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林不二子
問:對《歌手》投票排名不滿意怎麼辦?答:上網易雲音樂親自投票啊。
儘管在網易雲音樂上用戶們的應援投票與《歌手·當打之年》沒有直接關聯,但云村用戶們的應援熱情居高不下,在第8期節目的第二天,華晨宇作品《新世界(Live)》的應援票數就超過700萬,周深《達拉崩吧(Live)》也接近400萬。
除了應援投票之外,在網易雲音樂上這一季《歌手》的各種音源作品都播放量不俗,評論區也是百花齊放,在讀娛君看來,這一次網易雲音樂這個社區屬性極濃的數字音樂平台,看起來更像是今年《歌手》的「第二現場」了。
怎麼就成了綜藝「第二現場」?
在不少綜藝里都會有第二現場的設置,作用一般是為了對節目主體內容進行補充,嘉賓們邊觀看邊討論,或是通過投票、選擇參與到節目中去,都在增加節目內容的豐富度與可看性。有意思的是,據我們觀察,這一次《歌手》與網易雲音樂達成的獨家音頻戰略合作,也實現了某種「第一現場」與「第二現場」的配合。
比如,雲村用戶在看完《歌手》後,就會跑到網易雲音樂上打開歌曲,邊聽邊回味,順便寫下自己的評論。在節目第一期華晨宇表演的《寒鴉少年(Live)》下,「華夫and餅」就評論「這首歌看似簡單,但是裡面涵蓋的黑暗戲謔、生旦凈丑,其實則是人對世間的扮相」,這條評論就有點節目嘉賓在點評的味道。
而除了聽歌評論,雲村用戶還會「科普」、「考古」和分享,有的人會在歌曲評論區放出作品相關的「冷知識」,也有不少人會找到節目翻唱作品的原版品一品,聽到好聽的歌曲雲村用戶也會分享到其他社交平台,這些行為也為身處「第一現場」的《歌手》增加了更多可看性、互動感以及傳播度。
據官方數據,《歌手》上線6期其音樂作品在網易雲音樂上播放量破6.6億,評論數破190萬,分享量超過500萬,最新一期播出後周深有兩個條目衝上站內熱搜,《達拉崩吧(Live)》一天收穫5.7萬+評論,網易雲音樂官方推出的節目現場與原曲合輯歌單也有近1萬的評論數,要知道歌單評論到萬十分少見,所以說這幾個數字讓網易雲音樂足以稱得上是《歌手》的一個龐大「第二現場」了。
當然,在這二者的合作中最有趣的現象還是第一現場與第二現場的意見相左,或者說是第二現場對第一現場的補充。
《歌手》第二期迎來了一次熱度極高的網絡大討論,當期毛不易因兩次排名墊底而被淘汰,節目播出後毛不易就登上了微博熱搜第一,大量網友表達了惋惜與對投票結果的不滿,在雲村熱搜上毛不易也霸占熱一,而在站內的《歌手》應援排名上,毛不易則憑藉雲村用戶的投票衝上了第二,當晚表演作品《一葷一素(Live)》上雲音樂飆升版第四,一晚收穫了3萬+評論。
節目裡第七,節目外第二,這個結果上的差異其實就體現了網易雲音樂對《歌手》500人評審審美的一種補充。
不少節目中「失利」的作品,在網易雲音樂上都有不錯的播放量和評論數,像是奇襲失敗的劉柏辛,其《Manta(Live)》評論數破4萬,雲村用戶「歌手裡我最喜歡的歌手」的評論點贊數過5萬;毛不易在節目第一期表演墊底的作品《借》,在網易雲音樂上一周的播放量也超700萬。這一情況就體現出,雲村用戶可能就是剛好沒被500人評審代表的大眾,他們的「用耳投票」正是對節目結果的一種補充,在向外傳達著這一批樂迷的音樂喜好也是當下市場中不可忽視的。
而說到這裡也引出了雲村這個「第二現場」的另一個作用,即讓樂迷發現更多優質歌手,放大他們的聲音,這也是對《歌手》「讓觀眾聽到歌手」這一初衷的補充。
初具爭議的黃霄雲,隨著一首首作品的演繹逐漸獲得了雲村用戶的認可,每期競演作品的評論數屢破2萬+;奇襲失敗被迫「一輪游」的歌手太一,其現場版《玉(Live)》也在節目播出兩天後登上飆升榜第四,與《玉》收錄在同一張專輯的《負重一萬斤長大》和《第一次做人》兩首歌也位列飆升榜第八名和第九名。
據自媒體《毒眸》統計的節目播放前後歌手雲村粉絲數量變化來看,截至3月26日劉柏辛粉絲增長達34萬,太一增長14萬,黃霄雲也有6.6萬,而截至3月24日《歌手》Live版歌曲評論數,黃霄雲的評論數量僅次於華晨宇,位於所有參加過節目歌手的第二名。那些在節目中沒能獲得好成績的歌手,也因為網易雲音樂上用戶們的認可及不斷傳播,而被更多人聽到、記住並喜愛,這就是雲村這個「第二現場」最亮眼的成就。
為啥這次綜藝+雲村效果顯著?
從前文就不難看出,在這次《歌手》與網易雲音樂的合作中,用戶聽歌、評論是最主要的參與行為,這些行為在網易雲音樂的平台上形成了熱度,促成了全平台對《歌手》節目的關注。而在此前,音樂綜藝也早就與數字音樂平台們嘗試過合作,那麼這次網易雲音樂怎麼就有了出奇的效果呢?
第一點原因應該是網易雲音樂社區屬性發揮了功效。眾所周知,雲村用戶喜歡寫評論也更愛看評論,一邊聽歌一邊下滑的操作是很多平台上用戶的習慣——評論、紅心、分享三連——這樣的習慣為這次「第二現場」的點評環節預留出了很大的發育空間。同時,網易雲音樂上的動態版塊也擊中了用戶想要分享的需求,雲村用戶養成了向同好分享歌曲的習慣,也是這一次《歌手》作品總分享量過500萬的基礎。
除此之外,網易雲音樂也擅長運營好這個社交社區,像前文提到的應援投票,就是激發更多樂迷聆聽《歌手》作品的活動,官方推出的現場與原曲合輯歌單也引發了平台上用戶的「流動」,讓不少為了《歌手》到平台上的用戶也聽到了更多好作品,包括網易雲音樂最近推出的「如果參加《歌手》我會是?」K歌挑戰活動,也再次增加了用戶對節目的關注,加強了用戶的娛樂感,讓用戶與平台的粘性更強。
推出這麼多參與感強的活動自然是有針對性的,網易雲音樂月活用戶中95後占比超過60%,大量Z世代年輕人是參與種種活動的主力軍,也是這一次網易雲音樂能成為「第二現場」的第二點原因。
Z世代特點就是在網絡上更喜愛表達,有更強的參與欲和安利慾,每個人聽歌-評論-分享的循環,都拉來更多年輕人加入這個音樂社交力場,讓左手強社區、右手Z世代的網易雲音樂成了聲音類綜藝的「心頭好」,要知道,從去年底開始,網易雲音樂就先後與《歌手》《朋友請聽好》《嗨唱轉起來》《聲臨其境》第三季《我們的樂隊》等多部綜藝達成合作了。
與此同時,Z世代用戶的音樂審美更多元,包容性更強,此前網易雲音樂副總裁丁博也以平台熱歌榜TOP10包含民謠、說唱、歐美流行等多種不同風格類型作品,來證明平台上年輕人們的喜好各不相同。
因而在Z世代用戶這兩個特點加持下,這一次網易雲音樂上才會有很多節目裡「不行」平台上「強推」的情況,大量年輕人只要覺得好聽、被觸動就會認可,願意為這些作品投票支持,並把它們送上網易雲音樂的榜單。
結語
1+1>2,可以說是這次《歌手》與網易雲音樂合作的一個結果,網易雲音樂有了更多優質內容,雲村用戶活躍度更高了,《歌手》也在節目外擁有了關注度和討論量,尤其是吸引了Z世代的目光,雙贏是無需質疑的。
在我們看來,這次網易雲音樂和《歌手》的合作中,綜藝+數字音樂平台爆發出了更多能量,相較其他平台多為音樂綜藝「附屬品」的情況,這次網易雲音樂在行業中做出了表率。
*原創文章,轉載需註明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bf5EMHEBfwtFQPkdI3A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