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過午不食」的生活方式,有科學依據嗎?

2022-04-19     有畫說藝術

原標題:古人「過午不食」的生活方式,有科學依據嗎?

你們會不會定期去醫院檢查身體呢?有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定期體檢的大部分是中老年人群,而年輕人往往覺得沒有必要,但實際上現在的年輕人,也是亞健康非常嚴重的一個群體,所以不管是中老年還是年輕人,定期體檢了解一下自己的健康狀況,還是很有必要的事情。

其實健康和長壽,一直是人類的追求,比如我們的古人很早就發現人的健康與壽命,不但深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同時也和我們的飲食息息相關。

古人

那麼在醫學越來越發達的今天,人們對古法養生的理念仍然抱有很大的興趣,就拿我身邊的朋友來說,我有一個好姐妹就在效仿古人的「過午不食」,說這樣的飲食習慣不僅有助於瘦身減肥,還可以健康長壽,那麼古人常說的「過午不食」有道理嗎?真有這樣神奇的功效嗎?有科學依據嗎?

古人所說的「過午不食」,是不是指過了中午以後就不再進食呢?其實不是這樣的,「過午不食」最早的出處,是源自佛教的一種戒律,意思就是不可以在規定的時間以外享用食物,一般是指正中午到第二天黎明的這段時間是不允許吃東西的,所以叫「過午不食」。

古人

佛家認為,過午不食能有助於幫人減少諸多的外欲,其次還能減少居士供養的負擔,因為當時的佛教徒主要依靠施捨和供養,少吃一頓就減少一些消耗,然後相應帶來的好處是可以讓人更加專心地打坐修定,有利於修行,那麼這是佛家對「過午不食」的態度。

當然對於現代人而言,更多的是把「過午不食」當作一種傳統養生的概念,因為古人也的確曾有「過午不食」的習慣,但是這個「午」,並不是指過了中午以後就不再吃任何東西,而是指古代一日兩餐,過午少食的飲食習慣。

古人

古人一般是上午八九點到十點之間「大食」,大食就是正餐的意思,這一頓比較豐盛,一定要吃得飽飽的,然後到了下午三五點的時候,再來進行一個「小食」,小食就是隨便吃點墊墊肚子,然後就準備休息了,這也和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規律是相吻合的。

這種飲食習慣一直到清代的皇室,也遵循一天當中只有早膳和晚膳,一共兩頓正餐的習慣,只不過小食或者晚膳的那一頓飯,就相對簡單隨便一點,特別是晚膳更是嚴控進食量,所以「過午不食」主要是指一日兩餐,過午少食的習慣。

古人

現代人效仿古人「過午不食」的生活方式,會不會真的可以獲得健康長壽的效果呢?我想大機率是行不通的,因為現代人和古人所在的自然環境完全不同,各種生活壓力還有體力和精力的消耗都較古代有很大的區別。

古人的物質條件有限,大部分的歷史時期,普通老百姓只要能勉強果腹就算不錯,你就是想一天吃上三頓四頓也沒那個條件,然後古代的生活也非常簡單,沒有像咱們現在這麼精彩的生活,除開工作以外基本沒有什麼太多體力和精力的消耗,一天兩頓也足以支撐他們正常的生活。

古人

而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各種社會活動豐富多彩,需要更多的能量補充才可以讓人保持一個良好的狀態,如果盲目按照「過午不食」的方式減少自己的營養攝入,那反而有可能對健康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過午不食,健康長壽」,還是要辯證地看待。

當然這也不是說古人過午不食的方式不好,而是說當我們在嘗試養生保健的時候,最好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制定更為科學的方案,而不是盲目地遵循所謂的古法養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1ed9325ac2c5078457b5e0c284f23d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