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爸爸當家》里,看到當代家庭育兒的多種可能性

2022-08-09     深度文娛

原標題:在《爸爸當家》里,看到當代家庭育兒的多種可能性

成為一位全職爸爸是怎樣的體驗?

「爸爸這個樣子還帥嗎?」《爸爸當家》最後的團建聚會,看著爸爸肖傑的「丑照」,媽媽汪瑩珠故意問女兒允兒,結果允兒斬釘截鐵的「帥」讓肖傑瞬間笑開了花,允兒還激動地補了一句「明明就帥!」

截至收官,《爸爸當家》通過14期節目,觀察四位爸爸承擔起更多責任的過程,也讓我們看到了全職家庭共同的付出與收穫。而在當下,越來越多的爸爸們正在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改變了曾經認為全職家庭需要媽媽做出犧牲的普遍育兒狀態。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近期對已婚青年做過一個調查,女性對於「全職爸爸」的支持率為45.8%;出乎意料的是男性的支持率,竟然超過一半達到了52.4%。而根據獵聘年初發布《職場人婚育生活狀態洞察報告》顯示,男性願意當全職爸爸的占比為37.76%,雖然這個比例仍低於女性,但已經說明了男性自身的意願。

而《爸爸當家》讓我們看到的,正是當代家庭育兒的更多可能性。通過四位全職爸爸體驗各自新生活的經歷,節目也為觀眾提供了一個切面,並帶動起更多思考:如何為人父母,如何經營家庭。

內容深耕育兒品類

風格化視覺下的多元表達

育兒節目一直是生活類真人秀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芒果台為例,從廣泛破圈的《爸爸去哪兒》,到《誰知盤中餐》《向上吧少年》,節目重點從加深代際理解,到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建立正向的價值觀,對這一主題已經有多樣化的講述角度。

而「全職爸爸」仍然是個新的命題。目前的育兒節目裡,大多仍是媽媽扮演著主要角色,在全職爸爸們已經不再是新鮮事物的情況下,內容創作者們希望走出窠臼,讓觀眾看到一些新的變化,這種視角通過節目名字直接表達了出來:「爸爸當家」。

「育兒天花板」葛沛豪、「負經驗值育兒」的肖傑、可切換「唐僧模式」的張效誠和多才多藝的搞怪老爸Ben,帶娃經驗進度條不一,性格也截然不同。對於觀眾而言,看到這些爸爸或熟練、或生疏的帶娃體驗,既是一堂呈現多個年輕段孩子教育的「公開課」,更為代際關係、父母家庭責任等命題提供了有趣的觀察樣本。

《爸爸當家》的節目設計為此搭建了舞台,由素人實景真人秀和演播室的VCR觀察兩部分組成,觀察室里除了四組家庭還有包括親子教育專家和其他觀察員,共同組成「全職爸爸互助會」,分享彼此的經驗並交流探討,對爸爸們的表現點贊和糾錯。

而視覺包裝上,節目以一種類似鳥山明等古早漫作品的風格化氣質,通過諸多視覺元素和花字打造了兼具可愛與動感的視覺體驗,甚至還為每個家庭成員都設計了動漫形象。從主題到視聽體驗,創新性表達為整個節目帶來了有愛、有獲得感的氛圍。

在這裡,我們會看到四位爸爸在轉換角色的過程中直接面對一系列育兒難題,提供一些育兒經驗和參考價值。看到肖傑第一次哄女兒睡覺,結果花了三個小時搞得女兒越來越精神,妻子汪瑩珠實時分享了自己的哄睡經驗,比如頭抵頭的接觸和低聲慢節奏說話;張效誠在幫剛出生的安安洗澡時,難免忽略了女兒西西想要加入的情緒,回看自己的表現時他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內疚不已,而葛沛豪感慨他也曾面對過姐姐弟弟相處的問題。

除了日常相處,爸爸們也會面對關於孩子廣泛存在且相對嚴重的問題,而通過這些故事,節目不但傳遞有用的教育乾貨,也容納來自專家和父母們的各種教育觀點。

比如女兒總喜歡把裙子掀起來,沒有防走光的意識,肖傑就套上一條毛毯親自帶著她做整理裙子的動作,特別得到了專家張雅蓮點贊,並強調「私密教育不單單針對女孩子,男孩子也一樣需要保護自己的隱私」;葛沛豪兩歲的兒子小寶不愛說話,他就帶著全家露營,讓小寶感受外界的刺激,還為此給兒子養了一隻貓,張雅蓮和其他家長除了分享教孩子開口的經驗,也會傳遞背後的一些理論總結和觀念。

而育兒節目的選題也決定了會涉及到更多元素,比如育兒期夫妻相處的婚戀元素、或與周圍親友相處的其他情感元素。Ben希望培養孩子準時吃飯的習慣,對妻子李燦把餅乾放在外面不滿,結果發現妻子變臉後「憨笑-道歉-解釋」套餐上線,讓觀察室笑成一片;肖傑的鄰居大北從第二期招呼「你爸做的不好吃可以來我家吃」的神秘人,再到有趣、義氣的形象不斷解鎖,也成為一條有趣的支線。每一條情感脈絡,每個人物的經歷,都通過節目不斷碰撞出更多火花,讓節目更好看,也會讓觀眾獲得追綜的動力。

全職帶娃的爸爸視角

不只是讓媽媽「輕鬆」

對很多人來說,身邊出現全職爸爸或許還是一件新鮮事。但實際情況是,全職爸爸的比例在全球範圍內都在提升。美國勞工部門數據顯示,每5名父親中就有一名「全職爸爸」;3月韓國國家統計網站數據,全職照顧孩子的男性有1.3萬人,比去年同期增長了85%;在國內,全職爸爸近幾年也在持續增長。

對全職家庭的關注呈上升趨勢。近年的影視劇中,從《小歡喜》到《三十而已》,方圓、顧佳等角色就屢屢帶動討論;去年《披荊斬棘的哥哥》播出時,在妻子戚薇產後做過全職爸爸的李承鉉分享了自己的體驗,他回憶自己還一度陷入抑鬱,「其實耗的時間和精力非常多,但看起來像你一天都沒有做什麼」,相關話題也登上熱搜。

而《爸爸當家》不但通過幾位全職爸爸的成長經歷,踏實地講好故事,更試圖以此投射一個更立體的家庭視角。

在第十二期再度呈現的日常場景里,我們能非常明顯地看到與第一期對比的成長。肖傑送兒子上學不再手忙腳亂,會提醒鎖鎖帶好水壺、關好門;張效誠是一開始要和女兒西西「簽合同」敲定一天行程的風格,但現在願意嘗試更多可能性,比如帶女兒去和奶奶打打太極,看看女兒是否喜歡。

「誰也別再說全職媽媽輕鬆了。」在張效誠的感慨里,我們能看出爸爸們在獲得育兒經驗之外,對肩負家庭責任態度的轉變,而妻子吳敏霞也很高興丈夫現在遇到問題,不再會說「西西找媽媽去」;從一開始就表現出色的葛沛豪,在慢慢打開自己的過程中,從單純地肩負「全職」責任變得更加享受過程,妻子奚安娜也敏銳察覺到丈夫的轉變。

而反過來說,無論是孩子們與爸爸建立起更加親密的關係,還是孩子們的成長,都讓觀眾看到父母雙方在孩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幾位爸爸開始全天待命、規劃全家生活之後,真正理解了妻子的付出,張效誠意識到女兒「從小」睡眠很好背後吳敏霞的付出,也會對媽媽們的付出表示了由衷的感謝。但節目的重點最終落點並不只是「爸爸當家,讓媽媽輕鬆一點」,看到鎖鎖進門後主動打掃家裡的衛生、小米幫新認識的妹妹拿零食,或許可以看到來自父親的教育對孩子的人格塑造有怎樣的價值。

當Ben家的弟弟苗苗弄髒了哥哥豆豆心愛的玩具,豆豆不服氣地準備反擊,Ben會告訴他「反抗是很容易的,但……要學會控制情緒,不要被情緒控制」,觀察員魏晨表示「連我都被教育到」。類似這種父子交流的場景,在節目裡還有很多,可以看出《爸爸當家》提倡的是一種不可模式化的家庭分工,以及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幫互助,這種有趣的新視角正在為觀眾提供關於成長、關於父母教育的更多思考。

生活圖譜外的「家風」探索

父母也要當好「老師」

《爸爸當家》第十二期,回到老家的張效誠嚇了爸媽一跳,拖地、擦桌子、收拾房間,讓母親李敏華直開玩笑「這還是我兒子嗎」。坐下和父母聊天的張效誠,問起當年為什麼不要求自己從北京回來,在聽到母親說「我娃考到哪,我就供到哪」時微微紅了眼眶。「養兒」之後,張效誠更深刻地理解了「父母恩」。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節目中不難看到,這不僅代表著父母的個人行為及彼此的相處,會被子女模仿,比如肖傑親自示範教女兒防走光、建立性別意識;同時,《爸爸當家》傳遞的也是一部精神和價值觀上的「育兒經」。

比如傳遞一種愛的意識和能力。節目選擇的四組家庭都充滿了愛,Ben為了滿足苗苗「看恐龍」的願望,會和豆豆套上兩身恐龍裝去接孩子,在幼兒園門口引起轟動,李艾直呼也要讓丈夫照樣來一次;當看到鎖鎖在日記里表白「我覺得爸爸是我一輩子的好朋友」,開朗的肖傑也會瞬間破防。

父母之間的親密關係和在家庭里構建的愛的氛圍,更是對孩子重要的言傳身教。葛沛豪與兩個孩子一起策劃了對妻子奚安娜的求婚儀式,或許小米和小寶以後還會記得幫爸爸捧頭紗的時刻;而Ben寫了一首給李燦的歌,與豆豆、苗苗共同演奏,他與李燦還在孩子走後輕輕地一起唱了起來,結果當他們看到去而復返的豆豆,整個觀察室都為之感動。

從四組家庭里愛與生活理念的傳遞,到張效誠父母老一代家長的奉獻,每一代之間的奉獻和愛意,也讓節目不只包括了簡單的油鹽醬醋等生活圖譜,也見微知著地呈現了一種「家風」的傳承過程。

近年來「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成為社會共識,也在促進建立和諧社會、建立文化自覺與自信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越來越多家庭在踐行建設良好家風家教的倡導。而《爸爸當家》對於家庭關係尤其是子女教育方面的著筆,都非常注意給予觀眾正向的引導和價值。

通過四組家庭形成觀察切面,讓觀眾看到每個成員都願意付出和努力的家庭氛圍,而對家庭有更多嚮往和信心,也推動他們思考形成正確的家庭觀、生活觀。《爸爸當家》在這方面的新穎視角與模式探索,正在為觀眾帶來一些參考、認同和信心,也通過展示當代家庭育兒的更多可能性,倡導一種基於打破教育模式的家庭共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95aa9f1b05fa81ecb5e064f86b29c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