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韓國藝人雪梨離世」、「熱依扎微博實力反暴」等熱點事件,激起整個社會對「網絡暴力」的口誅筆伐和激烈討論。
在這個充斥網絡而道德底線越來越被容易跨過的時代,網絡暴力的傷害已經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畢竟,發泄成本如此之低:不容易追查,無需承擔後果,無實名制,零成本……
它可以如此輕易而隨意的攻擊到任何人。匿名的狀態激發了人們對於一些負面信息轉發、評論的慾望,隨意不負責任地在網絡上信口開河的發動輿論傷害。
而更令人感到惶惶不安的是:已不是成人才會遭受嚴重網絡暴力侵害,網絡暴力早已對無辜單純的孩子們發起了攻勢。
就說前不久,黃磊13歲的女兒黃多多因為一張染了頭髮的照片被上千條髒話罵上熱搜。
「小小年紀就染髮,像什麼樣子?」
「才13歲就這樣打扮,像初中那些混混。」
「好俗氣,野模氣質。」
其實,多多根本不是打扮前衛的所謂的壞孩子,反而成長得相當出色:
8歲能翻譯英文小說,12歲自己設計衣服、出演話劇,13歲獲得5個樂器類國際一等獎...... 她不但個性獨立、充滿陽光,而且生活學習都很多姿多彩。
好在她很幸運,那對三觀正過五官的好父母非常懂得如何教育和保護自己的孩子,所以多多並沒有受到多少網絡暴力的負面影響。
但在現實生活中,並非所有孩子都倖免「鍵盤俠」們的無恥攻擊。在這個被網絡和虛擬世界占據了大部分生活的時代中,真的太有必要正正三觀,樹立強大的內心,讓更多父母和孩子了解到底什麼網絡暴力,如何根源上保護孩子不被網絡暴力傷害。
請警惕!出現下面這些情形,意味著你的孩子可能已經遭到了網絡暴力:
- 從和家人,朋友和活動中退出。
- 無法解釋的成績下降,自我封閉。
- 拒絕上學或上特定的課,或躲避團體活動。
- 避免討論或隱瞞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相關話題和活動。
- 在上網期間或上網後變得悲傷,易怒或者焦慮。
相比於成人來說,孩子受網絡暴力傷害會更大。他們尚且缺乏成熟的社會心理和獨立思考能力,內心思考和判斷能力也比較脆弱,一旦成為網絡暴力的施暴對象,很難靠自己的力量去正視問題,更不要說解決問題了。
我們到底該怎麼做
才能幫孩子從容抵禦網絡暴力
生活在防不勝防的時代,不能全封閉真空的躲開別人口不擇言的嘴,但我們可以為成長中的孩子們早早在心裡織起一張有力量的網。
我就是我 —— 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
心裡的脆弱往往在於缺乏正確的自我價值認同感,輕易就被旁人不公正的詆毀、批判而滲透,開始不斷懷疑自己。
讓孩子的內心充滿對自己正確的認知和自信,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成長在充滿愛和鼓勵的家庭環境中。「我是什麼樣的人,我可以成為什麼樣的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認可不完美的真實的自己,給他們足夠的支持和鼓勵,給他們充分的合理的試錯空間,內心不孤獨自卑的孩子就不會藏著許多消極情緒和膽怯心理,也就不會輕易因為旁人的言語攻擊和批判就動搖自我懷疑,不會遇到問題求助無門,從而產生無可補救的挫敗感和迷茫。
別人說什麼,並沒有那麼重要。
在不傷害自己和他人的前提下,你有權利成為你喜歡的那個你!
拒絕評價 —— 擁有成長性思維
成長性思維有多重要,真的不僅僅是在學習領域,它是一個孩子能夠積極應對困難,擁抱挑戰的必備能力。比如:容許孩子犯錯、正確的表揚、合理的批評、鼓勵挑戰和思考。
孩子們逐漸對於一件事情的判斷懂得分析、反思過程而不只關注結果;他們面對挫折和困難習慣於去不斷嘗試,注重收穫的經驗。
走出舒適區 —— 挑戰挫折,懂得反思
可能很多家長會覺得說儘可能杜絕孩子接觸網絡就好了,但是現在社交、作業等真的很難完全讓孩子遠離網絡,而是躲在舒適區的孩子能躲多久,一旦觸礁,就是被打擊到體無完膚。
不妨從一開始就跟孩子交流討論這樣的話題,當孩子遇到問題讓孩子明白挫折或失敗都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遇到不公正的暴力評價、冷嘲熱諷,所有愛他/她的人都會支持他/她去勇敢面對,會傾聽他/她的表達和想法,一起客觀分析失敗的原因,共同反思。
相信一切推開舒適區所經歷的成長挫折,將來都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做個有趣的人 —— 生活永遠都有陽光和希望
有趣,是怎樣的一種概念。大概就是陽光、積極、充滿探索欲和好奇心,內心自信而且樂於分享。可以說,一個擁有豐富愛好,時間被各種好玩的興趣填滿的孩子,是根本無暇去顧及那些「無聊的人」在「無聊的世界在說些什麼的。
這個世界有太多有趣的事情值得一個孩子去探索和體驗,就如一個美麗的萬花筒不斷照亮孩子內心的希望。
從小引導孩子去嘗試、去探索,相信網絡世界的真真假假在他們眼裡,真的太沒有吸引力了。
對事不對人,引導孩子善於溝通與解決問題
當矛盾和衝突產生時,誰都會在心裡多多少少去聚集負面情緒的,對於孩子來說並不是一開始甚至每次都能找到正確的出口。一旦無路可走,就很容易去施於網絡暴力或者被網絡暴力帶偏。
遇到矛盾和衝突是再正常也不過的事情,不如積極引導孩子一旦發生就客觀分析發生的問題,聚焦於事情本身,而不要去針對對人,處理矛盾最有效、勇敢的方式是先冷靜下來反思自己,分析事情本事,再去客觀的與對方溝通,目的在於解決問題,而不是指責和發泄。
團結是強大的力量,要學會以合作代替競爭
中國的教育大環境確實有著很強的競爭性,孩子們在一個比成績、比獎狀、比學校的「成敗論英雄,面子為王」的競爭激烈的環境中,久而久之團隊協作的意識變得很薄弱,你輸我贏的自我保護變得很強大。也正因為此,嫉妒、焦慮意識的滋生就讓孩子輕易會對別人製造攻擊和發泄渠道的網絡暴力變得極為敏感,網絡暴力的得逞越來越容易,也會越來越猖獗。
無論是走向身邊的社會,還是將來從容行走於世界,我們都要學會和不同背景、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人互相合作,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一個人的輸贏是孤獨的,利用團結的力量互相成就,解決更多更大的問題,才是共贏的大格局。
不過度自我保護
不被傷害,也要避免成為施暴者
情緒疏導,建立通暢的親子溝通渠道
無論是施暴者,還是受暴者,背後都隱藏著亟需修復的家庭親子關係。
親子溝通的不暢,最容易帶來情緒的堵塞,日積月累的迷茫和困惑要何去何從?漸漸的,零成本、無需承擔過多後果的虛擬世界就乘虛而入,成為未被滿足的情緒的轉接出口。
傾聽和接納是每個人非常基礎的需要,卻又至關重要,能暢所欲言的家庭關係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最好支柱。
換位思考,培養孩子強大的同理心
很多身為施暴者的孩子,可能壓根就不了解他們的行為會對別人造成怎樣的傷害,他們對他人的尊重和感受都是「零」。對於施暴者來說,只是過過嘴癮,享受一下不負責任的前呼後擁的快感,可是對於受害者來說,心靈受到的創傷卻難以彌補而且說不出口。
我們對於孩子,一定要引導他們懂得多多換位思考,遇到任何事情都能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待他們的行為,從而對自己的一言一行所負責。
獲得他人的認可無需「張牙舞抓」,而是心平氣和的理解和溝通。
教會孩子負責任地使用網絡
與孩子一起探討網絡的雙面性,比起拚命杜絕孩子接觸網絡要有用的多。網絡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什麼,又有哪些負面影響,我們該如何正確使用網絡,與其避無可避,不如坦然認知,然後可以一起和孩子建立網絡使用的「遊戲規則」,並給予真正的信任。
我們曾經介紹過印度媲美藤校的SOLE學習法(Self-organisedLearning Environment,自我組織的學習環境),印度的教育者利用網絡組建「雲中學校",利用網絡的便利性,引導孩子自由自主的學習,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學校中,七歲的孩子就已經開始「電子公民」課——如何負責任地使用網際網路。
網絡不是洪水猛獸,引導孩子正確的、負責任地利用網絡為我們帶來的巨大資源,而不是將它變成逃避現實生活的偽舒適區,才能為孩子的未來帶來更多的機會和真正廣闊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