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習慣的養成|垃圾分類如何走心,聽這位居民區書記一線分享

2019-07-21     澎湃新聞評論

評論君說

上海7月起正式實施垃圾分類。城市新時尚,你我新日常。澎湃評論部推出「論習慣的養成」,每天一篇,評論員、志願者、大學生、小學生,小區業主,記錄親身經歷,分享小訣竅,吐槽小煩惱,傾聽真民聲,尋求好建議,讓垃圾分類從陌生變成習慣。

作者 |甘瓊芳

大半個月來,上海市民以實際努力,將垃圾分類的城市新時尚轉化為自己的生活日常。在各參與主體中,街道、居委會作為政策傳達和引導監督的基層組織,做了大量事無巨細的工作。今天我們特地邀請到了長寧區虹橋街道愛建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徐秀,聽聽她的一線分享。愛建居民區早在兩年前就啟動了試點,目前積累的一些經驗和做法值得參考。正如徐秀書記說的,要真正走進居民群體中,了解他們的實際困難和需求。在此基礎上,制定更人性化且有針對性的工作細則,以點點滴滴的行動去感動居民。讓居民真正認識到垃圾分類的意義,自覺去遵守。

澎湃新聞愛建居民區的垃圾分類很早就開始了,能給我們介紹下都做了哪些工作,目前進度如何?

徐秀:上海從今年7月正式垃圾分類,但我們居民區在2017年8月就開始了。先是在中華別墅小區試點。我們花了半年時間宣傳,包括在小區里掛橫幅、上門發宣傳冊和垃圾桶,還成立了40多人的志願者隊伍,營造濃厚的氛圍,讓居民有切身感受。這個小區是長寧區第一個做到源頭分類+定點定時投放的,現在參與率達100%,分類準確性保持在98%以上。2018年開始,垃圾分類在居民區其餘五個小區鋪開。

因為垃圾分類實行得早,給居民預留了足夠的學習和適應過程,後期的工作難度大大降低。在今年7月1日前,我們居民區垃圾分類參與率已經達到了100%的全覆蓋。現在,諸如「垃圾要不要分類、怎麼分類」的聲音,在我們這早已不存在,大家自覺把垃圾分類當成了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

澎湃新聞早已實行垃圾分類的居民區,或許跟現在剛開始施行的地方,工作的重點會不同。那愛建居民區目前垃圾分類工作的重點是什麼?

徐秀:我們工作重心已轉到了資源循環利用上。每個小區都有管理員,他們可隨時與專業的可回收清運公司對接。可回收垃圾桶滿了,管理員就會聯繫回收公司上門來拉走。下一步,我們還要對可回收物做得更細,比如對按價值的高低,更加細分,還要增加運垃圾的頻次。另外,也要呼籲居民從源頭上減少垃圾的產生。

澎湃新聞在推行垃圾分類的兩年時間裡,最難的是什麼?

徐秀:我們居民區有六個小區,有本地人居多的老小區,也有新上海人較多的商品房小區。而且,租戶占到了20%以上的比例。各個小區開展垃圾分類工作,面臨的問題是不一樣的。

在老小區,難點在封管道井。垃圾分類之前,一些人圖方便,會從管道井往下扔垃圾。分類後,這是絕對不允許的。封井成了必須要做的事。

在商品房小區,難點在樓層撤桶。原來,小區的每層樓都有垃圾桶,大家不用下樓就能扔垃圾。分類後,我們將每層樓的垃圾桶都撤掉了,總共撤了幾百個。

封井和撤桶,讓大家都到樓下垃圾廂房扔垃圾,肯定會造成一些不便。但一段時間後,當習慣養成了,大家真切地看到環境改善了,抱怨也就沒有了,大家也都能感受到垃圾分類帶來的好處。

澎湃新聞對於愛建居民區的普通居民來說,這兩年的垃圾分類,讓他們發生了哪些改變?包括觀念上的和習慣上的。

徐秀:改變是相當大的。最早,一些人對垃圾分類不上心,還有些人對撤桶意見比較大,會跑到居委會表達不滿,意見最多的時候,幾乎天天都有人來吵。但一個月後,這種現象就沒有了。

現在,老小區的很多居民扔濕垃圾時,塑料袋都不用了,直接用盆裝好濕垃圾,端到樓下廂房去倒;商品房小區的居民,對濕垃圾也能做到自覺破袋處理。

這種轉變,首先是因為居民素質較高,對垃圾分類認同度高,所以接受過程很快。其次,居民區、物業、志願者做了很多大量且精細的工作。比如,宣傳,發放垃圾分類的物品,在垃圾廂房邊安裝水龍頭,方便居民洗手。

在扔垃圾的時間設置上,對商品房小區和老小區也做了區分。在上班族多的商品房小區,工作日的垃圾可投放時間有5個小時,周末為6個小時;在老小區,統一4個小時。這種區別對待,是在充分掌握不同居民的需求的基礎上作出的。我們把工作做到這麼細了,一些人想不定時投放都找不到理由。

澎湃新聞愛建居民區在兩年的實踐里,積累了哪些比較成功的經驗?

徐秀:一是要真正走進居民群體中,了解他們的實際困難和需求。在此基礎上,制定更人性化且有針對性的工作細則,以點點滴滴的行動去感動居民。讓他們真正認識到垃圾分類的意義,自覺去遵守。

第二是要寬嚴相濟。居民區工作是瑣碎的,直接面對千家萬戶,何況是要改變人們長期形成的習慣。我們在垃圾分類啟動階段,對居民的不理解耐心引導,對他們的困難盡力解決,對他們的意見及時反饋。這些都很重要。一些居民不能正確分類和投放的,我們會通過各種方式教,直到他們學會。

但在進入強制分類後,對始終不按規定做的採取適度的警戒和懲處,就有必要了。有一戶居民,為了省事,將生活垃圾扔到建築垃圾投放處。這明顯是故意的。我們聯繫到了他,指出其錯誤,也告知他違反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的規定。換句話說,他已經違法了。這位居民一聽這麼嚴重,馬上認錯,此後再也沒有犯過錯誤。現在,我們對極個別還不能正確分類和投放的居民,會勸導,也告知再不改正將受到處罰。一般人被告知一次後,下次就不會再犯。

澎湃新聞兩年里,您可以說見證了愛建居民區從垃圾分類的試點,逐步成為垃圾分類的成功典型。現在,上海正式進入垃圾分類時代,更多城市也即將加入。未來,有何意見和建議

徐秀:對可回收物這一塊,我們做得還不夠。我了解到日本的垃圾分類,已經細緻到了每天只收某一種類型的垃圾。當然,我們才剛起步,日本已經走完了漫長的完善過程,這個要承認。但我們也要對自己有新要求,不斷追求進步。

第二,要加大監管力度。7月開始,上海對一些不符合分類規定的行為進行了處理,但大部分是通知整改。在初期,這麼做是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對一些屢教不改的行為,有必要依法給予恰當的處,這樣才能引起他們重視。

三是要明確主體責任。在初期,街道、居委會和物業做了很多,但在進入規範化、日常化程序後,需要有專業的人來干專業的事。比如,對可回收物,就需要引入公司參與,不能將一些專業度較高的工作也交給居委會等機構來做。

雖然,與一些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們的垃圾分類還有不小差距,但既然已經開始了,就是可貴的進步。今後,差距會越來越小。我們居民區的實踐也表明,普通居民垃圾分類,是完全能做到的。希望上海,乃至全國,未來越做越好。

※ 澎湃評論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

有深度、有態度、有溫度的新聞評論,盡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bO_xGGwBmyVoG_1Zin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