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致民路到老馬路,歲月溫柔

2022-05-23     漫成都

原標題:從致民路到老馬路,歲月溫柔

過去的那些年代,從糖果、糕點到牛奶與音樂,從家用日常到交通出行,再到生老病死,這個區域足可以被稱為成都人最早感知「幸福」與「生活品質」的地方……

從新南門大橋向東出發,有一大片涵蓋了新南路、一環路、致民路、老馬路、臨江東路、群眾路、新生路,由老馬路社區、新生路社區、共和路社區合圍的扇形生活區域,曾經因成都造紙廠、肥皂廠、假肢廠、耀華食品廠、峨眉交通機械廠、牛奶場等為市民提供生活物資及生活保障的第三產業成堆駐紮而聞名。如今,這些工廠隨著城市發展已經慢慢消失或者搬遷。

遺留下來的過往片段,和那些企業早年間的職工宿舍,以及退休的老人們,依然是這個片區重要的組成部分,他們欣然接納城市新貌,以及時代發展帶來的一切變化。

就是這樣一個三角形區域,曾經是成都重要的服務產業聚集地

老人們靜怡地生活和行走在新的街區里,與年輕一代在時光交錯中友好地融合,在街區新舊交替間,形成一道別樣的風景。

今天,我們走進這片區域,一睹街區發展變化,感受原住民與新移民相互滲透與融合下迸發出的巨大活力,在時尚活力的街景中,茶餘飯後的談資下,重新尋找曾經的輝煌歷史,重構最窩心的記憶之塔。

龍江路

從地鐵3號線新南門站D口出來,穿過新南路,就是龍江路。

在這條綠蔭掩映,市井生活氣息濃厚的馬路上,曾經是四川假肢廠、峨眉交通機械廠、樂器廠所在地。

龍江路18號的錦宏俊園的前身,就是成都峨眉交通機械廠。

成都峨眉交通機械廠成立於1936年,前身是「川西汽車修配廠」,後更名為「四川峨眉汽車修配廠」。解放後直到60年代,主要從事客車、貨車修理和汽車齒輪、主副軸、方向機總成等配件的製造。

《方誌武侯》有關於交機廠的詳細記錄:「交機廠規模很大,占據了大半條龍江路。龍江路20號是廠房、辦公樓、單身宿舍,21號是職工宿舍,兩幢樓一字排開。附近的十二街上有交機廠的幼兒園和老幹部樓,在通向四川音樂學院的另一條街上,還有該廠的單身宿舍。」

龍江路街景,右邊是交機廠前身

與客車廠一牆相隔的,是國營成都樂器廠。

每每從廠門口經過時,樂聲悠揚,音韻悠長,行人總會忍不住駐足打望。這裡生產的管弦類、民樂類樂器,曾經一度暢銷省內外。也為今天片區音樂產業打下了堅實基礎。

繼續沿著龍江路繼續前行約一百米,馬路右側就是四川假肢廠,如今已升級成為四川省肢體傷殘康復中心。

龍江路上,右側為四川省肢體傷殘康復中心。

「以前這兒還是一大片廠房,經過多年城市建設和改造,原來的生產車間已經搬遷出去,但是假肢廠的門頭還是得以完整地保留下來。」

太平橫街

沿著龍江路繼續前行,有一條與龍江路縱向交錯的小街巷,這就是橫跨老馬路、新生路兩個社區的太平橫街。

太平橫街東與致民路相接,西面通向群眾路、新生路,是一條重要的城區交通要道。

1997年時的太平橫街 攝影:劉陳平

現在的太平橫街街景

位於龍江路交叉路口的路邊居民樓房下圍牆上畫滿了彩繪,生動還原了當年各個廠區生產盛況;與之相鄰的老馬路社區食堂,每到飯點熱鬧非常。食堂寬敞亮堂,小清新的裝修風格,自助餐式的取餐方式,深受本地居民喜愛。透過落地大窗一邊用餐一邊欣賞街景,愜意又享受。

龍江路與太平橫街交接處的壁畫,還原年代記憶

太平橫街里還蘊藏了不少特色館子和老店,居民們白天在小巷的露天茶鋪喝茶聊天,入夜則是食客們的天下。

致民路

穿過太平橫街向東前行,就來到致民路。

致民路

據《成都街巷志》記載:「致民路是成都南部一條重要街道,可也是在歷史很短的街道。1945年致民路修到九眼橋,當時稱為新馬路,新中國成立後改為致民東路。」

「公元1938年,國民政府規劃和新建復興門,即為今天的新南門片區,寓意『致民以治』,於是便有了致民路。適逢戰爭年代,作為大後方的成都,接納了大量難民,為方便安置,成都府在致民路上規劃了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等由西向東各條街道大興樓宇,供難民集中居住。」

十二北街

老馬路社區老馬識圖攝影協會副會長歐陽廷宗,一直用鏡頭跟蹤記錄在這個片區發生的點滴變化和歷史沿革。

「現在僅有十一街依然保留當時的舊宅群落,還能感受到當年生活的斑駁痕跡。據老人們說,街巷深處原來還有座貓貓廟,因廟內貓作虎像,又被叫做老虎廟,曾經一度香火旺盛,香客盈門。」

十一街街景

致民路,是一部成都輕工業發展的恢宏畫卷,更是一部成都城市發展的輝煌史書。曾經遍布於致民路上的各類工廠,承載了保障成都人吃穿住行生活服務的重任。

致民路50號,1938年創立,成都人婦孺皆知的耀華食品廠就在這裡。

曾經的耀華食品廠

耀華廠出產的糖果糕點,一直陪伴著成都人走過五十餘年的幸福時光。耀華曾經也是80、90年代成都糖類食品的標誌。

「可以媲美大白兔奶糖的小天使糖果,甜得很。還有酥脆化渣的花生糖,滑膩入口的巧克力,簡直讓人慾罷不能。」

耀華位於草堂附近的陳列廳,有很多年代記憶

這裡陳列著不少以前的回憶。小時候你是不是也收集過很多耀華廠的糖紙?

帶給很多人美好記憶的耀華,還是成都人定製生日蛋糕的不二之選。當年東大街上還有不少老成都都記得的耀華西餐廳。

身為成都本地人,80後的馬力對耀華印象深刻,目前他在耀華食品有限公司負責市場運營。

「今年是耀華成立85周年。雖然耀華早在2016年就已經完成整體私有化和品牌轉化,但我們現在十分重視耀華的品牌文化保護。在生產工藝和口味方面,注重傳統與現代相結合,保留了近70%耀華的傳統糕點,比如成都市民熟悉的蔥油酥,魚皮花生,每一個糕點都是由原老一輩耀華匠人老師傅秉承匠心手工製作,滿滿都是老成都記憶的味道。「

現在耀華位於草堂附近的糕點鋪

馬力介紹說耀華現在積極適應時代變化,迎合年輕群體需求,開發出了含有宣威火腿,椒鹽味道的杜甫餅等新產品。到店的顧客,不但能買到原汁原味的小天使糖果,還能品嘗到兒時熟悉味道的泗瓜泗桔子水,順便還可以瀏覽店內陳列的有著幾十年歷史的耀華老物件。

桔子水

小天使花生糖和酥心糖,還是小時候的味道啊

成都人家喻戶曉、每家每戶必備的芙蓉牌肥皂,則誕生於致民路31號的芙蓉肥皂廠。

那些年,成都人家裡必備芙蓉肥皂

當年,肥皂廠在致民路上身份顯赫。整日機器轟鳴,車輛川流不息。在商品匱乏年代裡,芙蓉肥皂理所當然承擔起成都市民日常洗滌、清潔的重任。即便走過了五十多個春秋,還能在市面上找到它的熟悉身影。

還能找到當年的肥皂廠批發部的痕跡

88號的致民塑料包裝廠雖然已難覓蹤跡,但致民路塑料製品一條街,數間專業售賣塑料製品的商鋪,續寫了當年成都輕工業的輝煌。

曾經供給成都市民生活用紙的造紙廠,在致民路上也曾輝煌一時。

致民路33號有兩棟四層樓的紅色磚房,是省交通運輸大隊的宿舍,已靜靜地在致民路上佇立了七十餘年。透過斑駁陸離的外牆,還能感受到過去筒子樓時代喧鬧的生活場景。

致民路與十二街路口

2002年建成的雅典國際社區是致民路上最早一批花園洋房。

坐落在致民路上的成都市第七人民醫院,始建於1950年,前稱是成都市第二工人醫院,醫院背後那條十一巷依然曲徑通幽,靜怡悠長,絲毫沒有受到歲月侵蝕和打擾。

七醫院背後的十一巷 攝影:關麗

沿著七醫院所在的十二街繼續向東,從沿河的絲管路向北前行,就是音樂廣場是成都市區內最建成的露天音樂廣場,如今已經成為熱門的臨河觀景聖地,站在這裡,可以欣賞對岸合江亭璀璨夜景。

絲管路音樂廣場 攝影:歐陽廷宗

老馬路

「現在說的老馬路,是從絲竹路到九眼橋一環路口這條路。」老馬路社區副書記胡海燾對片區街巷背後深藏的歷史故事,深諳其中。

曾經的老街區 攝影:劉陳平

作為成都最早成立自發市場的街邊集市,曾經的老馬路菜市從老馬路一直延展到紅瓦寺,每天由成都周邊自發組織的菜販沿街售賣,被戲稱為農夫菜市、馬路市場。隨著城市建設,2008年新建的益民菜市,從此改變了居民在馬路邊邊買菜的歷史。

搬遷前的老馬路菜市 攝影:歐陽廷宗

「城市更新過程中,街區功能也重新做了定義,如今已經形成兩個響亮的標籤:國際化社區,音樂坊。」

胡海燾所說的音樂坊,涵蓋了從一環路南一段、新生路、民主路、群眾路住區,以成都城市音樂廳為中心,四川音樂學院為依託,規劃面積約 1.2 平方公里的鑽石型音樂主題的城市功能片區。

隨著音樂坊、成都市第三批外籍人士服務社區建成,胡海燾參與了「老馬醉音樂」、「十二樂微博物館」品牌化項目建設,見證了馬路天使樂友會從草根發跡,登上央視舞台的輝煌經歷。

如今沿龍江路,一直到新生社區的川音生活區,已經形成國際音樂坊、知名樂器品牌一條街的新業態。而由社區策劃、組織發起的愛樂之旅社區旅遊線路和沉浸式音樂體驗,吸引了不少青年團體和外地遊客、本地居民深度參與。

絲竹路上的音樂坊 攝影:歐陽廷宗

群眾路

從龍江路經太平橫街,向西直走,就是群眾路。

群眾路上曾經有座牛氣沖天的牛奶場,「當年的牛奶場就像一座龐大的牛奶加工工坊,有溫順可愛的圈養奶牛,還有熱氣騰騰的新鮮牛奶。」牛奶廠有很多老成都最記憶深刻的童年甜蜜味道。「早上會提個茶盅,一路小跑到牛奶場,在門口接上半斤當天的新鮮牛奶,再小心翼翼地以小碎步端回家,放到火上燒開。」

群眾路小廣場改造前 攝影:歐陽廷宗

西南最大、功能最全的綜合性演出場館城市音樂廳就坐落在群眾路上,從此成都市民有了欣賞國際國內頂級音樂盛事的場館。如今,群眾路上林林總總開設了各類樂器專賣店,精心打造的街心花園,充滿了音樂和時尚元素。

群眾路廣場上的新場景

新生路

群眾路前方就是新生路。

新生路川音大門旁

位於新生路6號的四川音樂學院,是中國九所獨立設置的高等專業音樂學府之一。從選秀節目超級女聲走出來的何潔、李宇春,讓川音名聲大震。川音對面的四川藝術職業學院,則由創建於1953年的四川省川劇學校(四川省藝術學校)和創建於1961年的四川省舞蹈學校合併而來。

四川音樂學院大門

民主路

與新生路縱向交界的民主路,原來是川音旁邊一條狹窄的小巷,從前這是一條連通一環路和新生路的捷徑道路。成都市殯儀館就在巷子裡。曾幾何時,一邊琴聲悠揚,一邊哭天喊地是當年一處別樣「風景」。

改造前的民主路 攝影:歐陽廷宗

民主路新街景

隨著2004年開始的川音片區舊城改造工程,遷走了殯儀館,擴寬了巷道,引入了新的消費業態,新建了川音音樂幼兒園及音樂主題休閒運動體育場。

民主路上的川音音樂幼兒園

作為老馬識圖攝影協會新任會長,關麗大姐對老馬路片區的變化充滿深情。從東郊搬遷到此,退休後開始學攝影,關麗就一直用鏡頭記錄下片區里居民生活的趣聞趣事,精彩瞬間,二十年來,孜孜不倦。

相濡以沫 攝影:關麗

「老廠區雖然不在了,但廠區退休老工人們的精氣神依然健在。」

「攝影協會從2017年至今,連續出版了《老馬路時光紀念冊》,《鏡頭裡的風采》等四本畫集,真實記錄了老馬路片區的時代變遷和城市發展。」歐陽廷宗對攝影的愛好矢志不渝。

新生活場景下時尚與活力在此完美交融。

有一條與龍江路交匯,呈東西走向的寬闊大道,名叫絲竹路。在成都城市化進程中,絲竹路被定義為城市景觀路,俗稱音樂大道。

絲竹路音樂大道

絲竹路向東通過太平橫街通向致民路,向西則與群眾路接壤,一直延伸至一環路城市音樂廳。

絲竹路上的呵呵喝奶茶店因為交通便捷,環境優雅,消費低廉,成了川音學子休閒約會的理想場所。

美女老闆娘曲兒在此經營近十年,見證了絲竹路的變遷。「簡直是翻天覆地的變化。絲竹路原來就是一條狹窄的小巷子,路中間還隔著條綠化帶,兩旁是低矮的房子。」

如今絲竹路上隨處可見音樂元素的景觀小品、音樂文化長廊與各類樂器專營店,中央廣場更是市民休閒小憩,舉辦各類音樂聚會的活動空間。

絲竹路街景

位於絲竹路165號,創辦於1937年,原名為成都市東大鎮小學的四川音樂學院附屬實驗小學,前身為成都市太平橫街小學、成都市新生路小學。

2005年學校與四川音樂學院聯合辦學,正式更名為四川音樂學院附屬實驗小學。距離學校五十米開外就是全新落成的城市音樂廳,從陳舊狹窄街巷,到寬敞氣派的教學樓,校園環境如今已今非昔比。

原太平橫街小學,現為川音附小

川音附小旁邊,曾經是四川客車廠所在地。省客於1936年創立,1963年開始生產公路客車,曾是交通部客車生產定點企業,上世紀60年代參與全國早期公路客車聯合設計,產品曾獲得交通部全國公路交通產品產品金杯獎,八十年代出口匈牙利、尚比亞等國開始走向國際市場。

隨著地鐵十三號線新南門站的建設,以及作為重點打造的三大片區之一的致民路居民生活場景,一大批新型社會餐飲紛紛進駐,為老社區帶來新的活力。

致民路口的餐館

位於致民路48號被譽為老成都味道的馬路邊邊麻辣燙,每天顧客盈門,去晚了,還要排隊等號。

成都吃客餐廳,年輕群體必去打卡之地。在保留傳統川菜麻辣鮮香的同時,還加入了新派川菜的烹飪手法和技藝。

而位於致民東路28號的海大蜀成都市井燒烤,是夜宵首選店。店內雖然不大,但是看起來很有市井氣息。

還有藏身於致民東路32號的百年粉蒸牛肉,是一家典型的蒼蠅館子,分量足,味道重,適合一群人去打牙祭。

致民路上的一家老館子

老廚子中餐館、重慶莽子火鍋、華興煎蛋面、宵廷小龍蝦燒烤合作社,一大批新型餐飲在致民路扎堆亮相,滿足好吃嘴們挑剔的胃。

「用鏡頭記錄社區變化,用音樂架起溝通橋樑。」

老馬路社區書記張戈對陪伴自己成長的城市片區懷有很深情感:「老廠區和老工人是城市發展的寶貴財富,在推進城市有機更新的同時,既要引入更多的業態和時尚元素,又要注重歷史的傳承與挖掘。讓這片為成都市民帶來福祉的片區在新舊交替間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價值,煥發新的活力。」

致民東路

如果我們只是通過街區建築形態和發展現狀來認識和了解一座城市,未免略顯單薄。

不忽略城市的過去,與曾經我們擁有的成長經歷共存,把城市片區過往的人文、街區歷史完整記錄和真實還原,融入到現代時尚活力街區中,才能讓城市和街區更有生命力,更加生動立體。

感謝以下單位和機構對本文的大力支持:

武侯區望江街道辦事處老馬路社區

老馬路社區老馬識圖攝影協會

成都耀華食品有限公司

——漫成都.城市——

文字| 劉鎧瑞

編輯 | Penny

圖片| Anyu、怡霏、劉陳平

監製丨王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3ddb3e79d8bce72e3a64bdc41c78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