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軼事與王安石「保馬法」的夢想

2022-05-14   法律讀庫

原標題:扶貧軼事與王安石「保馬法」的夢想

扶貧軼事與王安石「保馬法」的夢想

作者:聶志平

來源:檢察日報

作者:聶志平

來源:檢察日報

「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一為釣叟一耕傭。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湯武偶相逢,風虎雲龍。興王只在談笑中。直至如今千載後,誰與爭功?」這是王安石變法失敗後寫的《浪淘沙令·伊呂兩衰翁》,作者的落寞與不甘,力透紙背。王安石變法的內容中,扶貧是其中一項——變法中推出的「保甲法」便將一般家庭分為不貧、次貧、極貧三個等級,作為政府扶助的依據。

王安石變法肇始於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以後,正是宋朝急需變法圖強之際。為了對付契丹騎兵,宋朝急需培育自己的騎兵。王安石變法時採取保馬法,將戰馬的培育從官方機構轉移到民間,通過官民合作的方式,迅速培育了一批素質不凡的戰馬。但是,隨著這一政策的大規模推行,一些參與變法官員急功近利,導致在推行保馬法期間一些官員直接實行指標攤派,極大消耗了百姓的人力物力。百姓因養馬不得其法的,要賠償國家戰馬,致使很多不堪重負的百姓家庭就此破產、流離失所,一項原本的利民惠民政策,在不良官員的肆意之下變成了禍民政策……

其實扶貧這事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萌芽了,《禮記》記載「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就是那個時代的貧者代表。《禮記》記載:「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儒家聖人孔夫子主張將財富平均分下去,使每個人財富都一樣,「蓋均無貧」,貧窮就不存在了。「均貧富」這個想法太過理想主義而不切實際,只是空有一個美好的設想而已。

魏國的李悝在君主的支持下,大刀闊斧地實行扶貧政策,人稱「平糴法」:豐年時,餘糧由國家統一收購併儲存,以免農民被奸商低價收購糧食;收成不好的年份,國家將儲存的糧食平價賣給百姓,以穩定社會秩序。這一政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漢朝時,「平糴法」改名為「常平倉」。而且,一般都會給予貧困者物質上的幫助,沒有勞動能力的老年人,漢朝政府會給予布匹、糧食等基礎性生活必需品。

如今國際社會盛行的用稅制改革來消除貧富差距的做法,早在中國的唐朝時期就已有類似的措施了:對於富裕的家庭,稅收就多一些;貧窮的家庭稅收就會相應少一些。宋朝時期,政府規定特別貧窮的家庭可以不用交稅,通過勞動來彌補稅收。到了明清時期,統計人員都會挨家挨戶上門了解真實情況,按百姓所需給予一定的物質幫助,有一些精準扶貧的意蘊了。

也有一些古代官員劍走偏鋒,採取一些極端做法,留下一則則趣聞軼事。明朝官員梅國楨到固安任職,他探知固安這個地方的百姓太窮,而當地的官員專門放高利貸,於是他將那些官員請來府里吃飯,將窮苦百姓聚集在自家門口,聲稱如果百姓還不了高利貸,就將他們的妻子和孩子都賣掉!這讓在場的官員顏面皆無,當場就將借條給撕了。

清代新科狀元林召棠,衣錦還鄉廣東吳川,為發小生意冷清的粥店題字。林召棠書法娟秀遒勁,但「粥」字中間少了「米」字,剩下兩個弓字,成了「弓弓店」。一時間狀元寫別字的消息迅速傳開,人們蜂擁而至,發小的粥店一下子就火了。林召棠告訴發小:「『粥』字沒有『米』,你店裡的『米』才多起來。」

清代《耕織圖之收刈》(局部)

這類故事在中國古代很多。東晉時期,書法大家王羲之路上遇到一位貧窮的老婆婆在賣竹扇,老婆婆賣力吆喝,無人理睬,於是王羲之在老婆婆每把扇的扇面上寫字,後來老婆婆的扇子都賣出去了。蘇軾被貶到海南島,曾遇見一個賣油炸麵食小吃的老婦人為生意不好發愁,蘇軾揮筆為老婦人作了一首詩:「縴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暖知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老婦人把這四句詩貼到門上,馬上顧客盈門。

濟世為懷的古代文人,大機率都有人文主義思想。中唐詩人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時,主持興修農田水利等工程,他從貧苦人家中優先雇用數千人,此舉的目的就是讓貧困者通過勞動解決貧困和溫飽問題。《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將自己製作風箏的步驟,一步步詳細地整理成書,讓老百姓都能靠一門手藝賺錢。

回過頭來我們再看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王安石變法的初衷是為了增加財政收入,而增加財政收入,一是為了發放朝廷官員的工資,二是為了應付皇家貴族的開銷,三是為了戰爭。他的對策無非是多增稅,重新丈量田畝,把荒山、灘涂等納入稅源,打擊貴族的偷稅漏稅行為;將稅收的增收率作為考核地方官的重要指標。然而,在農業社會,在資源相對固定和有限的前提下,這種增加財政收入的舉措無疑是一場冒險。國強民弱,終究不能長久。

曾經最欣賞王安石的司馬光因此特別反對王安石變法。司馬光也知道現在朝廷缺錢,但他堅決反對開源增稅,因為增稅之策一出,老百姓不一定願意;把增稅作為考核地方官的標準,為了完成任務,地方官肯定不管百姓的死活。司馬光曾反駁王安石道:「天下所生財貨百物,不在民,則在官,設法爭民,其害乃甚於加賦。」不幸而被言中。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原先那個躊躇滿志的王安石,留下的變法和扶貧遺產,雄心萬丈的一腔豪情,最終化為泡影。

投稿轉載說明

本公號非營利性 不支付稿酬

投稿即視為同意本公號對文章進行轉載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