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柯瑾 北京報道
日前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建設「金融強國」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和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中國銀行(601988.SH)研究院資深研究員王家強表示:「科技與金融充分融合,是建設科技強國、經濟強國和金融強國的必由之路。科技創新代表未來發展方向與增長動能,但科技創新需要金融業提供財務激勵、融資支持和風險管理;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金融投資者的信心、金融風險的化解,需要從科技變革帶來的增長新動能中尋找方向和源泉。」
在王家強看來,「五篇大文章」的提出,瞄準的正是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動能,並為金融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中國銀行業應當成為這「五篇大文章」的「筆桿子」和「主力軍」,而銀行業要做好「五篇大文章」,數字化轉型是關鍵抓手和必由之路。
銀行數字化轉型究竟指什麼?
銀行數字化轉型已明顯區別於過去的電子化和網絡化階段。過去,金融科技主要是改變銀行手工作業模式,實現自動化、終端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當前,數字化技術正在重塑銀行的經營與管理體系,創新商業模式和底層技術架構,優化經營策略、產品服務方式和組織協同機制,連接不同場景入口,提供直達用戶體驗的產品服務。王家強分析認為,這有三個典型特徵:
第一,轉型核心是數據。數據已經成為與土地、勞動力、資本並列的生產要素,銀行經營既需要基礎信息、財務報表等傳統金融數據,更需要大量有關用戶「衣食住行」和心理活動等行為數據,才能精準獲客、活客。同時,銀行經營也產生海量數據,可以通過創新性利用,創造生產力,形成新的增加值。
第二,用戶體驗至關重要。隨著信息獲取、數據共享、資源流動成本大幅降低,銀行要吸引客戶、留住客戶唯有依靠極致、超預期的服務體驗。通過數字化產品與數字化經營,更好理解客戶痛點,更快解決客戶問題,提供細緻入微的用戶體驗,增強用戶黏性、貢獻度和忠誠度。
第三,提升服務質效是目標。無論怎麼轉型,銀行作為融資、支付和風險管理中介的本質不會變,銀行要通過數字化轉型,滿足客戶需求、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並更好地保護數據、合規經營和防控風險,提升服務質效。
銀行應怎樣開展數字化轉型?
王家強認為,銀行數字化轉型,從根本上講就是要擺脫傳統思維,高度重視金融科技投入,圍繞數據要素進行系統性經營重構。
一是制定全面數字化轉型戰略。將金融科技作為發展驅動力,重點推進商業模式、經營決策、基礎設施、組織文化的轉型。
二是優化組織架構,推進戰略實施。以組織架構創新為基礎,強化跨條線統籌協同,建立敏捷柔性的跨部門項目組,注入新的文化,激發組織活力。
三是加大科技投入,提供資金與人才保障。近年來,中國銀行業金融科技投入不斷加碼,國有大行和股份行成為行業科技投入的主力軍。
四是推進數字化全渠道、全場景營銷與生態圈建設。推動獲客渠道、業務渠道和數據渠道變革,通過「橫向觸點+縱向搭鏈」,選擇自建、投資、聯盟、商業合作等不同模式,共建生態圈。
五是不斷創新優化智慧運營、提高智能風控水平。利用數位技術創新,發展自動化程度更高、更具韌性、響應更快的「智慧運營」體系,以用戶體驗為核心,實現效率和成本的平衡。
六是強化數據治理,經營數字資產。完善數字資產的交易機制,加強對數字內容的保護,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優化數字資產管理職能架構,「管好」數據與「用好」數據齊頭並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2745518956f4fdcb9fbea0c805c53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