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蝦最大的謊言:對蝦發病後需要停料!觀料台知蝦病,巧控料

2019-09-04     水產養殖小貼士

近期與養殖朋友們的交流當中,發現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對蝦發病後,該不該停料?那麼,對蝦發病後停料,您是這樣做的嗎,背後暗藏的隱患,不久就會顯現。

停料就真的能有效控制蝦病嗎?早期的過量投料,不可否認是加重了對蝦肝胰腺的負擔,其主要表現在暴食直接造成肝胰腺的負擔過重,造成代償性腫大發紅,甚至造成肝功能受損病變。同時早期的蝦苗活動力差,沒法將池底的飼料吃乾淨,過多的剩料會在水底發霉腐敗,使底質提前惡化。如果是暴食引起的肝腫大、發紅,腸道腫脹發紅等,通過停料確實可以使之自然恢復健康。如果是細菌、病毒感染呢?那將毫無作用。

對蝦發病後停料的後果

1、如果對蝦發病,我們如果選擇停料,那麼正常的對蝦肝臟會受到飢餓壓迫,造成對蝦體質變弱,更容易被發病蝦的細菌感染。

2、如果對蝦發病,我們如果選擇停料,那麼正常的對蝦會餓不擇食,攝食帶有病菌的死蝦,造成病菌源交叉感染,對蝦會發生更大面積的死亡,給我們帶來更大的傷害。

3、如果是環境惡化、有毒藻類過多而出現的病害,停料後料台里看到的都是綠色、紅色的糞便,這說明對蝦都在吃死蝦和死藻,情況將會跟感染的一樣,加速對蝦發病,肝臟萎縮,水蝦多,生長慢,甚至死亡,恢復後成活率也極低。

停料是最大的謊言

可能很多養殖戶都有發現:對蝦發病,採取停料後,出現短須、紅腿等情況的對蝦減少了,好像病情得到控制了。所以才會有這麼多的人認準了,停料是延緩、控制對蝦發病的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但是,停料促使健康蝦為覓食將死蝦吃掉了,讓人感覺死蝦少了,「眼根」似乎清靜了,但事實上蝦塘里對蝦的數量也在持續減少。而且有很多池塘看起來已經沒有死蝦了,但一投料就又有死蝦出現。所以細菌或病毒感染時,通過停料控制,恢復後成活率一般都極低。

該死的蝦都死了差不多了,剩下的蝦大多都是正常的對蝦,造成一個假象:對蝦的病情得到控制了,其實您這樣的處理!病情是得到一定的控制了,但是池塘的蝦也所剩無幾了。

對蝦發病後要合理控料

對蝦發病我們該考慮的是兩個問題:

1、分析根源,治好病蝦

比如:對蝦白便,我們都知道單一的處理白便的方法效果不是很明顯,我們可以採取調水、底改配合內服保肝產品調理的的辦法,綜合治理對蝦白便。

2、保住正常的對蝦

在對蝦發病後,能保住正常的對蝦,也是我們對抗病害的一種正確且必須學會的一門技巧。近幾年的養殖中,發病池塘產量極低的很多,其中不少都與盲目控料、停料有莫大關係。

發病後該怎麼投喂飼料,合理的減料,我們根據池塘對蝦發病前對蝦數量減去病蝦數量(可以根據病情來判斷)得出目前正常對蝦的數量,從而判斷出投喂量具體為多少。

觀料台合理分配投料量

1、如果料台有些許飼料,蝦又多,則說明飼料剛好,下餐不用加料。

2、如果料台沒有飼料,但蝦多,說明飼料略微不夠,可以適當加料。

3、如果料台沒有飼料,蝦又少,說明飼料不夠,一定要加料。

4、如果料台有較多飼料,說明飼料偏多,可以適當減料。

料台中的剩料過多,必須減料。同時應進一步查找分析剩料多的原因。從圖中對蝦的狀況看,有鰓白腫、肌肉白濁現象,如再結合水情則可判斷出是由底髒引起的對蝦不適、食慾減退造成的減料現象,這時需儘快改底增氧。

觀料台判斷對蝦腸胃情況

通過觀察對蝦的糞便,可以很直觀了解對蝦的簡單生長狀況,如糞便多,當然就是食慾強、吃料足;反之,糞便少則說明對蝦食慾差。此外,從對蝦糞便的形狀還可以看出對蝦生長健康與否等等情況。

1、如果糞便黏連成團,是對蝦拉稀的跡象,說明對蝦出現腸炎病變。

2、如果糞便雖沒有粘連,但多而長,則說明對蝦食慾還行,但消化不太好(便秘),也是腸炎發生前的預兆。

3、如果糞便多,說明對蝦食慾強;而糞便少有可能是食欲不振,也有可能是對蝦腸炎;若糞便持續減少,則肯定是病害發生的前兆。

如果對蝦糞便出現異色,都不是好現象:

1、糞便呈現出綠色,說明吃的是青苔或剛死的藍綠藻,說明塘底過髒,死藻泥皮過多。

2、糞便呈現飼料色,說明對蝦消化不良。

3、糞便呈現紅色,是對蝦吃死蝦產生的。

4、糞便呈現白色、黃白色或黃黑白三色,極有可能是白便發生的預兆。

5、一般對蝦糞便出現異色,可能是因為底惡變,也可能是底有死蝦,要不就是蝦開始發生病變。

對蝦出現肝腸疾病,必須減料50%,減輕對蝦的肝腸負擔,幫助對蝦恢復健康。同時拌料內服龍昌膽汁酸2g拌一公斤料,5~7天解決對蝦肝腸疾病。同時預防腸炎、偷死、白便的發生

飼料管理確實是我們養殖對蝦過程中一門必修的課程!希望大家都認識到其中的誤區:對蝦發病後不能按照正常投喂飼料、也不能停料。要合理減料,才是保住正常對蝦的行之有效的辦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3Do_GwBJleJMoPMcB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