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悲歌《荒山淚》如何傳承至今?

2019-12-11   戲曲寶

京劇《荒山淚》選段唱詞:

【西皮慢板】聽譙樓二更鼓聲聲送聽,父子們去採藥未見回程。對孤燈思遠道心神不定,不知他在荒山何處安身?

【西皮原板】聽三更真箇到月明人靜,猛聽得窗兒外似有人行忙移步隔花蔭留神覷定,原來是秋風起掃葉之聲。聽畫鼓報四更愈添淒冷,看嬌兒正酣睡恐被風侵。

(白)這長夜漫漫,叫我如何等待!

(接唱)我不免引寒機,

【西皮二六板】又思來又想去越不安寧,數更籌交五鼓空房愈冷,果然是曉雞唱天已黎明。我不免喚璉兒街前探問,

【西皮搖板】你爹爹到如今未轉家門。


程硯秋先生和他的《荒山淚》

《荒山淚》1929年編寫,1931年上演,早於《春閨夢》半年,屬於同期同題材相近的劇目,編劇同為金仲蓀。如果熟悉程硯秋先生的劇目創作與演出,就知道,這兩齣戲不僅是程派劇目創作的轉折,也是程派藝術精神的一次升華。體現於程硯秋先生本人的思想變化,也很明顯,1932年,在收徒荀令香為徒的同時,程將自己的名字中的「艷」改為「硯」。

劇目題材的轉化,並沒有改變程派以悲劇著稱的特徵。一改沉痛悲劇為根本,還要等到《鎖麟囊》的創作,往後推十年。

但是,《荒山淚》徹底改變了傳統戲曲表現女性悲劇多以豪紳、酷吏、貪官為矛盾點,也脫離了貪財愛富的父親或人倫喪盡的舅父的俗世窠臼,而是將人物命運放在殘酷社會現實與殘暴上層統治的背景中展開。劇情更借流傳廣泛的優秀詩詞佳構,大大提升了悲劇的震撼力。

這種題材上的轉變與提升,結合全面的戲曲技藝,集中表現程派藝術精神及精髓,成為《荒山淚》、《春閨夢》二劇傳承不衰的重要原因。

程硯秋先生年輕時候的便裝照


1956年,周恩來提議為戲曲藝術拍攝電影以紀錄,程硯秋當然在其列。只是,正在被批判的《鎖麟囊》未能成為程硯秋最理想的入選劇目,最終,《荒山淚》得以拍攝,成為他留下唯一完整全面的藝術熒幕資料。導演是吳祖光,同期拍攝的還有《梅蘭芳的舞台藝術》、《洛神》。

《荒山淚》電影與程硯秋的舞台演出有區別,從張火丁為程的音配像對比便可知。

1956年3月30日,為拍攝電影再度創作的《荒山淚》在北影演員劇團禮堂彩排演出。據吳祖光記憶,這是程硯秋一生中最後一場演出。1958年,程硯秋逝世。


趙榮琛先生對《荒山淚》的傳承

趙榮琛在《略談<荒山淚>演出心得》一文中對學習和演出荒山淚有一些記錄。

在十五六歲的少年時,趙榮琛先生就看過《荒山淚》,一下子被迷住了,由迷而學,從此開始鑽研這齣戲。他和同窗好友曾世駿(程派琴師,應該也是趙先生的把兄弟)一起學練。

在山東學藝的時候,熟諳程派的關麗卿先生給趙榮琛說過不少程派戲,也曾在一些方面對《荒山淚》給與過指導。

1940年,身在重慶的趙榮琛投帖拜師,程硯秋來函指導技藝,並給他寄去不少劇本,其中包括《荒山淚》。通過研讀程先生校改過的劇本,對來往信函的藝術指教的領悟,結合對唱腔和身段的溫習描摹,趙榮琛自信能夠演出該劇了。

但在這個階段,他始終未正式演出過《荒山淚》。趙榮琛是怕演得不地道,走了樣,對不起還沒見過面的師尊,有損先生聲譽。

趙榮琛先生在京劇《荒山淚》中的劇照


1946年,趙榮琛在上海正式補辦拜師儀式,程先生為他詳盡地傳授了許多程派獨有劇目,包括《荒山淚》。但是,趙榮琛依然沒有正式公演該劇,原因是,師傅的看家戲應該給師傅留著,避免「以同一劇目上與師尊爭奪舞台和觀眾」。1949年前後,程師常演的劇目不多,《荒山淚》是其中之一。

趙榮琛正式公演《荒山淚》是在1949年。此後,在程先生逝世前,趙榮琛在北京也極少演出該劇。解放後,在東北期間,趙榮琛才放開演出自己最鍾愛,也是下功夫最多的《荒山淚》。

第一次全國戲曲匯演的時候,趙榮琛先生即以《荒山淚》獲獎;1959年,程硯秋逝世一周年的紀念演出,趙榮琛演出的是《荒山淚》;1978年後,恢復舊劇演出,趙先生最先演出也是《荒山淚》。

一直以來,《荒山淚》都是趙先生最具號召力的劇目。

趙榮琛的舞台演出與尊師程硯秋也有不同,無論是場次的刪減、編排次序,還是扮相、唱腔的細節。這些改變,也得到了程硯秋的肯定。趙初演《荒》的時候,程先生看了演出說:「有些小地方雖然同我不一樣,但是不錯,人物的感情出來了,唱腔和身段都還規矩。」

1993年,趙榮琛以《荒山淚》傳授張火丁,並收張火丁為關門弟子。


張火丁對《荒山淚》的繼承

張火丁有多麼崇拜趙榮琛,就略去不說了。

戰友京劇團期間,在李文敏教學彙報演出中,張火丁終於有緣見到心中的偶像。機不可失啊,合個影先,她立刻整肅戎裝,搬來一把帶著椅帔的堂椅,恭敬地請先生坐下,立於身後……一時找不到這張照片,不貼了。

後來,終於有了拜師的機緣。

儘管,趙榮琛答應了拜師一事,但並沒有立刻舉行儀式,而且先從學戲開始。他教授的方式就是以《荒山淚》一劇為本,以劇帶藝,通過教授《荒山淚》一個戲,全面傳授程派藝術。趙榮琛對張火丁的要求就是「舉一反三」。

所以,《荒山淚》是在張火丁正式拜師趙榮琛先生之前,先生親授的劇目。通過《荒山淚》的傳授,相差五十多歲的二人結下師徒之緣。我想,趙榮琛先生也正是在這齣戲的教授過程中,看中了張火丁的藝術潛質,才下決心收為關門弟子的。

三個月的時間,《荒山淚》即將學完,張火丁正式拜師趙榮琛先生,時間是1993年7月10日。

趙榮琛先生老年時的身段示範


後來,趙榮琛先生曾在自己的文章中寫出為什麼收張火丁為關門弟子:

她(火丁)雖年輕,卻無一般小女兒崇尚浮華安逸之習,甘於清苦求藝,且嗓音、稟賦較好。

……

火丁之後,我沒有再收徒。

火丁很用功,常往西山,往返數十里來我家求教。1994 年秋,她以《荒山淚》、《鎖麟囊》、《文姬歸漢》的選場,舉行個人專場演出,有意問鼎梅花獎,頗受各界讚揚。在京劇式微、多人他就的困難之際,難得她小小年紀不為所動,志堅行果,這一點就很難得。

痛惜。1996年2月18日,趙榮琛先生逝世。

趙榮琛(左)與張火丁


2006年,張火丁舉辦專場演出,以《荒山淚》和《白蛇傳》紀念恩師趙榮琛逝世十周年。在這次紀念演出的時候,她說:

恩師趙榮琛先生不僅是傑出的京劇藝術大師,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同時也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學者。

我作為先生的弟子,能夠有幸聆聽他老人家的教誨,感悟恩師的教導,體味恩師的藝術人生,是我的榮幸,也是我畢生為京劇藝術事業,為弘揚程派藝術傾力而為的重要支點。

今天,為緬懷恩師,我們舉辦「懷念恩師趙榮琛先生逝世十周年專場演出」。演出劇目是《荒山淚》和《白蛇傳》。《荒山淚》是恩師久演不衰的經典劇目;《白蛇傳》是我運用程派藝術特點表演的劇目。選擇這兩個劇目,一是繼承恩師的藝術精神,二是在恩師精神指引下,豐富程派劇目和程派藝術的表演領域。

我這樣想,是在告慰恩師的在天之靈,同時也感謝關愛京劇藝術,關心幫助我的觀眾朋友。

趙榮琛在教火丁戲時,不僅教她唱腔規整,動作規範,更重要的是要悟到神韻,做到「神似」。張火丁在傳承程派藝術上之所以能走紅梨園,在於她悟到了程派藝術之神韻,在表演中做到了「神似」。這顯然與趙榮琛良好的教學方法不無關係。

張火丁的《荒山淚》與趙榮琛先生在大多數的地方几乎一模一樣,在小處略有不同。扮相上,張火丁更趨於「美」,程硯秋先生和趙榮琛先生則更趨於「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