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白城市洮北區德順蒙古族鄉烏蘭圖嘎村,這個村子有點「靚」

2020-06-14     吉報調查

原標題:走進白城市洮北區德順蒙古族鄉烏蘭圖嘎村,這個村子有點「靚」

「洮兒河水長流淌,岸邊有俺美麗的家園,蒙古包里歌聲揚……美麗的家園,吉祥花道寶,我心中的眷戀。」

聽著手機里曲調悠揚的村歌《吉祥花道寶》,芒種時節,記者走進白城市洮北區德順蒙古族鄉烏蘭圖嘎村,滿臉笑容的第一書記朱旭在村寨大門前等候我們的到來。在他的引領下,我們走進了這個洋溢著濃郁蒙古族特色的村寨。

剛一進村,記者指向矗立在路旁刻有「花道寶」的大石碑問:「村歌的名字叫《吉祥花道寶》,『花道寶』是什麼含義?」

「『花道寶』曾經是這裡的地名,在蒙古語裡的含義是開滿鮮花的山崗,你看我們村的地勢,中間高四周低,村子就是在這片崗上建的。」朱旭說。

從高處俯瞰,整個村子依崗而居,稻田相伴,蒙古族特色的民居與秀美風光相映,展現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生的畫卷。

沿著硬化整潔的村路,我們去往村民曹桂蘭大娘家,正巧遇到了遛彎後往家走的曹大娘,我們邊走邊聊,談起這幾年村子發生的變化,曹大娘打開了話匣子:「以前村裡是土路、土房、土牆,現在家家都住上了好房子,路修上了,樹種上了,雨天出去再也不用一腳泥了……到家了,來進屋坐會兒。」

曹大娘家的庭院一側種著蔬菜,一側種著鮮花,兩隻可愛的小狗搖著尾巴蹦跳著歡迎我們的到來。「這就是我家改造完的房子,國家給蓋了50平,孩子們添錢又給增加了面積。」曹大娘把我們引進屋。

記者看到室內鋪了地板,收拾得一塵不染,招呼我們坐下,曹大娘繼續說:「改造前房子破破爛爛的都沒法住了,我四個子女有的在市裡有的在外地住,他們都讓我去,可我就喜歡在農村,現在環境好了,孩子也樂意回來了,你看這是我兒子買的燒烤架子和遮陽傘,有空的時候就回來烤串。」

曹大娘家挨著一片綠油油的稻田,夏風習習,樹葉沙沙,一眼望不到邊的綠色讓人頓時忘卻了暑意,清涼愜意。

脫貧攻堅開展以來,烏蘭圖嘎村以「爭創省級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打造最宜居村莊」為統領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危房改造、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讓群眾的居住和生活環境有了大變樣,全村實現了硬化村路戶戶通,修建了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圍牆6500延長米,粉刷修繕民居3000平方米……

行走在村路上,悠揚的琴聲吸引了我們駐足,「吳大爺又拉琴了,我們去看看。」朱旭說。

吳大爺名叫吳金祥,他的四胡彈奏技藝是村裡的一絕。吳大爺笑著說:「現在越來越重視文化資源了,我和老伴兒還成寶了,能給村上的旅遊發展做點貢獻,她唱曲子我伴奏,我倆都是自學成才。」

今年73歲的吳大爺平時愛讀書看報,子女都培養成才,現在他和老伴兒的生活很舒心。

烏蘭圖嘎村地靈人傑,書法、繪畫等人才輩出,他們的作品也成為文化資源的一部分,組成鄉村中靚麗的人文風景。

「近年來,我們深入挖掘蒙古族文化資源,為開展鄉村文化旅遊創造條件。現在我們村的蒙古餡餅、餄餎、貓耳湯、海姆嘎四種蒙古特色食品製作技藝已經申報成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農曆5月13日舉辦敖包文化節,至今已經圓滿舉辦了三屆,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擴大,慕名而來的遊客不斷增多。」朱旭說。

從2017年開始,烏蘭圖嘎村在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資金的幫助扶持下,升級改造了兀良哈蒙古餐飲文化中心,建設了400平方米的具有蒙古族文化特色的鄉村旅遊接待設施。

即將去內蒙學習考察的兀良哈民俗旅遊專業合作社社長王敬雲說:「這次學習考察是為了更好的學習借鑑其他蒙古族地區發展文化特色產業的先進經驗,使蒙古族文化與鄉村旅遊相結合,並推出一批文化旅遊項目吸引遊客,以鄉村旅遊帶動群眾增加收入。」

吉林日報社出品

策劃:姜忠孝

作者: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戈馳川 於凝 尹雪 張磊

編輯:劉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bQUy4nIBnkjnB-0z-TR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