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太難?三個方法幫助你將逆境轉化成成長的契機

2019-08-30     二丫的小窩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工智慧、5G等新字眼進入人們的生活,伴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聽到的卻總是現代人發出「生活太難」、「人生無意義」、「活著沒意思」之類的抱怨。

而其中的緣由也是因人而異,一部分人為了生存,為了更好的物質生活苦苦掙扎;而那些相對來說物質條件好,衣食無憂的人又會有工作、人際上的壓力和煩惱;單身的人覺得一個人的生活寂寞空虛,有家庭的又覺得失去了自由,沒有了個人空間。

都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可見對於那些不如我們意的事情的回應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生活的質量。

那麼對於人生的逆境,我們應該採取怎樣的態度呢?

不要指望靠別人走出困境,沒有人能百分百同理你的感受,你最應該獲得的是自己的支持

在三亞有一座南海觀音,它是位於南山的海上觀音,當你站在它的迴音壁的最中間位置,說話會聽到有迴音,但是離得最近的旁邊的人卻聽不到任何聲音。

這說明什麼?

當我們處在特殊境況下,別人沒有處在我們的位置,很難感受到我們的感受,與其祈求世上有人能完全理解自己,不如將這份理解迴向給自己。

你給予自己的關愛、支持、理解越多,你內在的力量就越強大,你也會更有能力應付生活中的挑戰。正如你發出去的聲音總會迴向給你同樣的迴音,是一樣的道理,越難的時候,越要鼓勵自己,愛自己。

努力提升幸福感,改變一直以來的負面認知

1 轉換思維方式,用批判性思維代替消極思維

當生活如意,一切順利的時候,我們不會想為什麼這麼好的事情要發生在我身上?但是當生活中遭遇變故的時候,我們總會習慣性地反問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我要經歷這些倒霉的事情?為什麼老天這麼不公平?

最近在看一本書《批判性思維》,講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思維誤區,書中提到人們都或多或少有自我中心主義。

遭遇困難,人會本能的處於自我保護狀態,認為不應該受到這樣的打擊,這是出於人天然的利己傾向,但是這種想法無助於我們解決當下的困難,只會加重我們心理上的痛苦。

我們應該有意識的在生活中培養一種批判性思維,所謂批判性思維,是指有效識別、分析和評估觀點及真理假說,認識和克服個人的成見和偏見,形成並闡述可支撐理論、令人信服的推理,對所思所為作出理性智慧的決策所必需的一系列認知技能和思維素質的總稱

換言之,就是指按照明確的思維標準而進行的嚴謹的思維活動。簡單的說,就是將我們頭腦中一直以來慣用的那些出於本能的、非理性的思維方式剔除,以一種更加嚴謹、客觀、貼近事實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

當別人給我們提一個建議的時候,我們會覺得他在針對我,侮辱我;

領導剛才看見我,表情很嚴肅,是不是對我有意見啊?還是有誰告我的狀?

婆婆對我態度冷淡,是不是我哪裡做的不得體了?

......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其實如果我們去實際檢驗一下自己的想法,可能並不是像我們以為的那樣。

別人只是在陳述一個事實,這難道就能證明他在針對或者侮辱我嗎?領導看見你的時候,可能正在為工作上的某件事發愁,冥思苦想對策呢,根本沒有注意到你;婆婆當時身體不舒服,並非對你不滿意。

《批判性思維》這本書指出,具備批判性思維有以下幾個標準:

清晰:對於問題有清晰的認知,不主觀臆測

精確:能對接收到的信息源進行驗證,確保信息準確無誤,不道聽途說

準確:觀點建立在事實和證據的基礎上,而非基於個人喜好或個人利益

切題:能一針見血,不被細節分散注意力

前後一致:避免自己言行不一致,說一套做一套

邏輯正確:要有準確、可靠的觀點,再通過這些觀點進行正確地推理,得出紮實的結論

公正:保持開放中立的態度,不為偏見和成見所束縛,防止刻板印象

當我們在生活中有意識地做刻意練習,在各種事情上培養自己的批判性思維,逐漸地,我們會養成自律的思考習慣,能夠更客觀準確地看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而不是只知一味地顧影自憐,掉進負面情緒中,更有助於我們成為一個心胸寬廣的人,幸福感也會隨之而來。

2 調整心態,把逆境當作生活的訓練場,學會從中汲取營養

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說過:「我只擔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難。」

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在納粹時期,作為猶太人,曾被關進奧斯維辛集中營,身體和心靈備受摧殘,忍受了常人難以忍受的折磨。與此同時,還要面對失去至親的痛苦,他的父親、妻子、哥哥,全都死於毒氣室,只有他和妹妹倖存下來。

在這樣極端的惡劣環境下,犯人們相繼死去,活著的人變得或麻木,或頹廢,而弗蘭克爾依靠自己頑強的生命力努力地活著,不僅如此,他利用集中營生活的經歷,觀察那些被關押的人在各種情境下的心理狀態,作為研究自己學術的資料,給自己找到了一個活下去的動力,並以此發明了意義療法,給那些絕望的人找到生活下去的意義。

他寫的書《活出生命的意義》曾經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人,並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評為最具影響力的十本著作之一。

有句話是這樣形容他的:「他並不是當年集中營里被編號為119104的待決囚徒,而是讓人的可能性得以擴大的聖者。」他身體力行告訴我們,對於不可避免的苦難,我們仍有選擇的自由,選擇以更積極地態度去面對它。

現代斯多葛派學者比爾·歐文說過:「我在實踐斯多葛學說過程中最有趣的自我提升,就是我從一個懼怕侮辱的人搖身一變,成了侮辱鑑賞家。一方面,我會搜集侮辱——遭到侮辱時,我對其進行分析、歸類。另一方面,我盼望著被侮辱,因為它給我機會,讓我打好『侮辱比賽』。我知道這聽上去有點怪,但是實踐斯多葛派的一個結果就是你會尋找機會把斯多葛派的方法付諸行動。」

羅馬帝國皇帝馬可·奧勒留,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斯多葛派哲學家,在他的代表作《沉思錄》中解釋了何為「斯多葛主義者」?

他即使身在病中,身處險境,奄奄一息,流放異地,惡語纏身,卻仍然感到幸福。他渴望與神同心,從不會怨天尤人,從不會感到失望,從不會反對神的意願,從不會感到憤怒和嫉妒。

偉人之所以偉大,可能就在於他們面對苦難時的態度,不怨天尤人,不唯恐避之不及,而是將其當作生活的訓練場,從中汲取營養。

當你能調整心態,不再把生活中的不順利、不如意當作老天在為難、針對自己,你會更能夠積極的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將其作為自己成長的契機。

生活在陰溝里,更應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蘇東坡因為寫文章被人誣陷,被貶到黃州,在黃州蘇東坡不僅沒有怨天尤人,反而將自己改名為「東坡居士」,在這個地方當起了農夫,每天開荒種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除此之外,當地的老百姓不會吃豬肉,蘇東坡教他們吃豬肉,由此發明了東坡肉。

在這段期間,蘇東坡進行了大量的詩詞創作,寫出了很多後來膾炙人口的詩詞名句。

去年東坡拾瓦礫,

自種黃桑三百尺。

今年刈草蓋雪堂,

日炙風吹面如墨。

當時黃州離赤壁不遠,蘇東坡會跑到赤壁玩,並寫了前後《赤壁賦》,其中有這樣一句「江上之清風與山上之明月」,蘇東坡說這有什麼好處呢?無主,閒者得之。這些東西沒有主人,誰是閒者歸誰。能在仕途不順的情況下有如此好心態實屬不易。

有一天夜裡蘇東坡睡不著覺,走出門去,並寫下了 這樣一首夜遊詞: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布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失眠這樣的事情對每個人都太常見了,這種狀況下,我們大部分人會煩躁、焦慮,而蘇東坡卻始終有一顆閒適淡然的心,哪怕即使最簡單的夜遊,也能從中抒發自己對於生活小細節的捕捉及感動。其背後就是一顆熱愛生活的心,無論處於何種境地,都能感受到生活中的小美好。

《拾遺》有篇文章寫郭婉瑩。郭婉瑩——上海大富商郭標之女,1909年出生。從小家境優渥,生活富足,可是中年卻遭遇變故,父親破產,丈夫死於獄中,並被判欠下14萬元的債務。她也從豪宅大院被迫換到一間幾平米的小房子裡。

被強制勞動改造;修路——把大石頭砸成小石頭;下放農村下魚塘;派去菜市場打雜......她並沒有因為這一系列的厄運頹然倒地,反而把磨難的生活過出了詩意來。

沒有蒸具,她用飯盒也要蒸聖彼得堡風味的蛋糕;沒有烤箱,她用鐵絲搭架也要烤香脆可口的吐司;沒了茶具,她用搪瓷缸子也要天天喝自製下午茶。即使被派去清洗廁所的時候,也不忘穿一件乾淨優雅的旗袍。

無論生活何種艱難,都依然不放棄對生活的熱愛,努力尋找當下的美好,無論是蘇東坡還是郭婉瑩,這種向上的力量,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支撐著他們度過那些外人看似艱難的、坎坷的路程。

都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可是只知一味吃苦,不懂得去發現尋找生活中的那點甜,人的心靈也會在苦痛中變得麻木、僵硬,失去原有的本真。

《道德經》中有句話:「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意思是狂風不會吹一早上,暴雨不會下一整天,再難的日子都只是一時的,總有結束的一天,只要我們挺過去,說不定日後這段經歷會成為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正如村上春樹的那句話:等你穿過暴風雨,你就不再是原來的那個你了。再糟糕的經歷都在等待一個更好的你到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bMPpe24BMH2_cNUg_UD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