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囑託 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北大荒集團:種「好糧」 ,矢「質」不渝

2024-09-19     微觀北大荒

矢「質」不渝向未來

——北大荒集團發展質量農業築牢糧食安全「壓艙石」綜述

時維八月,序屬仲秋,北大荒千里沃野疊翠流金。山河農場100%訂單種植的鮮食玉米正在搶收,每噸賣到1100元;寧安農場的彩椒進入銷售旺季,每天採收6000多斤;克山農場的馬鈴薯已經成熟,平均畝產超過2.5噸的「金蛋蛋」破土而出……北大荒用豐收和喜悅在肥沃的黑土地上繪就了一幅幅以精立業、以質取勝的質量農業發展壯美畫卷。

作為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排頭兵」,北大荒自開發建設以來就把多種糧、種好糧作為政治責任和重要擔當。近年來,集團更是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發展質量農業,深入實施農業生產「三品一標」提升行動,構建了生產有標準、安全有保障、質量有評價、產品有品牌、價格有導向的產業發展模式,讓傳統農業走上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標準化生產:築牢糧倉根基

在多年的生產實踐中,北大荒集團深刻地認識到:生產流程標準化是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增強農產品競爭能力的重要保證。

七星一體化雲平台。吳易霞 攝

為此,集團充分發揮標準引領作用,在農業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建立標準體系,把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成熟的經驗推廣到種植戶,讓農業生產有章可循、有標可依。

集團先後發布水稻、大豆、玉米、馬鈴薯、小麥五大作物種植技術以及水田、旱田農機作業7個企業標準,編制了《無人駕駛農業機械作業功能評價技術規範》等系列企業標準,共制定農業、農機、農產品加工等各類標準200多項,完善全面質量管理系統和監管追溯系統建設,全面構建育良種、建良田、用良機、施良法、行良制的「五良」融合的標準化、可複製的綜合治理模式,為農業質效雙提升編織「安全網」。

如何讓每一寸土地都能發揮最大的價值、產出更多更優質的糧食?答案是「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為此,北大荒集團堅持壓實耕地保護責任、綜合整治提升耕地質量、建立完善約束機制一體推進,各分公司、農(牧)場按照集團制定下發的《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黑土地保護利用規劃(2021-2025)》,因地制宜開展綠色種養循環、科學輪作、高標準農田建設、有機肥替代化肥等技術措施,全面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培肥基礎地力,為糧食產量、品質雙提升夯實基礎。

智能化機車作業。崔忠亮梁波攝

「壟高要達到22厘米,大豆雙苗帶壟上距離要達到38厘米,播種作業時機車速度要保持每小時6公里。」趙光農場第六管理區副主任朱磊表示,按照標準化管理和規範化作業,種出來的糧食品質才有保障。

作為北大荒旱作農業的代表,北安分公司將多年生產實踐中積累的經驗梳理成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並以規章制度的形式印製成冊,現已成為分公司及所屬農場農業生產的工作遵循和標準指南,也是推廣農業種植技術的「參考書」。

2023年,北大荒集團集成應用科學輪作、綠色生產、精準施肥、保護性耕作、格田改造、水資源利用等措施,實現測土配方施肥推廣面積4300萬畝,秸稈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9.9%以上,完成水田規模化格田改造938.7萬畝,組織實施黑土地生態環境保護專項6項,建設黑土耕地保護利用示範區1145萬畝、蟲情監測點近千個;開展溝頭、溝坡、溝道等綜合防治,全年治理侵蝕溝500多條……紮實的舉措,成就了北大荒糧食穩產增產的佳績。

精細化管理:釋放發展活力

好糧是種出來的,更是管出來的。越是規模化種植,就越需要精細化管理,北大荒集團更是深諳此理。

實時監測水稻生長。吳易霞 攝

初秋時節,在北大荒農業股份七星分公司種植大戶張景會家的稻田裡,一架無人機如靈巧的「空中衛士」,在稻田上空勻速飛行,一分鐘就能完成兩畝水田的噴藥作業。

「以前田間管理完全靠主觀判斷和經驗,現在打開手機就可以查看葉齡生長情況,科學計算出每個地塊水、肥、藥的需求量,根據數據分析結果採取相應的管理措施。」張景會說。

為了讓農業生產更智慧、更精準,北大荒集團利用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打造了智慧農場、數字農服系統、數字農業管理平台,多角度監控農作物生長狀況和環境參數,實現精準監測、數據採集、實時分析,讓北大荒26萬個地塊、59萬種植戶、78萬台農機有了專屬「身份證」,有效提升了生產管理效率和決策水平。

智慧農業數據採集。崔忠亮梁波 攝

擁有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3018.9萬畝的北大荒集團,堅持從源頭防範化解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從投入品精準管控到收貯運環節監管,嚴格落實生產經營主體生產記錄、質量控制、承諾達標合格證、包裝標識等制度,實現了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98.5%。

近年來,集團大力實施農產品「三品一標」行動,申請創建了蔬菜、大豆、稻米3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打造高端米、一級米和優質綠色稻穀生產基地及糯稻、黑稻、粥米等特色水稻產業和優質綠色玉米、鮮食玉米、食用大豆、馬鈴薯生產基地,農業基礎不斷夯實,帶動了產業集聚,提升了產品競爭力。

新科技「玩出」新花樣。在北大荒的田野上,從工廠化育秧統一供苗,到精準的衛星遙感技術監測作物生長;從無人機自動巡田,到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實現資源最優配置;從大數據云平台分析市場需求,到物聯網技術實時監控農產品質量。這一切精細化管理舉措,讓北大荒質量農業發展迎來更大突破,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培優化育種:擦亮「金字招牌」

解決糧食問題,根源在種子。北大荒集團居安思危,緊緊圍繞國家種業振興戰略,堅持以市場為主體、需求為導向,持續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大豆高產攻關示範區。陳晶雪 攝

黑龍江省農墾科學院聚焦農作物種質資源創新與利用,在農作物育種、工廠化農業、生物有機肥和生物農藥、綠色農業與無公害農產品安全等30多個學科潛心鑽研。截至2023年底,已累計承擔各級各類科研課題項目1573項,培育水稻、大豆、玉米、小麥等農作物新品種300個,鑑定科技成果864項,制定各級標準77項。其中,選育並審定墾稻系列品種67個,墾區累計推廣面積達2億多畝;審定「墾豐」「墾豆」系列品種86個,育成墾單、墾粘系列品種40多個,累計推廣1000多萬畝。

多年來,作為種業龍頭的北大荒墾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緊盯種業「育、繁、推」關鍵環節,推進產學研緊密結合,加快自主品種選育、培優。公司建成面積1000平方米、庫存容量可達40萬份的種質資源庫,目前一期工程共保存各類種質資源9萬餘份。通過流水線程序化運行育種體系,使一個作物品種的育種周期從過去10年左右縮短到如今7至8年。目前,公司年參試品種300餘個、年審定自主智慧財產權品種20餘個,牢牢掌握種質創新工作的「核心密碼」。2023年,墾豐向北大荒集團供應種子14.96萬噸,占三大作物播種面積的93.8%。

吹響豐收「號角」。闞帥 韓寶華 攝

構建種質資源庫、太空誘變育種試驗、南繁北育……北大荒「育繁推」一體化良種體系逐漸成型;企業、科研機構、研究院等核心主體作用有效發揮,讓更多的「好種子」在廣闊的大地上生根、發芽,擦亮了北大荒種業「金字招牌」。

未來,北大荒集團將充分發揮農業資源基礎和區位獨特優勢,以「工程化設計、工廠化管理」的理念指導農業生產,加快標準集成應用和示範推廣,加強投入品、產品質量檢測和收貯運環節的監管,推動產品質量提檔升級,助力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省建設和質量龍江建設。

一飯膏粱,維繫萬家。跨越77載芳華的北大荒,從「農業種得好、工業加工得好」向「品牌塑造得好、營銷推廣得好」轉變的步伐越來越從容、底氣十足,在發展質量農業的道路上,上下同欲、矢「質」不渝,賡續弘揚北大荒精神,努力當好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譜寫質量農業發展精美華章!

(素材提供:鄭大偉 王靜 司樹洋 吳易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b1e472fd263bb44fe51f041694b62f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