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除了馬皓文的鼓勵,還要有錢鍾書夫婦的柔情

2019-07-30     亞馬遜Kindle

成功的教育是什麼?讓孩子的照片掛上高考狀元的榮譽牆,就是教育的目標和終點嗎?

近期熱映的《銀河補習班》從頭到尾都在令人揪心的情節推進中回答這個問題。與其說它是一部電影,不如說是一部給父母或者准父母的教育先導片。

而今天這本書,同樣是一本「教育指南」。


天壤之間,先生百年人生玉成的善良、智慧和正氣將永遠開悟與潤澤後人,先生的生命將在她的著作中延續。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

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

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我們仨》楊絳 著


1998年,錢鍾書逝世,而他和楊絳唯一的女兒錢瑗已於此前(1997年)先他們而去。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楊絳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當時已92歲高齡的楊絳在書中以平和筆調記錄了她與錢鍾書及女兒錢瑗相守63年的人生經歷,讓讀者與她一同沉浸於苦難與幸福、快樂與憂傷交織的人生實境中。書中同時收錄了三人往來的文字、書信及圖畫,不僅如夢似幻地道出摯情難斷的依戀,也在清麗幽默的文字中濃縮了近半個世紀以來中國讀書人深邃厚重的人情及正直清朗的操持。


《我們仨》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在《我們仨》的最後,楊絳寫道: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2016年5月25日,楊絳先生終於結束了孤獨的尋覓,踏上歸途,享年105歲。

「我們仨」再也不會失散了。


抗戰勝利後,約1946年,攝於上海。從左至右楊絳、錢瑗、錢鍾書


以下文字片段,摘錄自2011年楊絳先生百歲誕辰前夕,《文匯報•筆會》主編周毅對楊絳先生的書面採訪,發表於該報2011年7月8日。採訪文字徵得楊絳先生同意,收入《雜憶與雜寫:1992-2013》(三聯書店 2015年4月刊行)作為「代前言」,有刪節。


七月十七日這個公曆生日是我一歲時開始用起來的。我一歲時恰逢中華民國成立。我常自豪地說:「我和中華民國同歲,我比中華民國還年長一百天!」七月十七日是我生日,不是比十月十日早一百天嗎?

……


我體會,「好的教育」首先是啟發人的學習興趣,學習的自覺性,培養人的上進心,引導人們好學,和不斷完善自己。要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教育,讓他們潛移默化。這方面榜樣的作用很重要,言傳不如身教。我自己就是受父母師長的影響,由淘氣轉向好學的。

……


我在啟明還是小孩,雖未受洗入教,受到天主教姆姆的愛心感染,小小年紀便懂得「愛自己,也要愛別人」,就像一首頌歌中唱的「我要愛人,莫負人家信任深;我要愛人,因為有人關心」。

……


我進振華,已漸長大。振華女校創始人狀元夫人王謝長達太老師毀家辦學,王季玉校長繼承母志,為辦好學校「嫁給振華」貢獻一生的事跡,使我深受感動。她們都是我心中的楷模。

……


爸爸從不訓示我們如何做,我是通過他的行動,體會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古訓的真正意義的。

……


我愛丈夫,勝過自己。我了解錢鍾書的價值,我願為他研究著述志業的成功,為充分發揮他的潛力、創造力而犧牲自己。這種愛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覺的相互支持。
我與錢鍾書是志同道合的夫妻。我們當初正是因為兩人都酷愛文學,痴迷讀書而互相吸引走到一起的。鍾書說他「沒有大的志氣,只想貢獻一生,做做學問」。這點和我志趣相同。



"多年前,讀到英國傳記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我把它念給鍾書聽,他當即回說,『我和他一樣』,我說,『我也一樣。』」


我生性不喜趨時、追風,所寫大都是心有所感的率性之作。我也從未刻意迴避大家所熟悉的「現代氣息」,如果說我的作品中缺乏這種氣息,很可能是因為我太崇尚古典的清明理性,上承傳統,旁汲西洋,背負著過去的包袱太重。

……


用上最恰當的字,文章就雅。翻譯確也追求這麼一個標準:不僅能信能達,還要「信」得貼切,「達」得恰當——稱為「雅」也可。我遠遠不能達到這個目標,但是我相信,一切從事文學翻譯的人都意識到這麼一個目標。

……


我對這部小說(按:《堂吉訶德》)確實特別喜愛。這也說明我為什麼特地自學了西班牙語來翻譯。堂吉訶德是徹頭徹尾的理想主義者,眼前的東西他看不見,明明是風車的翅膀,他看見的卻是巨人的胳膊。他一個瘦弱老頭兒,當然不是敵手,但他竟有膽量和巨人較量,就非常了不起了……

……



柏拉圖的這篇絕妙好辭(按:《斐多》),我譯前已讀過多遍,蘇格拉底就義前的從容不懼,同門徒侃侃討論生死問題的情景,深深打動了我,他那靈魂不滅的信念,對真、善、美、公正等道德觀念的追求,給我以孤單單生活下去的勇氣,我感到女兒和鍾書並沒有走遠。

一九八九年冬與錢鍾書在北京三里河宿舍院中散步

我覺得在艱難憂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質,是肯吃苦。因為艱苦孕育智慧;沒有經過艱難困苦,不知道人生的道路多麼坎坷。有了親身經驗,才能變得聰明能幹。


我的「向上之氣」來自信仰,對文化的信仰,對人性的信賴。總之,有信念,就像老百姓說的:有念想。

……


細細想來,我這也忍,那也忍,無非為了保持內心的自由、內心的平靜。你罵我,我一笑置之。你打我,我絕不還手。若你拿了刀子要殺我,我會說:「你我有什麼深仇大恨,要為我當殺人犯呢?我哪裡礙了你的道兒呢?」所以含忍是保自己的盔甲、抵禦侵犯的盾牌。我穿了「隱身衣」,別人看不見我,我卻看得見別人,我甘心當個「零」,人家不把我當個東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個透。這樣,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張揚個性。所以我說,含忍和自由是辯證的統一。含忍是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學會含忍。

……


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邊緣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往前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凈這一百年沾染的污穢回家。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過平靜的生活。
細想至此,我心靜如水,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過好每一天,準備回家。



搜索訂閱號亞馬遜Kindle,讀楊絳先生,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OX-QmwB8g2yegNDxCR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