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洞見muye
來源:洞見(ID:DJ00123987)
這幾天,刷到一個讓人很驚詫的新聞:
兒童精神科醫生林紅,接受三聯生活周刊採訪時說:
開學一個多月後,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的兒童精神科就已人滿為患。
其實,早在開學前幾天,兒科專家們就念叨說:我們就要忙得不可開交了。
開學兩周後,門診果然變得非常忙碌,家長們拖著各種心理問題的孩子來求診。
等到開學一個月後,兒童病房進入住院高峰期,有時一床難求。
這不是一時的現象,中科院心理就曾發布過一組數據:
小學階段:抑鬱檢出率為10%—13%;
初中階段:抑鬱檢出率為25%—30%;
高中階段:抑鬱檢出率約38%。
這樣的現象,這樣的數據,讓人不得不深思:
為什麼近幾年,那麼多孩子的精神會被壓垮呢?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陳瑜曾講過女孩小黎的故事,或許你能從中找到答案。
01
小黎來自上海的一個中產家庭。
她因抑鬱症休學在家,服藥半年後被家長逼著上學,去學校第二天就爬上窗台想自殺。
被問起「對這個世界沒有一些留戀嗎?」
她脫口而出「沒有」。
生活中,她除了學習,其他一切都被家長冠以「不務正業」。
從二年級開始,她就被告知:「要在課外多學一點,不然小升初就考不到好初中,然後考不到好高中、好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你這輩子就完了……」
整個小學階段她不敢怠慢,努力讓自己保持前幾名。
升入初中後,為了不被同學甩在後面,她經常熬夜學習到兩三點,睡眠不超過4小時。
因睡眠不足,她注意力慢慢不集中了,成績開始下滑,這導致她越發焦慮,於是晚上熬夜更晚,如此惡性循環。
她最終患上了焦慮症和抑鬱症,嚴重時,一提筆就會嘔吐,幻想自己能就此死去。
休學在家的日子裡,她夢到成績不好的學生被扔到屍體堆里,自己差點就被扔進去了。
她曾計劃死前一周寫日記,她打心底里覺得:「如果我死了,他們都有責任,他們每個人都逼過我。」
小黎的悲劇其實是很多中產家庭的縮影:孩子像是被上緊了發條,每分每秒都在被意義化、價值化。
孩子因此贏在起跑線上嗎?
並沒有。
中產父母努力雞娃,可最終並沒有把他們送進清華北大,而是精神科。
就如北大教授劉擎說的:內卷是要付出代價的。
焦慮式養娃、盲目式搶跑,最終消耗的是孩子的能量與活力。
中產父母雞娃靠兩個字,一個是「砸」,一個是「刷」。
砸錢,砸學區房,砸補習班,砸出去的錢成了壓在孩子身上的五指山。
刷級,琴棋書畫各種考級考證,最後刷出一個失去靈性的孩子。
這些中產階級家長雞娃的套路,該換條道走了。
02
復旦大學哲學院教授王德峰也曾對自己的兒子寄予厚望。
他也跟所有中產的父母一樣,為孩子規劃最好的人生,讀最好的幼兒園、最好的小學、最好的中學,期盼著兒子能跟他一樣考上復旦大學。
可是高考成績出來的那一天,他卻被告知:
兒子的成績,別說上復旦,差一點就上不了大學了。
王德峰心灰意冷,不得不接受了這個現實。
令人意外的是,當王德峰不再執著兒子的成績,選擇順其自然時,兒子竟然愛上了學習,還考上了全球頂尖院校——倫敦商學院。
王德峰教授感嘆:莫非命也。
但我卻覺得,這是他誤打誤撞地找到了教育孩子最正確的道路。
外力強壓下的拔苗助長,只能逞一時之勝。
由內而外破殼而出的力量,才能支撐孩子走向更廣闊的未來。
03
兒童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在《園丁與木匠》一書中,將家長分為「園丁」和「木匠」兩類。
木匠式的父母,會嚴格要求孩子在每一寸每一分上都精準無誤。
園丁式的父母,則會創造一個適合生長的環境,順應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個性。
後者教育出的孩子,人生往往有更多可能性,活得更加璀璨。
知乎上有個熱門問題:讓孩子優秀,就只有「雞娃」一條路嗎?
@弦歌緩緩在「雞娃重鎮」的海淀當高中老師,她的回答獲得了高贊。
她曾經有個學生,父母小時候就發現了孩子對歷史小故事特別感興趣。
父母倆雖說都是高知,但對於歷史方面的知識卻很匱乏。
為了孩子的興趣能得到充分發展,夫妻倆開始讀史書,並將裡面的事件和情節,改編成易懂有趣味的故事。
上小學後,他們開始帶著孩子逛各種博物館和歷史景點,邊逛邊用筆記下孩子感興趣的展品。
回家後,再根據筆記查資料,最後轉化成孩子能聽得懂的語言。
在大多數的同齡孩子上著各種課外班的時候,這個孩子已經跟著父母,浸泡在自己的興趣領域中。
就像他自己在作文中寫的那樣:
爸媽講的每一個故事,每一次解說,都讓我覺得這個世界太有意思了。
在高考時,孩子最後考上了心之嚮往的名校歷史系。
正如作家陳丹青所說的那樣: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把人的創作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和價值感喚醒。
教育從來不是隨波逐流,而是因人而異的私人定製。
父母要當引領者,非持鞭者,看見孩子的熱愛,讓他擇其所愛。
放棄無用的焦慮,保持鬆弛感,幫助孩子在人生地圖上找到最適合的路。
04
畫家蔡志忠曾一度被認為是不負責任的爸爸。
但事實證明,他是一位有智慧、很清醒的爸爸。
女兒上小學的第一天,他把女兒帶到教室,問女兒:「知道怎麼回去嗎?」
得到女兒肯定的回答後,他真的讓女兒一個人走了回去。
女兒早上起不來,他叫了幾遍後就任由女兒睡到遲到。
女兒12歲時為了賺取更多的零花錢,想要去考看護執照。
他沒有批評女兒「浪費時間,影響學習」,也沒有阻止女兒,反而建議女兒:要不要畫畫賺錢?
女兒數學考零分,他請女兒吃牛排,還誇獎女兒說:
「哇,考零分呢,好厲害。這就像走過一公里地雷區,連一顆都沒有踩中。」
他從來不限制女兒的學習,也不逼迫女兒上補習班和興趣班,更不會拿女兒跟別的孩子比較。
很多人都說,他對女兒「不加施教」。
可這樣的「不加施教」非但沒有把女兒養廢,反而讓女兒變得分外優秀。
12歲時,蔡志忠的女兒便可以一個人從加拿大飛到日本旅行。
17歲時,她獨自一人去美國參加面試,通過了4所知名大學的面試。
上了大學後,她又用5年時間攻讀兩所學校,拿到雙學位。
蔡志忠用一種不競爭的教育,培養出了一個有競爭力的孩子。
人生是一望無際的曠野,而非逼仄的軌道。
逼著孩子在單一的教育賽道上卷,不如勻出一部分時間,去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交流的能力。
這些品質與能力才有更大的幾率幫助孩子實現人生躍遷。
05
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調查》節目裡曾報道過這麼一批特殊的中產家長。
在教育內卷越來越嚴重的今天,他們把孩子從長三角的各大城市轉移到農村的小學上學。
他們唯一的目的,就是想讓孩子在相對寬鬆的教育環境中順利成長。
讓人想不到的是,這些孩子回到城市裡上初中的時候,依然適應得很好。
就如美國教育家金·約翰·培根對所有父母發出的強烈呼籲:
把孩子所需要的輕鬆環境還給他們,讓他們重新與他們真正的自我,屬於他們的世界聯繫在一起,把他們從我們成人充滿壓力與緊張的世界中解救出來。
一個「引」,一個「松」,這兩字成了未來教育制勝的法寶。
在一個鬆弛環境引領孩子,反而能在內卷的大潮中脫穎而出。
作者:洞見muye,來源:洞見(ID: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27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今日推薦視頻
歡迎掃碼加入
京教圈學習交流群
注意!微信算法改版了!
圈友們要是不給京城教育圈加星標,
可能就收不到京城教育圈的推文了,
所以,親們一定一定一定要加星標!
重要的話說三遍!
然後,多點在看、多點贊、多分享,
不然我們就要失去彼此了……
親們,快加星標,風裡雨里,
京教君在這裡等你!
點分享
戳在看
求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