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產增收落地生花——山東濰坊探索建設農業強市新路徑
山東濰坊諸城市桃林鎮,茶農在茶園採摘秋茶。 張敏敏攝/光明圖片
山東濰坊壽光市洛城街道東斟灌村彩椒大豐收。韓明雲攝/光明圖片
在山東濰坊昌樂縣西瓜科技示範園1號展廳,雕刻師在西瓜上雕刻不同樣式的圖案,引來許多市民拍照留念。趙旭光攝/光明圖片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深秋漸至,滿目秋黃。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五圖街道庵上湖村內的採摘園迎來豐收季,葡萄、獼猴桃等掛滿枝頭,濃濃果香撲鼻而來。金秋時節,行走在山東濰坊的廣袤沃野,排列整齊的智能化大棚、碩果纍纍的現代林果基地、美麗宜居的和美鄉村……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處處洋溢著收穫的喜悅。
宜人的鄉村美景背後,有這樣一組數據作為支撐:作為全國重要的糧袋子、菜籃子、肉案子、果盤子、種子庫和農機城,山東濰坊用全國1.7‰的土地、1‰的淡水,貢獻了全國6.4‰的糧食、16.8‰的蔬菜、10.7‰的肉蛋奶、21.4‰的農產品出口額。
濰坊農耕文明源遠流長,有重農強農的基因。近年來,為將豐產增收落地生花,濰坊突出抓好穩產保供這個頭等大事、突出抓好產業振興這個重中之重、突出抓好和美鄉村這個基礎工程、突出抓好改革創新這個核心動力、突出抓好農民增收這個中心任務,奮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
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
前不久,濰坊諸城市相州鎮小梧村分紅大會現場,熱鬧非凡,128戶村民排隊領取了小麥分紅款。
「過去收麥子,頂著烈日、淌著汗水。如今我們把地入股了合作社,一畝地保底收益1000元,現在又給了我們每畝地128元的分紅。」70歲的村民何志江說。
小梧村網格黨支部成立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農戶以土地入股,將分散經營的土地整合起來,發展小麥良種繁育、糧食規模化種植,已入股土地1600餘畝。
小梧村網格黨支部書記、合作社理事長劉金龍給記者算了一筆帳:今年合作社小麥單季實現收入50.15萬元,扣除成本,純收入11.29萬元,提取20%公積金後,共分紅9.032萬元。其中,村集體分紅1.81萬元,入社農戶按股分紅。
「通過股份合作制改革把村集體閒置的和暫時無法實現收入的資產資源統籌起來,讓資源變資產,讓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相州鎮黨委書記孫志梁說,「為做實股份合作,我們打造了諸城市股份合作孵化中心,培育起38個股份合作社發展糧食規模化經營,各個類型的股份合作社蓬勃發展。」
近年來,諸城市堅持以工興農、以城帶鄉、縣域統籌、城鄉融合,唱好支部建在網格上、黨組織引領合作社、千企興千社「股份合作三步曲」,全力推進「四集中兩轉移」,農業用地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產業、企業向園區集中,公共服務向鎮區社區集中,政策資源要素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龍頭企業集中,農民就業向二、三產業轉移,農業產業向提質增效轉移等,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距離諸城不遠的昌樂縣紅河鎮肖家河村,數百畝地的玉米已經開始收穫,伴隨著大型聯合收割機的轟鳴聲,一個個顆粒飽滿的玉米棒被倒進車廂里,裝得滿滿當當。2021年以來,紅河鎮發揮農業大鎮種植糧食作物的優勢,在肖家河村試點黨支部領辦糧食專業合作社,由村黨支部牽頭、黨員幹部帶頭,成方連片流轉土地共計450餘畝,大力推行規模化種植、機械化生產、批量化採購、專業化服務,小麥、玉米單產增幅約20%。
黨支部領辦糧食專業合作社帶動的不僅是一村一域的發展,更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面走出了一條寬敞大道。「近年來,我們著力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在肖家河村成功試點黨支部領辦糧食專業合作社,隨後成立肖家河鄉村振興示範片區黨委,並整鎮推廣該模式,帶動138個村註冊成立糧食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1.1萬餘畝,預計可為村集體增加收入近1000萬元,在村莊發展、集體增收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紅河鎮黨委書記張立軍說。
近年來,濰坊積極推動農業生產要素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進行優化配置,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交出了一份高質量的「三農」答卷。
探索「從一顆種子到一盤好菜」
走進青州市黃樓街道蘆李村,主幹道兩旁一個個花卉大棚排列整齊,大棚外的招牌上寫著正在種植售賣的花卉品種,從草花到多肉再到高檔花卉,各式各樣,品種齊全。「我們村一共265戶,基本家家戶戶都種花。」蘆李村黨支部書記李洪傑說。
「我們村種植花卉有近30年歷史了,是市花卉專業村之一,戶均三四畝地,管理四個花棚,年收入能達到40萬元左右。靠著這個『美麗』產業,村民的生活也越來越美麗!」看著通過花卉產業不斷振興起來的村莊,李洪傑言語中充滿自豪。
產業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基礎所在、優勢所在。濰坊市堅持以產業振興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融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融入「雙循環」,農業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
來到壽光,各色蔬菜大棚儼然成為這裡一道亮麗而獨特的景觀。一望無際的大棚里,果蔬飄香,綠意正濃,勤勞的菜農忙碌中透著輕鬆,滿臉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壽光是馳名中外的「中國蔬菜之鄉」,也是設施蔬菜的發源地和全國最大的蔬菜集散地。截至2022年年底,壽光市設施蔬菜種植面積60萬畝,從事蔬菜大棚生產人員約10.7萬人,大棚數量15.7萬個,蔬菜年產量450萬噸,年產值110億元。從先進種子、種苗到現代化全過程蔬菜大棚建造管理、運營體系的全鏈條發力,壽光設施蔬菜產業發展脈絡和經驗凝練為「壽光模式」。
近年來,壽光以創建全國首批農業現代化示範區為引領,主動融入濰坊國家農綜區建設,聚焦產業全鏈條融合,持續做強兩端、提升中間、數字賦能,重點解決現代農業「往哪裡轉型」的問題,聚力建設全國蔬菜產業綜合服務基地,探索踐行「從一粒種子到一盤好菜」的全鏈條發展路徑。
漫步壽光市丹河設施蔬菜標準化生產示範園,展廳里擺滿了琳琅滿目的茄果種子,溫室大棚中甜瓜正在茁壯成長,再往前是五彩繽紛的茄果果實,還有各種預製菜產品……可以看到「從一顆種子到一盤好菜」的全過程。
丹河設施蔬菜標準化生產示範園的全產業鏈發展,是壽光蔬菜產業轉型升級的縮影。2012年以來,壽光市連續5次出台蔬菜種業扶持政策,規劃建設了占地138畝的國家現代蔬菜種業創新創業基地研發中心,累計投入專項資金3億元,培育了蔬菜種業集團、三木種苗、永盛農業等7家種業龍頭企業。
「我們以前是做蔬菜的流通和加工,需要從國外買種子,價格很高,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我們開始自己研發種子。」壽光蔬菜種業集團董事長劉欣慶說。如今,丹河設施蔬菜標準化生產示範園已建成山東最大的蔬菜種質資源庫,80%以上基地蔬菜品種實現自主研發。
目前,壽光從事蔬菜育種的企業達到15家,其中7家獲批省級技術研發中心,自主研發蔬菜品種178個,種苗年繁育能力18億株,產值突破10億元。
經過多年的努力,濰坊市各地都有自己的特點和亮點。比如諸城以養殖加工為主,還有安丘的出口農業,峽山的有機農業,以及昌邑的苗木、臨朐的林果、昌樂的西甜瓜等,都做到了一定的規模,做出了品牌的效應,在全國都有一定的影響力。
「數字+」撬動蔬菜產業升級
在濰坊市崔西西旺家庭農場種植戶崔永剛的大棚內,「崔西一品」原味番茄已完成定植,大棚內水肥一體機、土壤乾濕檢測、空氣溫濕檢測儀、智能放風機、智能捲簾機等智能設備應有盡有。
「新安裝的水肥一體機可同時控制6個大棚,有了這些設備後,我現在只需前期拔草,中期吊繩、整杈,後期採摘,其餘的活兒全都由智能設備完成。」崔永剛說,家庭農場內的「崔西一品」原味番茄將於10月下旬收穫,由崔嶺西村的合作社統一收購,通過線上+線下平台銷往全國各地。
無獨有偶。「小金、小金,開始施肥……」在壽光市智慧農業科技園的玻璃溫室內,一個個模樣、功能不一的機器人正發布「指令」,隨即開始有序作業。「小金」也稱「農聖大腦」,它的後台系統已將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制定的相關標準數據全部錄入其中,將傳統農業生產經驗數據化,通過構建蔬菜生長、病蟲害、產量預估、土壤墒情等模型,為園區提供精準的生產管理依據、預測產量、農事計劃等,實現綠色生產、智能種植。
如今,壽光市通過「數字+」撬動蔬菜產業升級,與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等40多家科研院所開展深度合作,建成投用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國家現代蔬菜種業創新創業基地等12家國字號平台,建設占地2.3萬畝的18個數字農業園區,自動溫控、智能霧化等設備成為新建大棚「標配」,智能裝備普及率、物聯網應用率、標準生產推廣率均超過80%。
壽光市相關負責人介紹,現在蔬菜大棚已經發展到第七代,一個大棚就是一個「智慧車間」,一個園區就是一個「綠色工廠」。
同時,壽光還以跨區域黨建為引領,打破省市區域界線,發揮壽光蔬菜全產業鏈優勢,引導壽光農業企業和人才積極走出去,建設設施蔬菜園區,推廣種植管理技術,具有「壽光元素」的園區遍布大江南北。目前,壽光依託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已在四川、江西、內蒙古等省區市認定59個標準化基地,推動蔬菜園區全鏈條標準加速向外輸出,助推全國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濰坊市把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建強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等創新大腦,突破種業「卡點」,國產蔬菜品種市場占有率達到75%,設施農業物聯網應用率達80%、畝均增產30%以上,全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9%。科技力量的加持,讓濰坊由農產品的生產區轉向技術標準的輸出地,核心競爭力、市場話語權越來越強。
(本報記者 趙秋麗 李志臣)
數說
2023年上半年,濰坊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79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374.28億元,各項主要指標保持全省領先。
濰坊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等24項省級以上改革試點任務,全市農村集體資產總額達617.9億元。
濰坊獲批建設全國唯一的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2022年農產品出口貨值達到136.2億元。
數據來源:山東省濰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