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書法家直言「王羲之的字俗」,自創一種字體,網友:三歲水平

2023-06-09     書法網

原標題:這位書法家直言「王羲之的字俗」,自創一種字體,網友:三歲水平

對於書法愛好者來說,王羲之不僅僅是一個人名,逐漸演變成了一種「信仰」。歷朝歷代的書法家,基本上都學過王羲之的字,那些敢於批評王羲之的人,事實上都沒有超過他,但這些人又能夠大膽創新、自成一家,豐富了書法史,其中就包括本文的主角金農。

金農

金農,字壽門、司農,號冬心,生於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浙江錢塘人。金農博學多才,因此他能被薦舉博學鴻詞科,但又與科舉仕途無緣,屢次落第,最終布衣一生。他人生大多數時間都窮困潦倒,晚年寄居揚州,靠賣字畫為生,是「揚州八怪」之首。

金農生活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正是「帖學」大盛的時期,「二王」、趙孟頫、文徵明、董其昌等人的書法備受推崇,但金農反其道而行之,他說道:「會稽內史負俗姿,字學荒疏笑騁馳,恥向書家作奴婢,華山片石是吾師。」認為遒媚縱逸的風格儼然俗氣外露,自己要學碑刻的生拙之氣。

金農以《國山碑》《天發神讖碑》《華山碑》為根基,遵循兩漢書學法度,獨創了一種扁筆書體,融合楷、隸筆法與體勢,這就是他的「漆書」。這種字體可謂前無古人、頗有諧趣,後世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都給予極高評價,而有些網友則批評他的漆書是「三歲嬰兒水平」「油漆美術字」。

首先,為了寫出「漆書」,金農特地將毛筆末端剪得一樣齊整,就像刷子一樣,如同刷漆一樣在紙上寫字,這正是「截毫端作擘窠大字」。而在用墨方面,金農並沒有一味追求把字都寫得焦黑如漆,用墨極濃無比。羅聘說:「冬心先生真吾師,渴筆八分書絕奇。」

所謂「渴筆」,指得就是用墨較枯,時有飛白;而「八分」是說金農的「漆書」充分吸取了隸書筆意,波磔之勢較為明顯。金農漆書的飛白,如同用掃帚掃過,金農很喜歡這種處理,形容它:「用筆似帚卻非帚,轉折向背毋乖離。雪浪輕張仙鳥翼,銀機亂吐冰蠶絲」。

金農創造「漆書」時,已經年過半百了,他積累了多年的楷、篆、隸心得後,才開始大膽創新。金農將筆畫進行了簡化,省去了轉筆和提按動作,正因此才會給人以「美術字」的感覺,但也營造出簡潔率真之美。

金農以橫掃和斜拉的方式寫出飛白。「橫掃」比較容易理解,「斜拉」主要是處理撇畫的,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倒薤」之姿,向左拉伸形成弧度。凌霞稱讚金農:「漆書有如金錯刀,詩格畫旨皆清妙」這種獨一無二的字體頗受歡迎,還有人專門學習「漆書」。

金農晚年還能有旺盛的創作力和新意,正是他多年來紮根傳統之後的結果,與當下那些博人眼球的「丑書」有本質區別。

大家對金農的漆書有何評價,歡迎評論區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3aa3027c4076dc7be5a8eac18bcfcf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