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職場上無關係、無背景,還常常渴望逆襲,他們幾年來換了不少工作,而且努力工作、拚命加班,但始終一事無成,熟不知,很可能你越是這樣,往往越會陷入被動和貧窮的狀態。
那麼,我們到底忽略了什麼?解決問題的核心關鍵點又到底在哪裡?
01 你可能走偏了自己的「職業路線」
我前說過一個人的職業路線,可以分為崗位路線和事業路線兩種,有一部分人在事業單位、國企等比較穩定的企業,他們是崗位路線,這種人只需要適應公司的文化,適應上司的工作風格,習慣走流程,只需要服從安排就好。這種人雖然不會有自己的事業,但比較穩定,40歲後的風險也很小,幾乎不會面臨中年危機,也不需要換工作。
但是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走的都是事業路線,走這種路線的人,不管你想不想跳槽或換行業,一開始你就必須非常清楚明白,你自己做的不僅僅是公司里的某個崗位的工作,更不是重複性的事務工作,而是必須把自己所做的事情,當作社會分工產業鏈中的一個環節。這個環節可能很小,但只要能夠隨時看見自己在市場中的成長和價值,那就是值得的。
因為只要你有清晰的目標,只要你認識到你不是為這個公司的某個職位工作,而是為了市場上存在的職位工作,你就會有明白的方向去努力做得很專業,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不適應公司環境,和領導觀念不對路,那你完全可以很快換工作或換行業,因為你不必得到一家公司某幾個掌權領導的認可,只需得到市場的認可就行。
無論跳槽多少次,你會在跳槽中發現,自己在這個領域和專業成長速度非常快,比起自己一直在某個公司里苦苦等候,希望升職的機會能輪到自己效果好100倍。因為你總是在不斷的尋找認可自己、理念契合、能力互補的「事業合伙人」。
但是可惜,大多數人把這兩種職業路線搞混了,比如比如你在20至30歲這個階段,你明明在一個小創業型公司裡面工作,但你卻天天看著你身邊那些在國企、事業單位混得好的同學,他們天天早九晚五加雙休,工作輕鬆無壓力,上班就是吹牛聊天,還能提前下班。
於是,你幻想著你也能在自己的小公司可以這樣享受,於是,你沒有自己清晰的定位,更沒有學習的動力,每天都是打醬油和摸魚式的得過且過。覺得無聊了就換個工作、行業和環境,然後重複循環。
這樣,你到了30多歲後,雖然表面上看似換了不少工作和行業,看似經驗豐富,實際上一點用也沒有,因為你的經驗根本不能被市場認可,你的職業生涯是散亂無序、沒有持續積累的,你把本該走的事業路線搞成了崗位路線,可是你所在的企業又不允許你走崗位路線。
慢慢的,你就變成了低不成,高不就,而且還貴到企業用不起了,這不能怪公司,而是你自己把市場化公司活成了體制內公司。
02 不懂複利,你可能越努力越窮
很多人可能看了上面一點後,可能會說我有自己的目標啊,我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啊,換的工作和行業也都是自己想做的,那為啥還一事無成呢?
很簡單,因為你所選擇的工作都不具備「複利」的特性,只越換隻能越貶值,最後還只會越來越窮,我有個朋友,他先後做過快遞、外賣、理髮店員,最後一份工作是計程車司機。
他給我說,他換了幾份工作和行業,但工資基本上就沒怎麼變過,10年前他就月收入3000元,現在也差不多,浮動不超過1000。他現在開計程車,每天6點多就要出來接單,晚上11點多回家,每天工作時間17個小時,中間有大概三個小時吃飯和加油,每天純開車時間也在11個小時左右。這幾年身體狀況也明顯下降很多了。
為什麼這位朋友這幾年每天那麼努力的工作,甚至都付出了健康的代價,但獲得的報酬如此之低,反而越來越窮了呢?我認為這一切的原因,歸根結底就兩個字:複利。
不管你是正在乾的工作,還是即將準備跳槽的工作,如果你沒有複利思維,你工作也不具有複利效應,那就不能隨著時間的延長而獲得質的改變,你忙活10年,看起來干過的工作很多,看起來你干過的行業也很多,但是,你始終跟剛入職的時候收入變化不大。
這樣的工作其實有很多,除了上面說到的,還有比如餐飲服務員、坐席客服類的工作,這些工作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門檻低,回報快,當然,回報也低,而且很容易給你一個只要努力就有回報的假象。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雖然你可能看似非常努力,但是,你實際上是在混日子,一種非常努力的混日子方式,一種陶醉在自我麻木里的混日子。
當然我不排除有個別天賦極高的人,可以從小工干成老闆,但更多的人,每天的確是付出相當長的時間努力,但只是在重複,沒有增量成長。相反那些最後取得成功的人,可能開始的時候,並沒有那麼成功,甚至10幾年都是默默無聞的,但是一旦他們成功,財富的積累就是驚人的。
03 給你兩點比較實在的建議
第一,把你的單核的能力,變成多元化能力,提高抗風險性
職場中,很多人所謂的「經驗豐富」,其實只是我們自我感覺良好,因為多年的經驗,往往只聚焦於一個點。這樣的經驗其實價值不高。
不善溝通、不學管理、不拓展任何跨領域的能力,只是習慣性的在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上默默耕耘,從不抬頭看天,這樣的人,抗風險性自然極低,被厚積薄發的年輕人迎頭趕上,是遲早的事。
而聰明的老員工,在某個階段後一定會嘗試多元發展,培養自己的橫向能力,讓自己在多個領域都能有一定話語權,這樣,才能讓自己持續保持和年輕人的競爭優勢。在我這10幾年的職業經歷來看,不管你是做技術、銷售,還是其它什麼工作,至少要學會一些管理知識。
第二,要善於思考,別盲目相信勤奮的力量
很多職場人都認為只要努力,只要勤奮就有收穫,於是這些人對勤奮有種莫名的依賴感。他認為無論面對什麼工作或行業,只要努力、勤奮,就一定可以成功。便用日復一日的重複性勞動來麻痹自己,如果自己不是很成功就怪命運的不公。
但是,你可知道,勤奮不只是體力上的勤奮,更主要的是腦力上的勤奮。小米創始人雷軍說:「很多人用勤奮在麻痹自己,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自己在戰略上的懶惰。」因此,你的思考力比你的執行力要重要的多。
如果你不擅長思考,至少在選擇工作或行業的時候,千萬別選擇那些門檻低的工作,因為門檻低的工作回報率更低,甚至很有可能面臨淘汰,因為這類工作的可替代性太強!
04 在這個流量時代,工資不值錢,影響力才值錢,品牌才值錢
現在這個時代,如果你還想靠打工來有所成就,那很難,因為現在99%創業公司只能滿足你基本生活和初級發展,老闆自己每天都在為活下去開源節流,特別是這次全球性的疫情後,企業的生存更難了,你想有所成就,就必須要有工作以外的收入。
要想在工作外有不錯的收入,就離不開流量,要有流量就得先有影響力和品牌,所以,好好打磨一個屬於自己的個人品牌非常重要。在打磨品牌的過程中,有一個話題是繞不開的,那就是定位。
要想找準定位,迅速地提高自己的影響力,你需要從「客戶想要看的、自己最擅長的,以及別人做不了的」這三點裡面來找交集,但是要同時滿足這3點,其實是有點困難的,因為「客戶想要看的」和「別人做不了的」大部分只是你個人覺得的,很難客觀站在別人的視角來看,也非常局限於自己所處的環境和自己的認知水平。
所以,想提升流量和個人IP,最好就是把心思放在「自己最擅長的」裡面來找,只要你的內容足夠吸引人,就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當你對自己的定位很模糊的時候,不如先從自己擅長的下手,一邊操作一邊修改,發展中求發展,直到摸索到精準定位。阿里巴巴也不是一開始就計劃好做雲計算的,所以沒必要給自己太大壓力,指望開始就做一個完美無瑕的定位計劃。
但是你想做這一切的前提是,你先要捨得放棄那些無休止加班、讓你忙到沒時間做,你可以把這些平時工作以外的時間都放到自己選擇的目標上,甚至用來思考都可以。
最後,還是那句話,這個時代唯一穩定的是變化,所謂的安全感,只能自己給自己。想要有所成就不能完全靠打工,這個時代的鐵飯碗已經不是那些事業單位或國企了,而是你不斷疊代的個人能力,是你隨時離開一個公司的能力,是你的複利思維能力,有了這些能力,你能立於不敗之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