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算是文藝片大年。
年初的《無名》票房破9億,年中的《宇宙編輯俱樂部》好評如潮,《燃冬》《永安鎮故事集》等話題不斷。
如今,隨著《河邊的錯誤》的上映與票房破億,關於文藝片的爭議又出來了。
有些人非要整個票房的高低,證明自己獨占鰲頭,其他片子都是不入流的存在,只有《河邊的錯誤》才能代表高水準。
為了讓自己成為第一,再一次把《無名》開除文藝片的範疇。
甚至看個電影都能秀個優越感,一定要踩一捧一才能證明自己特別懂,完全把「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拋之腦後。
《河邊的錯誤》改編自余華的先鋒派同名小說,《無名》來自於程耳自己的小說,都是文學性兼備的作品。
拍成电影後,攝影、構圖等美學都在水準之上,票房也都是文藝片中的翹楚,這對於文藝片來說是一件好事。
畢竟一個健康的電影市場讓更多類型片吃飽飯才能做到真正的百花齊放,才能使良幣驅逐劣幣,迎接春天。
可部分人總是嘴上說著中國電影,手上卻指手畫腳,動不動這個不行,那個不是,不肯承認別人的優秀。
電影觀眾圈子中一直以來都流行一個惡習,那就是鄙視鏈。
總覺得我看王家衛就是高級,你看王晶就是低級,我張口閉口都是塔可夫斯基、伯格曼、費里尼,你卻只知道一個諾蘭。
這類觀眾於電影而言無益,因為他們總是坐井觀天,閉門造車,不肯走出井口,到大千世界看一看,忘記了擁抱未來,才能擁有未來。
還有一種觀眾是粉圈,他們總把粉圈思維帶到電影當中。
不顧某部電影對行業的推動,對類型片的催生,非要一根筋的貶低他人,在他們的腦子中就沒有大家都很厲害這個概念,讓他們說個子丑寅卯來,他們又三緘其口。
這類人成天就知道列數據,做對比,一言不合就群起而攻之,只要是自己正主演的電影就天下無敵,無與倫比,其他人都是垃圾。
他們從不知道何為電影,只曉得把一些惡臭的習慣蔓延,經常陰謀論,時不時指桑罵槐,還不停地責怪別人不懂得欣賞,實則是他們把無知當個性。
什麼是文藝片?並沒有一個具體的定義,釋義比較寬泛。
但一定具有的個人特色和風格特徵,突出氣氛和情境,更多是表達人類的情感,有些敘事不那麼友好。
如《李米的猜想》是文藝片,《小武》是文藝片,《陽光燦爛的日子》也是文藝片,只不過前綴的標籤不同。
同理《無名》《河邊的錯誤》一個是諜戰,一個是犯罪,但本質上都是文藝片,並沒有什麼三六九等之分,只有觀眾喜歡與否。
就華語電影而言,大部分文藝片都在講兩個故事。
一個是「回不去了」,港台的文藝片大都如此,一個是「我該去哪」,內地的文藝片大多數情況下萬變不離其宗。
那麼為什麼港台側重於過去,大陸側重於未來呢?這與兩岸三地的經濟、文化、歷史有關,雖複雜但一言也可概之。
過去的香港、灣灣很是輝煌,現在相對蕭條,從繁榮中長大,又見識了沒落,所以他們總會緬懷過去的美好。
過去的大陸百廢待興,現在的大陸蒸蒸日上,從苦難中成長的他們渴望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便會將這種寄託投射到電影中。
由此可見,兩岸三地的文化是互通的,陽春白雪也好,下里巴人也罷,他們都在用電影詮釋「美好」。
既然大家都是講美好,為什麼不能包容一點,大度一點,一定要雙方互斗,拼個你死我活方止干戈嗎?
作為觀眾,與電影一起成長,不要被偏見和狹隘所困,作為電影,票房好了,市場起來了,不是一榮俱榮嗎?
如果都是為了電影好,那就放下成見,積極轉變,讓中國電影別變成空中樓閣,有更多紮實的藝術性。
倘若是為了黑而黑,那麼請往他處,慢走不送,因為你滿嘴的主義,在乎的根本不是中國電影,而是一己私慾。
票房並不是全部,某部電影票房的高低不能說明這部電影的好壞。
因為有時候,票房受很多因素的影響,題材、檔期、宣發,不一定好片就能獲得高票房。
大部分文藝片評分都不低,但是它們都沒有高票房,因為文藝片晦澀難懂,與通俗易懂、快速便捷的電影市場運行規律不符,自然不受大多數觀眾喜愛。
這些文藝片下映後,經過慢慢細品,它的濃郁香味就出來了,可是這種需要時間沉澱的好,很難一下子通過票房體現出來。
所以用票房衡量電影,只是代表這部電影有沒有賠錢,受眾有沒有差異,並不能表示這部電影的質量高低,否則很多牛鬼蛇神都出來了。
但有些人可比這麼想,總想著給某某扣一個大帽子。
他們想要的根本不是電影的好壞,而是找到一個藉口,以此為箭射向靶,而這個靶就是文藝片。
電影是一個綜合性的產物,票房只是一時的數字。
有些時候,票房高能說明電影好,但更多時候,票房高只能表示觸碰了當下的點,可能與質量的關係不大。
普通觀眾看電影的目的很簡單,大部分人只在乎值得不值得,不關心片中的攝影、構圖、意境、內涵,這樣太累了。
只要某部電影讓他們樂了、哭了、滿足了,那就是一部好電影,觀眾享受的是直給,而不是高門檻。
歸根結底,只要做到了黑澤明說的那句話,大家就不會只用票房來衡量電影的好壞了。
他說:「最難的,是提高觀眾的電影欣賞水平,這需要花大力氣,而降低它是容易的,現在正是如此。
因此有必要提高他們的電影鑑賞能力,在這方面培養觀眾,這是項極困難但又有挑戰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