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時代里「掉隊的人」,也沒什麼不好

2023-11-11     日本通

原標題:做個時代里「掉隊的人」,也沒什麼不好

當「文化體力」普遍衰退,讀書,好像已成了現代社會的異類。

作家、評論家楊照,哈佛大學畢業,數十年如一日堅持閱讀。不僅自己愛讀,也樂於為他人解讀經典。他說,我總認為:作為一個人應該有一種想要對得起自身潛能的責任,活著就不要一直停留在廢物狀態,要去動用感官,去嘗試感官最敏銳的極限,去了解自己究竟具備了什麼樣的感官天賦。

我與世界掙扎久:

當遭遇時代問題,陷入與理想相左的人生,該如何選擇?

自「不確定性」成為世界熱詞後,這個原本是風險管理的經濟學概念火速向外蔓延,成為越來越多當代人的生存狀態:人生唯一確定的就是不確定。

然而,「不確定」「焦慮」狀態,並非我們時代獨有。一個世紀前的日本,走了和中國幾乎對立、相反的道路,日本人民在那樣的社會中所受到的心靈考驗,看似與我們不同,然而內在卻又有著驚人的共通性。而幸好有那些閃耀世代的文學旗手,將一切書寫下來。他們也曾是茫然無措的青年人,他們和我們今天遭遇的問題和困惑,並無二致。

苦於社交的夏目漱石

這種對瑣事的極度敏感和脆弱,在美國通常只會出現在青少年流氓團伙的犯罪記錄中和神經症患者的病例里。但這就是日本人心中的美德。——《少爺》

孤獨無依、渴望逃離現狀的川端康成

沒有聽眾,也沒有都市的塵埃,琴聲就會透過冬日澄澈的陳孔,暢通無阻地響徹遠方積雪的群山。——《雪國》

與集體格格不入的谷崎潤一郎

真正的日本,不在太陽旗的強光照耀下,不在陽剛武勇的男性炫耀上,而在那些陽光永遠照不到的陰翳角落,那些女性陰柔得以主宰籠罩之處。——《細雪》

要麼發瘋,要麼發病的芥川龍之介

人生,遠比地獄更像地域。

最聰明的處世術是:既對社會陋習投以白眼,又與其同流合污。——《羅生門》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的太宰治

我怎麼能相信人?人就是一團謊言!——《人間失格》

在日本的百年動盪中掙扎,他們是閃耀世代的文學旗手,卻也是各自時代「掉隊的人」。

當遭遇時代問題,陷入與理想相左的人生,該如何選擇?

面對這一共通的人生困局,以文學,他們給出了各自的掙扎與回答。

《我與世界掙扎久·楊照日本文學名家十講(上輯)》書影

yaxin/攝 didi/出鏡

夏目漱石:對抗

谷崎潤一郎:隱匿

芥川龍之介:正視

川端康成:徒勞

太宰治:浪蕩

5種不同的人生態度,帶給今天5種不同的啟示:

當我們意識到眼前的生活並非理所當然,或許就擁有了解決走投無路的可能。

經典領讀人楊照重磅新作:

文學不複雜,人更複雜,閱讀是解決「人的問題」的方法

圖源:知乎

日本文學為什麼難懂?

第一,因為有語言隔閡,翻譯家翻譯得再好最終還是和原作有差別;第二,作家在寫作時有其獨特的時代背景與個人經歷,不結合作家本人的生平遭遇,很難找到其創作的關懷,因而造成理解困難。

楊照,本名李明駿,著名作家,哈佛大學畢業,迄今為止出書上百本,其中許多書暢銷到一版再版:《講給大家的中國史》《史記的讀法》《故事照亮未來》......

而初讀日本文學的楊照也曾遇到這些問題。少時在父親的影響下,楊照讀到翻譯家李永熾版本的川端康成,裡面有大段的注釋:在這裡,川端康成的本意是翻譯不出來的。這層讓人費解的隔閡刺激了楊照開始學習日文,誓要以讀原文去理解川端康成真正的表達。

作家楊照

超過40年的學養思索與東西閱歷,從對於表面文字的理解,到以自己的生命經驗與作家產生頻率相合的碰撞。楊照希望,用一套書去還原更本質、更真實的作家面貌,用10位能代表近一百年間日本的作家,去理解更全面、更系統的日本文化,更是用歷史、文學、思想的經驗,去刺激、指導我們今天所面臨、遭遇的一切。

《我與世界掙扎久·楊照日本文學名家十講(上輯)》書影

yaxin/攝 朝花/出鏡

而被他領入經典世界的讀者,也的確被影響:

聽了楊照老師的課,我才知道人也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活著。

像學生時代聽歷史老師上課,並不覺得他跑題,而是希望他多說點,再多說點。經過他的解讀,就像拿走了眼面前的磨砂玻璃,自己品不出來的小說的美,立馬像夜空中的繁星映射在眼眸中。

我十分贊同楊照老師的說法:為人們解讀經典,並不是將書「濃縮化」,而是試圖尋找讀者可能忽略的、作者在文本中想表達的內在含義。

所謂「舒適圈作家」,就是每本書都不至於失望踩雷,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楊照。

以上均為真實讀者評價

5種議題的深入探究

日本文學的唯美之下,更是對時代的捕捉和終極問題的思考

「浪漫」這個詞,最早的創譯者是夏目漱石。

除去「月色真美」的詩意情調,漱石的浪漫更指向一種拒絕被人情社會束縛的生命態度:不接受任何既定的疆界,人有選擇的自由和潛能,這個時代的標準答案,只能自己去面對、去決定。

他一生的作品都在提問、企圖讓我們聽到的,是另一種理想生活的可能:

我們有可能在人情世故的拘束之外,去建構一個不一樣的世界嗎?

我與世界掙扎久·上輯01

《浪漫的越界:夏目漱石》

在集體性標準下不被接受、不應該存在的激情,不會因此就真的從人間現實里消失。——這是谷崎50年寫作生涯的基本創作態度。

戰時,《細雪》的出版造軍部查禁,理由是未放入與愛國、戰爭有關的內容。

當整個社會被迫為戰爭高唱時,在他筆下,蒔岡家的女兒們依然關心愛情、歌舞、捕螢、賞花——戰爭、武士道、軍國主義之流,真的比她們的生活更能代表日本、更貼近日本國民嗎?

我與世界掙扎久·上輯02

《陰翳、女性與風流:谷崎潤一郎》

芥川龍之介,正視人間的狠厲文豪,是一位勇敢的人。

只有在少數靈光乍現的時刻,人突然洞見了他人複雜的心理運作,或突然了解了自己的幽微心思。而那些靈光乍現的時刻,就是芥川認為小說要捕捉、應該捕捉的。

我與世界掙扎久·上輯03

《無力承擔的自我:芥川龍之介》

我們擁有的並非此生,不過幾個偶然的瞬間。

幼時於親人葬禮成長起來的川端康成,在國家戰敗與摯友去世的雙重打擊下,早早有了生命的「徒勞」之感:苟活餘生,何以為繼?

纖細敏銳的他,在小說中找到方法。小說擁有可以凝結時間的魔法:既是瞬間,又是被凝結固定住的恆常,兩者之間產生巨大的衝突張力,迸發一種難以言喻的美。

時間飛逝無常,而人心美善永恆。讀川端康成,可以作為我們終身的情感教育與美學教育指引,永遠不要失去了細膩看待人情的可貴生命態度。

我與世界掙扎久·上輯04

《銀河墜入身體:川端康成》

脆弱的人,為何總能在他的文字里找到共鳴?

太宰治的《人間失格》,是一部弱者的肺腑之言、柔軟者的溫柔話語、自省者的生死思考。一個文壇異數浪蕩子的絕筆之作,卻成為無數後世敏感心靈的獨白。

一個騷動、無法被歸入框架的靈魂,該如何安放?

「無論我的生命看起來如何不堪,只要得到忠於心、忠於感情的機會,我就得到了救贖。」

我與世界掙扎久·上輯05

《厭倦做人的日子:太宰治》

經典領讀人楊照 重磅新作

《日本文學名家十講:我與世界掙扎久》(上輯·共5冊)

5位經典文人

5個緊縮時代的創作現場

5位逆風獨行者的掙扎與回答

在他們的人生、社會、文學抉擇中,

讀到對今天生活的刺激與啟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7c8ad444673f54a7c119729a01f0d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