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中我軍最慘烈一戰,被俘犧牲近萬人,上萬條槍鳴槍致哀

2023-06-04     陳坤說歷史

原標題:解放戰爭中我軍最慘烈一戰,被俘犧牲近萬人,上萬條槍鳴槍致哀

解放戰爭爆發前,國軍在兵力和武器裝備上都占據絕對優勢,加上背後還有美國人的支持,因此老蔣信心滿滿,豪言只需一年就可以結束戰爭。解放戰爭第一年,國軍的確在戰場上占據了一定的優勢。但從第二年開始,形勢就急轉直下,越來越多的國軍部隊在戰場上被包圍殲滅,就連老蔣的嫡系王牌整編74師也在孟良崮上灰飛煙滅。

解放戰爭進入到第三個年頭後,國軍更是兵敗如山倒,解放軍的攻勢如同秋風掃落葉一般不可阻擋。不少人都認為接下來的戰鬥不會有任何懸念了,但不料三野第十兵團卻在金門遭遇了解放戰爭中最慘烈的一場敗仗,犧牲和被俘的加起來將近一萬人,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這段悲壯的歷史。1949年10月24日晚間,三野第十兵團所屬的28軍出動三個團加一個營的兵力做為第一梯隊,乘坐木帆船渡海強攻金門。

10月25日4點左右,28軍第一梯隊登島,和島上的守軍激烈交火。而運送第一梯隊的船隻由於落潮擱淺,無法返航,不久後被敵人的飛機全部炸毀。第二梯隊的三個團由於無船可用,只能幹著急,登島的9000餘名官兵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經過兩個晝夜的血戰之後,這9000餘名官兵大部分壯烈犧牲,餘部被俘。噩耗傳來,第二梯隊的官兵們都哭了,他們齊齊舉槍,向英勇犧牲的戰友們致哀。

如此慘烈的敗仗,在解放戰爭中這是唯一一例。戰後第十兵團司令員葉飛在總結失敗的原因時說:「主要是由於我們急躁、勝利沖昏頭腦、盲目樂觀、輕敵所造成。……只追求速攻勿讓敵有喘息與重新整頓之餘地,而未在困難方面多著想與考慮,與對敵最後掙扎之嚴重性估計不足……充分表現了輕敵急躁、主觀主義打沒有把握與冒險的仗。」

金門戰役的失利,主要原因有三點。第一個原因是情報工作出現了嚴重的失誤。戰前偵查,在金門的守軍只有李良榮部2萬餘人。戰鬥打響後,才發現島上的守軍遠遠超過了兩萬,後來查明,除了李良榮部之外,還有胡璉第12兵團的兩個軍,總兵力加起來將近7萬人。島上的實際兵力比戰前偵查的兵力多出了5萬餘人,情報工作出現了嚴重的失誤。如果戰前就能判明島上守軍的實際兵力,第十兵團決不會如此輕易地發起金門戰役。

金門戰役失利的第二個原因是輕敵。金門戰役之前,第十兵團並沒有任何登島作戰的經驗,但上下都認為這一戰會很輕鬆。兵團司令葉飛更是在戰前表態:「金門就是餐盤中的一塊肉,我想什麼時候夾就什麼時候夾,跑不了。」這種極度樂觀的態度很快傳染給了登島作戰的部隊。就在戰役即將發起前,有關部門發現胡璉第12兵團正在金門附近游弋,極有可能對島上守軍進行增援。

但葉飛認為,胡璉在解放戰爭中一貫明哲保身,再加上他又在雙堆集遭到慘敗,差一點被我軍活捉,因此斷定胡璉不敢參戰。但不料胡璉不僅參戰了,而且還親臨一線指揮。敵人的兵力本來就數倍於我軍,此時又見胡璉不顧危險親臨前線,士氣受到極大鼓舞,不間斷地對28軍登島部隊發起衝鋒。28軍第一批登島的部隊沒有重武器,敵人卻有坦克、飛機和大炮,在這種情況下,失利就在所難免了。

金門戰役失利的最後一個原因是登島部隊沒有統一的指揮。第一批登島部隊多達9000餘人,是三個團一個營的規模,但卻沒有一個師級指揮員隨行,也沒有指定哪個團長或團政委負責指揮。結果部隊登島後各自為戰,最終被敵人分割包圍。如果登島部隊有人統一指揮的話,雖不敢說能扭轉戰局,但結局想必不至於如此慘烈。

後來28軍副軍長肖鋒回憶,當時粟裕對金門戰役明確提出了「三不打」:第一,沒有一次運載六個團的船隻不打;第二,敵增援不打;第三,要求山東沿海挑選六千名久經考驗的船工支援十兵團,船工不到不打。但葉飛發起金門戰役的時候,這三個條件一個也不具備。但肖鋒的這個說法沒有得到其他史料的佐證,因此沒有被史學家採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be72663a293d6ff6443a14ac42e135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