「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是什麼意思?古人的智慧真深奧

2022-08-28     正衛說生活

原標題:「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是什麼意思?古人的智慧真深奧

自古以來中國一直以禮儀之邦著稱,尤其比較注重餐桌上的禮儀,而老百姓一般都是好客之人,經常在逢年過節的時候邀請親戚朋友到家中做客,不僅僅只是吃頓飯,更重要的是相互之間聯絡一下感情,避免因為地域的原因而讓感情變得冷淡。

於是久而久之就有了一套專門的講究,也就是所謂的:"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但是社會的發展與變遷,大家的想法也在發生著很大的變化,習慣和以往大不相同,所以很多人可能完全沒有聽說過這句話,那麼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接下來就一起來看看吧。

圖片:古人吃飯劇照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不僅我們國家有餐桌禮儀,基本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禮儀,其中還有一些餐桌禮儀讓人啼笑皆非。

例如在埃及人家中做客的時候,不能將碗中的飯菜吃光,必須要留飯菜,否則主人就會給你的碗里夾菜。

在日本人家中做客的時候,吃面一定要發出洪亮的吸溜聲,這樣才能表示味道不錯,也是對主人的尊重。

在衣索比亞人家中做客的時候,需要用手抓著飯菜給挨著的人喂飯,在他們眼裡不這麼做就是不尊重人。

這些在我們國家卻是相反的,我們從小就被教育不能浪費糧食,所以吃飯的時候要將碗里的飯菜吃光,吃面不能發出過大的聲音,否則就是對他人不尊重,飯前洗手否則不衛生。

圖片:桌上吃飯劇照

所以不同的國家禮儀各不相同,而我們的祖先,為了讓我們能夠更好的理解並記住這些禮儀,還將它們編成了俗語。

自古以來流傳的俗語都很多,例如"卯時不飲酒、酉時不罵妻"、"一人不進廟,二人不觀井"、"窮不改門、富不遷墳"、"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等等。

這些俗話不管是文人墨客還是平頭百姓都很容易理解,所以說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而作為新時代的我們更加需要理解這些俗語,也有義務傳承下去。

但是這些傳統文化能被傳承多少卻是一個未知數,尤其餐桌禮儀,為了讓大家能夠更好的理解餐桌禮儀,下面就仔細介紹一下""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這句話。

圖片:餐桌禮儀劇照

首先"菜不擺三",意思是餐桌上不能擺三道菜。

原因之一:三道菜看起來有些寒酸,顯得有點不尊重客人。

原因之二:三為單數,其音又與"散"同音,似乎表示主人不歡迎客人,希望賓客儘快散去的感覺,這樣有違宴請團圓的本意。

原因之三:古人在祭祀的時候一般以牛、羊、豕這三種牲口,也就是所謂的太牢或少牢之禮,如果餐桌上擺三道菜難免讓人覺得是在祭祀,極其容易破壞賓客吃飯的心情,本來宴請賓客是一件高興的事情,結果反而弄得大家都不愉快,把好事變成壞事就得不償失了,所以餐桌上不能擺三道菜。

圖片:菜不擺三劇照

其次"筷不列五",意思是要將餐桌上的筷子擺放好,排好順序,不能隨便亂放在桌子上。

對於這句話可能很多人都會通過字面意思,簡單的認為是不能在桌子上擺五雙筷子,這就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地方。

這句話還有一個意思是筷子的長短一定要一致,不能三長兩短,而三加二剛好等於五,所以才有筷不列五的說法。

如果餐桌上沒有遵守這個規則,就會讓來賓覺得主人區別對待,難免讓來賓心裡不愉快,而且自古以來都講究成雙成對,菜都不能擺三道,筷子自然也不能出現五。

圖片:吃飯劇照

筷子除了要注意擺放好,還要注意在使用的時候不能將它插進米飯,這個禮儀也是有講究的,因為以前在葬禮的時候,會在半熟的米飯上插筷子,也就是所謂的"倒頭飯"。

所以如果在吃飯的時候這樣做,會有一種詛咒的感覺,因此不論是自己吃飯還是給他人盛飯,都不要這樣做。

除此之外還不能用筷子敲碗,因為古時候一般只有乞丐這樣做,如果在宴請的時候這樣做往往會被其他賓客嗤之以鼻,弄得大家都不開心。

圖片:"倒頭飯"劇照

最後"席不成六",意思是不要六個人坐一桌。

因為古時候的桌子都是方形的,如果有六個人,那麼一般都是左右各坐兩人,上下方坐各一人,這樣的布局看起來就像是匍匐在地的烏龜,雖然有長壽龜這一吉利的說法,但是如果出現在餐桌上,不僅不雅觀還透著貶義,所以便有了這個說法。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如今的餐桌已經演變成了圓形,所以這個禮儀並沒有太多人注意,況且現在六是一個吉利數字,就有人認為坐六人是很好的,但是現在的圓桌一般坐十人,如果坐六人顯得有些不尊重主人,所以這句話也流傳至今。

圖片:一桌人吃飯劇照

古人流傳下來的餐桌禮儀遠不止於此,關於筷子的使用,除了擺放好還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例如拿筷子的時候不能指著別人,更不能放在嘴裡的同時還發出聲音,也不能用筷子攪動餐盤裡的菜,這些行為都是對他人的不尊重。

古人有重男輕女的思想,所以在坐位置的時候也非常講究男女的秩序,例如吃完飯後女子要等男子先下桌,而後自己才能下桌,而這一禮儀隨著女性地位的上升已經不再沿用。

不僅是在古時候可以通過一些餐桌禮儀,看出一個人是否有教養,現在也是一樣的,基本上很多人都是通過人們在飯桌上的表現,而評判一個人的德行。

現在的相親一般都要吃飯,因為在餐桌上不僅可以通過聊天了解對方,還能夠通過對方在餐桌上的禮儀,體現他的為人。

圖片:吃飯劇照

華夏文明五千多年,給後世遺留下了珍貴的文化傳統,它們是古人智慧的結晶,不管歷經多少時光都能夠流傳下去,就像陳年老酒一樣,時間越久反而越醇香。

雖然古人流傳下來的禮儀,對於現在的人們有些並不適用,但是對於古人一些好的禮儀,還是應該永久的傳承下去,讓我們一直保持禮儀之邦的形象。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原創製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b8e5b59d4d5d544c9a9f15cfa545b1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