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人往往憎和尚,而不憎道士,懂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

2023-12-28     八月未完

原標題:魯迅:「人往往憎和尚,而不憎道士,懂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

魯迅曾經在《小雜感》一文中寫過這樣一段話:「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

魯迅自己對這一句話並沒有過多的註解,而回顧幾千年來的中國文化,不難看出,魯迅的詞語確實是概括了中國人在當時的思想特點。那就是在當時中國,人們更信賴的宗教還是經常以道士形象為代表的道教思想,對於其他的宗教流派依舊沒有很多人推崇接受。

一、外來的和尚念不了本地的經

春秋時期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李耳通常被看作是道教的創始人,也正因如此,不少人片面地認為道教就等於道家的思想,實際上的道教並不是如此簡單,它是融合了包括道家、陰陽家、縱橫家等等多家思想流派集結在一起形成的宗教。是獨屬於中國人的,在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

道教中最核心的思想便是「道」。《老子》中的「道」是指真實存在的渾然一體的東西,沒有具體的形象,也沒有具體的名字。

「道」是一種狀態,先於天地而生,混沌不清,無聲無息,自古及今獨立存在,沒有改變。正是這樣一種充滿著玄妙意味的宗教,對於舊時缺乏科學知識的中國人來說,更能夠在一些無法解釋的事情上說服百姓。

因此,道教的思想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存在於中國,並影響著中國百姓的思想直至今日。

而佛教則是在兩漢之際才傳入中國,但在當時佛教的傳入並不是一帆風順,佛教文化於中國本土文化的巨大差異,導致當時儒家、道家和佛教徒長達數百年的碰撞,之後佛教才以更加中國化的形式存在於此。

然而,道教的理念也並非僅僅停留在思想文化方面,而是早已滲透在中國百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百姓眼中,神仙、道士是可以實現任何事情的。

例如,道教中最令中國各位帝王推崇的,便是追求永生。在道教中於佛教最大不同的便是關於人生的看法。道教認為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得道成仙,而佛教一直推崇的是轉世。

這樣兩個完全不同的觀點,對於中國自古以來的帝王自然有著他們獨特的傾向。對他們而言,已經坐上了最尊貴擁有最多權利位子上,唯一要做的努力便是在這樣一個位置上永遠存在。

因此,相比起佛教說的那種虛無縹緲的來世,當然是現世的榮華富貴更具吸引力,從秦始皇起,帝王們便習慣於養道士,來煉製各種各樣的丹藥,將自己畢生的命運寄希望於煉製長生不老的仙丹。

並且,在當時封建落後的思想中,貧民百姓經常是病痛纏身,對於讓他們相信轉世才能了卻病痛的佛教來說,自然是煉製各種丹藥的道士看起來更加靠譜。畢竟,帝王尚且分不清楚丹藥與藥的區別,更不用說百姓了。

因此,相比於從外傳入的佛教,道教的觀點更適合中國人的想法。

二、追求入世的中國人

除了對於永生的追求,道教中還有一個思想符合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那便是追求入世的人生態度。以和尚代表的佛教,推崇的是對於佛祖的信仰。他們是斬斷了紅塵的「厭世者」。

佛教中一旦出家便是要無欲無求,身心不得再沾染半分凡塵俗世。對世間的一切,佛教的態度是不在乎的,只要心中充滿著對佛祖的敬畏與信仰,那麼世間的一切便與我無關。如果還感受得到來自凡塵俗世的困擾,只能說明還不夠放下,只有真正發下紅塵才能獲得解脫。

而道教卻不是這個樣子的,道教講究「盛世時其可隱居山林,亂世就要捨身救世。」道教雖然迷信,但卻相信占卜、算卦,這樣看道教也就是更加在乎凡塵俗世,並期望能夠通過占卜算卦等形式,來幫助人們擺脫未來可能會發生的禍患。同時,道教推崇的更多的是一種積極的入世態度。

從祭鬼神就可以看出,在道教的影響下,大到玉皇大帝,小到土地神、山神都需要人們去祭拜,而人們祭拜這些神靈的目的,也都是為了更好的生存。因此,如果說佛教是教人如何將俗事放下,走出塵世,那麼道教則是教會人如何更好的走入塵世,以及如何能夠生活得更好。

中國幾千年來都是農業大國,特別是中國古代,平民百姓大多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因此,對於能夠對未來禍患進行規避的道教,自然是人們的首選。

三、深入人心的道士形象

和尚於道教中道士的形象也有著很大的不同。不管是佛教的和尚、尼姑,還是其他的教徒,他們都有著自己的寺廟等。

特別是和尚,他們往往接受著百姓供奉的香火錢,安安靜靜、老老實實地待在寺廟裡誦經祈福。對於需要每天勞作的百姓來說,和尚的生活自然是輕鬆無比。他們拿著朝廷與百姓的錢,待在朝廷修建的精緻的寺廟中。

反觀道士,雖然他們有著自己的道觀,但道士們最喜歡做的便是雲遊四方。他們會跑到各種地方,為人民占卜算卦,經過長期的雲遊,他們也往往是衣衫襤褸。不僅如此,由於道教的學問包括之廣,一些道士更是會救治一些疑難雜症,這就使得,道士的形象對於平民百姓來說更加的接地氣。同時,在留頭不留髮的清朝,長發飄飄的道士更顯得獨具一格。

魯迅先生的年代,中國正處於備受恥辱的時代,在他的眼中,不管是佛教還是基督教,所代表的都是西方國家的思想觀點,人們在當時對於西方國家的思想觀點尚且處於一種排斥的狀態,對於逐漸侵占著我們生活方方面面的西方事物,我們既排斥又嚮往,而道教是我們土生土長的宗教,推崇道教既是對我們中國自己思想的自信,也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氣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bbb0877b7f728bf3cb7b1759110d13d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