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高賺大錢的那些人,都贏在這4個核心認知上,越早知道越好

2019-08-19     彪悍貓先生




大家好,我是貓先生,之前和一個朋友聊起了創業的事情,我談了下抗挫力這一物質,然而一個真正能創業成功並守業成功的人,絕對是有多個方面的思考,並懂得很多有價值的認知。

​創業需要很高的綜合素質,某一領域的經驗積累,某方面超過大多數人的能力等等,這篇文章咱們不從這些方面來聊,我們要從創業者他們都懂的這4個認知上來聊。



01

成大事者,夢想和野心必不可少

性格決定命運,從來不是一句空話,你骨子裡是什麼樣的人,你註定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你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技能、經驗這些都不是最本質的東西,都是可以通過學習和經歷得到的,而一個人的不服輸和野心,是他從小到大的成長環境、人際交往的圈子以及他的精神結構所決定的,這些東西大都是不可逆,能對一個人的命運起決定性的作用。

百度總裁李彥宏曾說:最成功的創業者,他們創業的初衷不僅僅是為了賺錢。而是通過自己的體會和跟很多成功企業家的交流,以撬動更大的商機。


後來我發現,周圍那些創業能做大的人,最開始的創業目的也都不是為了賺錢,這一點可能和很多人想像的不一樣,而那些人最後確實也是比單純的為了賺錢而賺錢更成功。

比如,小米的創始人:雷軍,從小就有野心。

雷軍本來就是一個出身普通家庭的學霸,18 歲考入武漢大學。大一時,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他在圖書館看了一本書——1987 年出版《矽谷之火》,講的是喬布斯這些矽谷英雄創業的故事。雷軍看了喬布斯的故事,就是激動不已,內心像是有熊熊火焰在燃燒,激動的好幾個晚上沒睡著覺。


上大二時,他在武漢的電子一條街摸爬滾打。他經常會背個很沉、很大,裡面裝滿了資料和磁碟的包。那條街上的老闆知道雷軍很能幹,都對他很客氣,期間雷軍做了幾個商品化的軟體,也賺了點錢。有了在電子一條街「混」的經驗,大四時,雷軍和朋友辦起了三色公司。晚上做開發,白天跑市場,在飯店裡租了一個房間,五六個人躺在一間房間裡,實在躺不下,就起來幹活。

1991年,雷軍大學畢業,1992年初加入金山,一份工作做了16年,從程式設計師做到 CEO。

2007年,雷軍帶領金山上市,38歲退休,功成名就,財富自由。


這可以說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成績,但那時候的雷軍並不滿足於自己的小成,他認為自己的奮鬥,不是小成,而是大成。大成不了,就很是不甘心。

金山公司幾個小殺毒軟體的成功,並不能支撐他的夢想和野心。

所以,從金山退休後的雷軍,很是不甘心,他受不了同時期的其他大佬走在他前面、比他強大。正是這種野心帶來的驅動,驅動了雷軍在42歲時,克服「再創業,若失敗我就身敗名裂」的恐懼,重新出發,創立小米。



所謂的野心,從商業角度來說,就是賺更多的錢,賺更大的錢,通過賺更多更大的錢來徹底改變自己和家人的命運,不管你是主觀上想賺大錢,還是客觀上讓你很想賺大錢,這都是創業者走出第一步的一個最古老、也是最真實的因素。如果你是一個有夢想,有野心,更渴望發大財賺大錢的人,那麼其實你離成功就不遠了,因為你有創業的基因。

02

懂職業規劃,能讓你賺更多更大的錢

在這10多年工作生涯中,我經常會和一些朋友談到職業規劃,不論是在創業的,還是在職場上班的,有的人會說:沒什麼好說的,不就是未來的目標嘛!我的目標是下個十年賺100萬。

那麼問題來了:

怎麼賺?靠什麼賺?賺到的可能性有多大?很少有人會具體的想。

問題是,沒有好的職業規劃,根本不可能賺到。很多把人職業規劃看得太簡單了,認為就是簡單的去想一下自己現在做什麼,下一步做什麼,當下怎麼樣,過段時間又怎麼樣。其實職業規劃正確理解應該是:個人的職業生涯應該有一些特定計劃,它包括一個人能幹什麼?目標是什麼?怎麼實現目標?

職業和工作還是有區別,職業規劃更不是一段一段的工作累加。工作是一個崗位概念。而職業,是更廣闊的個人發展維度,是一段可持續的過程。而我們大多數人,很多隻知道埋頭做事,從來不抬頭看天。真正做過職業規劃的人,可能都不到5%。


跟大家分享我兩個大學同學的真實故事:

同學小A,985計算機科學專業,一直想去CG動畫行業。為了這個目標,他在四年的工作里設定了職業規劃,他著重在四件事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三維及後期軟體操作、人體解剖及美學藝術學習、項目管理、溝通談判。他每個月都會擠出錢來買資料,看項目案例的書,報線下各種課,經常還在下班後做各種動畫項目的測試並與周圍人討論。後來他在一個行業精英的介紹下,去了一家頂尖國際動畫公司,跟著大佬一起帶團隊,現在年薪150萬。

同學小B,211電子信息專業。每天的狀態是:公司安排事情才去做,領導喊話才去做事,不安排事情他就閒聊,或者玩遊戲看電視。他現在還在這家單位,年薪6W只少不多。


明明剛開始兩個人在同一起跑線上,做職業規劃的小A,比不做職業規劃的小B,幾年後的年薪能高出來20倍還多。你說職業規劃重不重要?

那些你以為的大神,那些創業成功人士,之所以成為大神,無非都是規劃早。

職業生涯最怕的,就是選擇了不喜歡的、不適合自己能力和天分的、走下坡路的行業。這就不是職業生涯了,而是「職業懸崖」。

其實人和人在上學的時候,起點差不太多。但是工作幾年後,就會拉開很大的差距,原因就是職業錯配。

所以,我們需要判斷並找到正確的定位來做規劃,具體可以問自己三個問題:

第一,以個人能力為基礎,你有沒有能力勝任這份工作?

職業布局需要一個漫長的時間,還要有持久驅動的力量。沒有天分,沒有能力,很快就歇菜了。光喜歡還不行,能力和天分必須得達到。

比如說我剛畢業時曾有段時間很想做游泳教練,但是我可以確定自己無論如何都無法當一個游泳教練,因為我水性不好而且還怕冷。這是上帝不給我這先天條件啊,就沒必要逆天而了。



第二,行業有沒有前途,工作有沒有市場價值。

有些人選擇行業很隨意,了不分析自己的工作有沒有價值,就輕易一干就是10幾年,比如報社,電視台,網站建設這些就是下坡路甚至都在垮台的行業了,不小看行業的前景,這決定了我們的薪水和社會地位。沒有錢、沒有地位、沒有價值,怎麼怎麼規則都等於零。



第三,設定階段目標,並保持學習和自我升級

一個人的職業生涯很長,就算你在世俗看來很穩定的單位等退休,你也可能有40多年的工作時間。因為我們年齡和領取社保的時間都在延長,活到老,學到老,還要干到老。

現在行業日新月異,我們設定目標不能一蹴而就。這時候就需要分階段設定職業目標,或者五年,或者十年,都可以。在每個階段中,我們日常所做的事,都應該瞄準這個目標前進,在實

現階段目標的過程中,我們還要不斷的去試錯,糾錯甚至是調整策略,最終要為實現大目標而努力。

總之,職業規劃絕不是在一個行業,一家公司,一個職位上晉升這麼簡單,需要像一個公司的運營者一樣經營自己。不斷升級與疊代,才能提高自己的市場價值。



03

快速崛起的奧秘,就是藉助風口

風口,獨角獸。我們可以發現90後的很多創業者中,都夠快速崛起的那些人,他們在創業過程中,都是不先找別的,先找風口,因為站在風口上最容易用最短的時間做出一家獨角獸。追著風口跑,哪裡有風口,它就追到哪裡。



還是先以雷軍的案例來說,他曾經是個內心非常驕傲的人,他覺得自己是個雄鷹,不需要依賴風,不論自己做什麼隨時隨地都可以成功。

後來,雷軍帶領團隊開發的有一款產品叫盤古。推出後的結果很失敗,讓整個隊伍突然之間完全喪失了戰鬥力。很多人都不想再做開發了,就離開了金山,雷軍當時那種失敗的感覺真是兵敗如山倒。他在這次失敗之後,才意識到了風的重要性,喊出了那句廣為流傳的名言:只要站在風口,豬也能飛起來。

雷軍談飛豬理論,就是在時刻提醒自己:我個體能力只能達到這個點,如果我想大成,需要藉助風口。

後來小米把握的是什麼機會呢?其實小米創立的時候,是精準的踏到了智慧型手機換代,取代市場時間點,那時蘋果剛剛起來,其它手機巨頭的智能機都還在研發中,這時小米應運而生,用了一套全新的模式,只用了3年時間就成了中國第一,崛起速度遠超想像。



還有一個藉助風口獲得巨大成功的就是;摩拜創始人。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胡瑋煒的第一份工作,是做汽車記者,月薪只有 3000 元,除去房租和日常開銷所剩無幾。此後也漲薪不大,當時的傳統媒體已經開始走下坡路,正在被新媒體所取代,她做了10年月薪也不過萬。



2004年——2014年,十年月薪破萬。2015年——2018年,三年套現數億。

那發生了什麼變化?胡瑋煒幹活更拚命了呢?

其實,很簡單,2015年是中國網際網路元年,各種紅利不斷,國家總理也在一直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共享單車在國內也是非常稀缺和有價值的東西,而這時,胡瑋煒也恰巧發現自己站在了時代風口上。

所以,她的個人發展,取決於他對這個時代風口機會的認識,判斷和選擇。



有些人你再努力工作,再努力去創業,你還是只是一個孤軍奮戰的環境,你的奮鬥成果完全只能取決於你個人或你的團隊。

但有的人,他知道借勢,藉助風口,反正什麼來錢快,就去做什麼。因為競爭最激烈的領域,往往就是那個能賺大錢發大財的領域,你的所有努力奮鬥都被加上了槓桿,會把你和你的團隊奮鬥成果放大數倍,甚至數百倍。



04

建立有價值的圈子,遠離垃圾社交

人必然生活在環境中,無論是生活環境還是工作環境,很大程度上是自己建立、自己選擇的,也必然受自己建立的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

朋友圈,包含線上的微信朋友圈,也包含你平時線下實際的交往圈子。定期優化你建立的環境非常重要。



以前聽過一句話,一個人處在什麼樣的圈子和環境中,身邊是什麼樣的人,那這個人大概也就會成為他圈子裡那樣的人,特別是人多到一定程度後,不僅會對一個人的價值觀產生影響,還會讓他從圈子裡獲得的價值無限趨近於零。

比如,很多群聊就很浪費生命:

1、人數一旦變多,每個人說的話都是口水話,浪費你的時間。

2、每個人都是槓精附體,都在自顧自的說。

3、大部分人都是吃瓜群眾,浪費一大堆時間在群里看熱鬧。


這個群聊,不僅僅指微信群聊,也指所有的無組織性的一群人聊天。

開會就是一種群聊,但這種群聊還是可控的,因為設定了領導和幾個主要發言的人。但那種純形式主義討論型會議和所謂的頭腦風暴,經常尷尬的淪為浪費生命。

還有線下的社交飯局,也是一種群聊,超過五六個人也基本意義不大,除非這批人是層次非常高的,這些人懂得如何創造價值。否則,我還是建議大家約飯聊天也最好是一對一,最多不超過3個人。

而我們應該怎麼去做,才能讓朋友圈變得有價值呢?

第一,對於線上而言,需要做一些屏蔽。

讓別人發的朋友圈不再被自己看到,當然別人還是可以照樣看到你發的朋友圈,這一點是減少朋友圈垃圾內容的一大利器。

反正我一直就有個習慣:每次新加一個好友,我會去翻對方最近三四天的朋友圈內容,如果是各種曬旅遊、自拍、各種吃喝、曬對象秀恩愛,或者賣貨的、轉發那些垃圾文章博眼球的,我會立馬設置一個「不看TA的朋友圈」。

歸根結底就一句話:你的朋友圈內容值不值得我看見?如果不值得我看見,那就是垃圾信息,只會浪費我時間。


第二,對於線下,有選擇性的篩選

比如那些,你見過的或者還沒見,就讓你害怕見到的人,和一些人相處之後就感覺精疲力盡,一些人在自己身邊的時候,讓人感到生氣或者沮喪。

社交,要把時間和精力,花在更有價值的社交和關係上。

反過來思考,你自己在一個社群、朋友圈、飯局上、在一段關係里,也要儘可能的做一個能提供養分給別人的人,不要做垃圾人,否則你也成了大多數朋友要隔離的對象。



寫在最後: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沒錢、沒關係、沒背景,更沒有重500萬彩票的幸運,所以我們不必羨慕那些功成名就的人,我們要去學習那些成功人士都掌握著的定律,學習他們身上都有的特質,我們自己的事業成功的晚一點而已。

人生是一長馬拉松,不是太短,是太長了,長到每個人都有機會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但在這個過程中,不需要經比誰走得快,我們需要比的是誰更具持續性和穩定性,誰能最終到達終點,到達自己目標的彼岸。

END


本文來源:公眾號 @彪悍貓先生, 作者懸崖上的貓。

這裡是100萬職場人的逆襲驛站,運營者懸崖上的貓,資深媒體人、設計師,從思維到技能,只寫最接地氣的逆襲乾貨,讓你一路逆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bXffqmwBvvf6VcSZr9X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