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到三年級,孩子為什麼容易出現成績下滑?認識到這3點提分快

2019-10-17     小公主變形計

孩子一二年級各科考試從來沒有下過98分,可這一上三年級怎麼就不行了?

數學和英語考過兩次了,都是剛過90,語文前兩天剛考完第一單元,你猜怎麼著?給我拿回來一張82分的試卷!照這個趨勢下去,下回考試不得考出個70來分啊?

怎麼會這樣?姐,你說我該怎麼辦?

這是表妹剛剛給我發來的消息。這都快11點了,還沒睡,估計是輔導完孩子學習,把孩子伺候睡了,自己這顆焦慮的心無處安放,來我這個過來人外加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這裡來尋求「解藥」來了。

的確,孩子的學習成績就是當媽的晴雨表。

而一二年級成績相當不錯的孩子,有研究表明,到了三年級以後,有不少都會出現表妹口中所說的成績滑坡。因為這種現象太普遍,甚至被人稱為可怕的「三年級現象」。

三年級現象的典型表現是,成績不拔尖了。考試換了個數、換了種題型,孩子就理解不了,做不對,丟分嚴重。一來二去,對學習的熱情也會打折扣。

為什麼會這樣呢?

一方面課程本身的要求變高了。

這一點,從小學階段的劃分就能看出來。一二年級被稱為「小低階段」,三四年級被稱為「小中階段」,五六年級被稱為「小高階段」。

你以為孩子只是年級升了一級,但其實是跨越了一個階段。我孩子的班主任就曾在一次家長會上著重強調了這種難度變化,「從二年級到三年級的課業難度,不亞於孩子從幼兒園剛剛升入一年級」。

這種對難度本身的認識不足,讓很多家長對孩子的陪伴和引導不管從時間還是方式上都存在不足。

另一方面,孩子大了,想法越來越多,可能會牴觸,甚至反抗。

以前的孩子可能到三年級還「傻傻」的,但現在家長可能都有感觸,八九歲的孩子已經越來越有主見了。懂事起來是真懂事,可要是較起勁來,那是真擰。八頭牛都拉不回來。能把父母氣到吐血的那種。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教育改革在不斷推進。

對孩子們的考察方式和側重要求都在不斷變化,如果家長不了解教改的最新要求,考試的最新趨勢和能力發展的最新目標,輔導孩子的效果也好不了。

家長到底該如何幫助孩子保持長久的學習動力,不再出現「三年級現象」呢?

(一) 跟老師統一思路,高度配合。

各位老師長期奮戰在教學第一線,沒有人比她們更了解教委的最新要求和考試的最新動態;除了對教育和學科的洞察,他們長期指導孩子學習,每天陪伴孩子的時間算起來比做家長的都要久;而且,他們面對的不是單個孩子,而是整個班,整個年級,乃至全區、全市甚至是全國。

孩子在哪些知識點上最容易卡殼?多大的孩子容易在什麼階段犯什麼毛病?老師們最清楚,最有經驗。跟著老師的思路走,比自己瞎摸索,強多了,也准多了。

如果做家長的是一個小個體,那老師們手裡的就是關乎孩子學習和成長的「大數據」,而且最厲害的是,這大數據還在不斷實時更新。

跟著老師的思路走,把老師要求的重點、步驟的任務,落實到位,這個是做家長的必備素養。

(二) 關注孩子的思維訓練,在日常生活中幫助孩子明確流程規範。

如果一二年級靠做題就可以得高分,那麼到了三年級以後,考察的就是孩子對做題流程的遵照執行程度。

為什麼有些孩子得分不高?有個學霸是這樣描述原因的:「很多同學不是不會,而是讀題太快,漏掉了一些關鍵字,或者壓根沒有聽清題目的要求就開始作答了。」

你看,這就是做題流程的問題。培養認真審題的習慣,先收集完信息,搞清楚是什麼,再來回答題目的「要什麼」。很多家長不重視這個,而孩子也從來沒有從流程化的角度去想過到底該如何進行「學習」和「考試」這些事。

家長能怎麼幫孩子?生活是最好的練習場。

核心就是幫孩子建立「先理解別人,再爭取被別人理解」的習慣。

先理解別人,那就要求先仔細傾聽,仔細閱讀,最大程度地弄清楚別人的背景,說明,和意圖。

在爭取自己被別人理解,就意味著如果是做題,就要好好表達自己的想法;如果是溝通,就要儘量準確地做出回應。

不急不慌,不搶不跳。這是規則,也是必殺技,更是成績好壞之間的分水嶺。更廣義一點,是與人相處能不能讓別人舒服的分水嶺。而讓別人舒服,基本上就能聽見勝利的召喚了。

(三) 多教孩子問「為什麼」,讓孩子認識到底層規律。

三年級往上,孩子會明顯感覺到學習的靈活性加大了。題量變大,題型變多,應對起來有難度。課堂是老師講的是一類,練習冊上的又變一類,等到考試又出一類……

如果只做題,不認識底層規律,那孩子的靈活性就會大大折扣,準確度也會受影響。所以,必須教孩子識別:這道題到底在考察什麼?

以數學為例,很多題目都可以總結歸納。是求和還是求差?求倍數要注意哪些問題?排列組合時,如何有序進行以防止遺漏?這些都有規律可循。一眼能識別出這些,不管題目如何變化,都只是「換湯不換藥」,孩子才能火眼金睛,信手拈來。

孩子的成長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學習的道路上也是曲折上升的。

面對孩子成績的暫時不理想,家長要認識到自己的焦慮,更重要的是,不要把這種焦慮放大、轉移回孩子身上。

因為,我們家長都曾經是孩子,可孩子還從沒當過大人。

給孩子多一點時間,多一點耐心,多一點陪伴,用愛和信任,尊重和鼓勵,幫助他們慢慢從「學會」到「會學」。這可能需要時間,但真的很值得。

我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也是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的媽媽,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更關注孩子的心智成長。我相信,做父母是需要終身學習和不斷修煉的。歡迎您關注我,謝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baTZ2G0BMH2_cNUgfUK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