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德蘭經濟衰退的困局不良經濟結構和手工業潰敗是其中的關鍵

2023-12-26     八月未完

原標題:尼德蘭經濟衰退的困局不良經濟結構和手工業潰敗是其中的關鍵

導語

尼德蘭又稱為「低地國家」,同時也是荷蘭的前身。雖然尼德蘭所處的位置被歐洲各國所窺視,並一直出於西班牙王室的掌控之下,但尼德蘭出現高頻率經濟活動的時間非常早,因而創造出了輝煌燦爛的工商業體系。

但在18世紀以後,尼德蘭資本開始外流,國力日漸衰退。由於當時特殊歷史環境下的商業資本主義的部均衡性,以及缺乏堅實的自主產業,尤其是手工業和相關的產業經濟,進而導致了尼德蘭經濟逐漸喪失了活力,因此尼德蘭經濟也進入了不可逆轉的衰退。

歐洲的經濟中心世界的商業市場

在尼德蘭的商業發展史過程中,有三座城市不得不提到,他們在不同時間的發展和演變促成了尼德蘭商業金融的輝煌成就,並成為了整個歐洲和世界貿易的樞紐,他們分別是安特衛普、阿姆斯特丹以及布魯日。其中布魯日早在13世紀的時候就已經是北海和波羅的海等地區的貿易中心。

到14世紀後期,安特衛普也逐漸發展起來,並且該城市也逐漸從臨時性的定期集市演變成一個永久性的商業金融中心,據有關數據統計,到了16世紀中葉,安特衛普的貿易總額已經占到尼德蘭對外貿易的百分之七十以上。

而阿姆斯特丹則在17世紀後開始成為了世界市場的中心,由於貿易的不斷來往,這座城市幾乎將美洲和歐洲連城了一個整體,在這裡你幾乎可以尋找到歐洲和美洲的任何商品以及原材料。

並且阿姆斯特丹的地區的商人逐漸開始擁有了大宗商品的定價權,從1585年起,阿姆斯特丹就開始定期出版相關的商品價格公告,而歐洲其他地區的商品價格全部都以此為均價,並受到其支配。

不健全的商業結構

雖然尼德蘭眾多城市擁有著高度繁榮的經濟,但我們也應該看到這種經濟背後所帶來的局限性。由於尼德蘭地方政府持續向外國商人推行各種貿易相關的有利措施,也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外國商人前往。

如14世紀時期的布魯日,條頓騎士團在這裡開始開設銀行,義大利人在此多經營信貸生意;在安特衛普,來自德國和義大利等地的商人在當地的金融和貿易中也有很影響力。

外國商人和外國資本的瘋狂湧入不僅推動了尼德蘭經濟的發展,也使得尼德蘭經濟產生的商業利潤大量外流,說白了,錢給其他人賺走了。

大量的資本掌握在外國人手裡,並且尼德蘭整個商業體系也存在對海外市場過分依賴。這些種種行為不僅讓尼德蘭經濟結構畸形也阻礙了本地商人的發展。

最大的中間商我只是賺個差價

在尼德蘭的商業貿易中,海外貿易占絕絕對的主導地位,而內部需求所產生的貿易需求只占據很小的比例,在這種情況下,尼德蘭就像是一個中介或者中間商一樣。

舉個例子,安特衛普的胡椒貿易非常發達,曾經的主要胡椒壟斷國葡萄牙從印度運來的胡椒幾乎都在此出售,而原因就是該地區交通便利,並且是集中販賣。

同時該地區的商業公司可以預先支付貨款,這對於當時有財政困難的葡萄牙來說幾乎成為了剛需;另外英國的呢絨貿易合同和同樣都在安特衛普簽訂;德國與西班牙貿易的九成同樣業務也在安特衛普進行。這些都充分說明了尼德蘭在當時歐洲貿易的中介作用。

中介貿易的高度發達使得尼德蘭而僅僅只把目光瞄向與海外,而對於本國產業的發展得不到足夠的重視,這也是造成尼德蘭經濟和市場發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也是尼德蘭最終未能形成統一國家有一定的關係。

漠視規律的商業投機分子

尼德蘭不虧為商業金融的鼻祖,現代人會玩的投機手段,在那個年代同樣被商人玩的很溜。在當時的尼德蘭市場裡不僅有著正常的商業貿易,也充斥著大量的投機分子。玩過股票的人都應該知道,一隻股票的漲跌和所屬公司的利潤、經營情況、上下游產業鏈情況以及是否有負面消息都有著很大的關係。而尼德蘭時期的商品貿易也同樣如此,那個時候的他們就已經開始進行期貨的買賣了。

在貨物運送到尼德蘭進行交易的過程中會受到天氣、政治、海盜等影響,而很多投機分子就是利用貨物運到的中間空隙,進行風險極高的期貨交易,一部分人暴富,當然也有很多人破產。當時的阿姆斯特丹的投機活動極為猖狂,大宗商品所涵蓋的所有商品,甚至包括城市房產以及公共資產等都成為了炒作投機的對象。

胡椒是當時的香料中最重要的交易商品之一,在17世紀中葉,由於胡椒市場的供求關係發生變化,胡椒短缺,各種謠言四起。在1639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突然受到大量訂單,但東印度公司所提供的胡椒跟訂單相差懸殊,該消息傳出以後,胡椒價格瞬間猛漲三倍以上。後來東印度公司大量進口胡椒,到了1652年,胡椒價格又猛跌倒了原先價格的三分之一。

在18世紀以後,投機活動的參與者和範圍更加擴大,國外的股票和政府債卷都成為了投機客的騷擾對象,這種非正常手段的投機和炒作極大的擾亂了正常的經濟秩序,產生了極為不好的消極影響。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尼德蘭商業繁榮下所帶來的不良經濟結構性並未能充分的展現,尤其是在最初的階段,並且反而讓尼德蘭的經濟獲得了非常高的活躍度。但時間一長,尼德蘭則必須要承擔這種不良經濟結構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這也意味著尼德蘭商業的停滯不前和它有密切的聯繫。

商業金融的亂象造成金融地位的流失

由於七年戰爭的關係,歐洲的主要國家都被捲入進去,尼德蘭趁此機會囊括了這段時間海外以及歐洲的大部分貿易,並賺取了高昂的利潤。為了更加方便商業貿易,商人們開始了大量的信貸業務,據有關數據統計,流通在尼德蘭地區的信貸證券,居然超過了尼德蘭地區持有現金的15倍,這種高槓桿下的信貸一旦出現問題,必然會導致毀滅性的災難。

所以,當惡性循環之下,有銀行拒絕接受期票貼現的時候,就會紛紛引發連鎖反映,1763年,阿姆斯特丹一夜之間有四十多家銀行突然破產。發現問題的人們有些試圖進行挽救,但由於涉及資金量過大和海外資金的回收期過長,一切都是徒勞,最終阿姆斯丹在遭受金融危機以後,信譽下降,不得不在18世紀以後將歐洲的金融中心逐步讓給了英國倫敦。

尼德蘭的呢絨和航海業

從經濟結構來看,帶動尼德蘭經濟騰飛的產業從來貿易之外,還有呢絨產業和航海業。呢絨產業一直都是尼德蘭經濟的支柱,其形成時期大致為公元10世紀左右,呢絨產業分布的主要城市分別為伊普爾和杜埃、根特等,得益於商業資本的發展。

在呢絨產業的發展中,不僅銷量逐年上升,城市也在不斷的發展,尼德蘭各地區很多城市就是因為高水平和工藝的呢絨紡織產業。即便是在14世紀伊普爾的呢絨產業開始衰敗的時候,它的紡織品交易額仍然占據貿易總量的百分之50以上,這在當時是難以想像的。

尼德蘭的海岸線漫長,擁有眾多良港,所以造船業也同樣發達,15世紀時期,尼德蘭地區的航運業幾乎壟斷了波羅的海的航運業務,並且尼德蘭的造船技術在當時一直在歐洲具有領先水平,在17世紀英國購買的國外商船中,大部分都來自於尼德蘭,法國、義大利也同樣如此。

造船業的發展也導致其航海事業的突飛猛進,到了1700年,尼德蘭的商船的總噸位已經超過了五十萬噸,相當於英國的三倍以上,正是靠著這批龐大的船舶數量,尼德蘭也開始被稱為「海上的馬車夫」。也靠著這支海上力量,尼德蘭開始進行擴張海外商業貿易,並和西班牙等海上強國爭雄一時。

呢絨和手工產業的潰敗

雖然呢絨和航海產業的發展給與了尼德蘭經濟有利的發展,但整個產業依然沒有擺脫依賴海外市場原材料的困境,尤其是在呢絨產業中。雖然尼德蘭呢絨產業起源很早,但尼德蘭主要是進行加工和製造,對於羊毛等原材料的收集依然要靠進口來完成,英國是當時尼德蘭的主要羊毛供應地,而本地的羊毛不論是在數量和質量上都無法滿足於當地產業的發展。

從14世紀開始,尼德蘭的呢絨產業開始出現了動盪,首先是英國為了發展本國的呢絨產業開始急劇減少羊毛的出數量。在這個事件之前,英國每年可以向尼德蘭提供3.5萬包羊毛,到15世紀中期,僅僅為1100包。而西班牙為了發展本國呢絨產業,同樣對羊毛出口進行了限制,並規定羊毛出口量不得超過羊毛產量的7成。

與此同時,英國的呢絨產業鏈逐漸完善,每年的產量逐年升高,其他國家的商人紛紛前往英國購買呢絨。市場的變化給尼德蘭呢絨產業造成了幾乎崩潰的景象,尼德蘭在14世紀初期還有超過9萬匹呢絨的年產量,但到了14世紀的後半期,年產業幾乎只有2萬匹左右,跌幅超過七成,真可謂是一瀉千里。

不僅僅是呢絨產業,其他手工紡織業也面臨著同樣衰敗的局面。尼德蘭曾經是歐洲亞麻布加工的主要地區,大量的歐洲國家將亞麻布運往尼德蘭地區進行加工。但自18世紀開始英國亞麻布加工業開始發展以後,尼德蘭地區的亞麻布加工業減少了5成以上,受到了重大打擊。

城市手工業的潰敗同樣對農業產生了巨大影響。城市人口的增加勢必帶來了糧食需求的增加,也推動了農村種植業的發展。但是當14至15世紀尼德蘭手工業開始萎縮以後,就對農業的穀物種植產生了影響。

很多城市的工匠失業以後不得不轉向農村維持生存,不僅造成了土地的二次分割,更造成了勞動力過剩。另外,由於剛開始種植農作物的地區產業規模已經成型,再想轉型非常困難,這種惡性循環之下又致使農業種植區域得經濟停滯不前,甚至很多地方田地荒蕪,毫無人煙。

從尼德蘭的手工業尤其是呢絨產業的衰敗過程我們可以看到,跨區域的羊毛購買讓尼德蘭本地的製造業背負了沉重的代價,在整個呢絨產業的生產成本中,原材料始終占據很大的一部分因素,並且逐年上漲,這也導致其成品的售價十分高昂。本地居民大多消費不起,因為海外市場是主要的供應地。

並且英國和西班牙(尤其是英國)在14世紀逐步開始發展本國的呢絨產業,不僅限制和羊毛出口,還借著尼德蘭政治的不穩定,推出了眾多利好呢絨工人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尼德蘭地區的呢絨產業工人,給予了尼德蘭呢絨業巨大的衝擊。同時在手工業的影響下,農業也出現衰退,進而導致整個尼德蘭經濟都出現失衡。

現在看來,尼德蘭的呢絨產業和其他產業從商業角度上看,並未建立起真正的上下游產業鏈,原材料的進口環節在受到出口國的控制和壓縮以後,尼德蘭其實本身只有一個不牢靠的加工業,在商業體系中並未形成閉環。

從經濟角度來看,當歐洲其他國家的經濟出於低水平階段的時候,尼德蘭可以憑藉著自身的地理優勢將自己手工業和農業發展到一個很高的水平,但是當周邊其他國家開始和尼德蘭競爭的時候,尼德蘭在商業活動中的弱點就會被無限放大,並最終成為其經濟發展的阻礙和局限。

稅收不平衡以及國外政府得打壓

在稅收方面,尼德蘭為了保護商人的貿易活動,將商業和航海稅定的非常之低,但對底層民眾卻採取苛政和高稅收政策。魚、肉、蛋等農副產品加上稅率後的價格更是驚人,很多同類型產品比鄰居法國都要貴上很多,大宗商品在本國的高昂價格也是阻礙了手工業發展的原因之一。

同時,尼德蘭為了鼓勵海外貿易,對進口的糧食進行低關稅,對出口的糧食施行高稅率,這就相當於打擊了本國的農業,大量的商人通過進口糧食在轉賣到其他國家,讓本國成為了一個國際糧食的中轉站,這其實也回應了前文說的尼德蘭只是一個中間商的問題。

17世紀後的尼德蘭進入了經濟發展的巔峰期,但其經濟結構的失衡仍然未解決,手工業也沒有獲得相應的發展,進而導致其農業落後,並成為經濟結構下的巨大隱患。而英國正是看到了這點,開始打擊尼德蘭的海上貿易,並出台了《航海條例》。

此條例內容皆在為打擊尼德蘭的海外貿易體系。條例中不僅讓英國海外殖民地只能從英國本部的港口進口商品,還規定了輸入英國的商品必須使用原產地的船舶或者英國的船舶,這其實就直接侵擾到了尼德蘭作為貿易中轉站的地位。

為了對抗英國和保住自己的商業地位,尼德蘭和英國在1652年爆發了商業戰爭,由於英國實力強大,尼德蘭被迫於1653年求和並簽署了和平協議以及承認英國頒布的《航海條例》。尼德蘭為了挽回頹勢,在隨後的幾年中,和英國幾次走向戰場,但無一例外都是以尼德蘭的失敗而告終,最終尼德蘭不得不交出了商業霸權。

結語

綜合來看,尼德蘭的經濟困局是多方面的,但經濟結構的不平衡和手工業產業的潰敗時其中的關鍵,也是其國家畸形發展之後的必然結果。尼德蘭商業貿易的繁榮發展一度可能成為了迷惑尼德蘭經濟發展的虛假現象,而忽視本國自主產業的發展也讓尼德蘭在經濟衰退以後難以回到巔峰。從某種意義上講,尼德蘭看起來更像是給外國商人提供商品的一個大舞台而已,一旦不需要這個舞台,尼德蘭肯定就無法保證這個舞台昔日的繁榮。

從手工業到農業,再到商業,再這整個經濟結構的鏈條中,手工業的發展基礎和建立在此基礎之上的相關經濟產業缺乏應有的關聯和活力。因此,尼德蘭經濟在經歷過輝煌以後,尤其是在世界進入產業革命以後,尼德蘭經濟的發展越發顯得後勁不足,最後優勢完全消失。當然,這也絕非偶然,而是一種慣性和趨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9d72a4ccc906e6ffea89288055e36b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