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子餐怎麼吃才科學?「排調補修」分階段,新媽媽恢復快奶水足

2020-09-17     若蘭媽咪的育兒日誌

原標題:月子餐怎麼吃才科學?「排調補修」分階段,新媽媽恢復快奶水足

之前在網上看到一個段子:今年真要忙壞醫護人員了。前半年忙抗疫,後半年忙接生。因為疫情期間,大家都宅在家裡不出門,很多育齡夫婦就趁機啟動了「造人計劃」。看來,今年年底有望迎來一個「生育小高峰」了。

女性在懷孕及分娩的過程中,身體都會承受巨大的壓力和損傷,所以需要一段時間來恢復調整。醫學上通常將產後的6周叫做「產褥期」,也就是中國俗稱的「坐月子」。

剛生完孩子的產婦在「坐月子」時,除了要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最重要的就是月子餐啦!合理的月子餐能夠幫助產婦身體快速恢復,而且能幫助奶水的分泌!

吃好月子餐對產婦產後恢復非常重要。很多人對月子餐最關心的也是夠不夠補,有多少營養?月子餐的營養很關鍵,但是補充營養要循序漸進。產婦剛生完孩子是很虛的,不能一味的進補,而是要一邊調理一邊進補。

目前世界各地廣為流傳的月子餐的原理,都是從台灣莊淑祈博士的坐月子理論而發展起來的,莊博士指出:月子裡進補首先要分階段,滿足產婦不同階段的不同營養需求;其次是要分個體情況,要根據產婦坐月子的實際情況來進行靈活調整。

根據莊淑祈博士的坐月子理論,科學的月子餐應該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有不同的食補重點:

第一階段(產後第1周):排泄期

調理目的:

幫助子宮將污血排出,促進子宮收縮,儘快恢復子宮正常功能。

調理重點:

新媽媽在生產之後,體內會有大量的廢血(惡露)、廢水、廢氣及廢物,所以,這一階段的月子餐主要以「排」為重點,飲食應該以恢復氣血、恢復腸胃功能、化瘀、祛惡露、排毒、健脾利濕為主。

月子餐怎麼吃:

第一周:口味清爽,拒絕油膩

不論是順產還是剖腹產,新媽媽在剛分娩後的那幾天,身體還很虛弱,胃腸功能也還沒有恢復好,胃口比較差。

有句話叫「虛不受補」,在產婦身體還很虛弱的情況下,強行添加比較油膩的「補食」(比如:豬蹄湯、母雞湯),只會讓胃口更加減退。所以,本階段的重點是「開胃」而不是「滋補」,胃口好,才會食之有味,吸收也好。

新媽媽要特別注意適當補充體內的水分,尤其是進行剖腹產的,麻醉過後,胃腸道的蠕動需要慢慢地恢復。在產後的第一周里,飲食要儘量清淡爽口,多食用易消化,不宜食用生、冷、硬的食物。

產後的前3天,最好以好消化、好吸收的流食和半流食為主,例如稀粥、蛋羹、米粉、湯麵及各種湯等溫軟易消化的食物。3天之後可正常飲食,可以將瘦牛肉、雞肉、魚等,配上時鮮蔬菜一起炒,口味清爽,營養均衡。橙子、柚子、獼猴桃等水果也有開胃的作用。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新媽媽生產後,身體里依然存留著很多在懷孕期間積聚下來的多餘的水分,如果產後不注意飲食,食用含鹽量過高的食物,會加重體內水瀦留,容易造成水腫。

因此,新媽媽在月子期間,飲食應以清淡為主,一些調料,如蔥、姜、大蒜、花椒、酒的用量也應少於平時。不過,也不可矯枉過正,少量的食鹽和調味料還是需要的。

第二階段(2~3周):修復期

調理目的:

收縮骨盆腔及子宮,健脾、補腎,促進新陳代謝,促進乳汁分泌。

調理重點:

產後第二周,是收縮內臟周,主要是收縮子宮、骨盆腔,修復組織、調理臟器(修復懷孕期間承受巨大壓力的各個組織器官)。這一階段的重點是「調」,調養氣血,補腎、壯腰、健脾、促進新陳代謝,飲食以補血滋陰、促進乳汁分泌、恢復體力為主。

月子餐怎麼吃:

第二周:調理氣血

進入月子的第二周,媽媽的傷口基本上癒合了。經過上一周的精心調理,胃口應該明顯好轉,這時可以開始儘量多食補血食物,調理氣血啦。蘋果、梨、香蕉能減輕便秘症狀又富含鐵質,動物內臟更富含多種維生素,是挺完美的維生素補劑和補血劑。

第三周:催乳好時機

寶寶長到半個月以後,胃容量增長了不少,吃奶量與時間逐漸建立起規律。這個階段是催乳的好時機,哺乳媽媽的營養狀況是泌乳的基礎,其中蛋白質的營養狀況對泌乳尤其重要。從飲食中攝取蛋白質不足時,對乳汁中的蛋白質含量影響不明顯,但會影響乳汁的分泌量。

新媽媽月子裡要比平時多吃一些蛋白質,尤其是優質動物蛋白質,如雞、魚、瘦肉、動物肝等;適量飲用牛奶、豆類也是新媽咪必不可少的補養佳品。但不可過量攝取,不然會加重肝腎負擔,還易造成肥胖,反而對身體不利,一般每天攝入90-95克蛋白質就可以了。

新媽媽在產程中及產後都會大量地排汗,再加上要給新生的小寶寶哺乳,而乳汁中88%的成分都是水,因此,媽媽要多補充水分。

喝湯是個最好的既補充營養又補充水分的好辦法,但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少部分的營養物質會溶解到湯裡面,所以,新媽媽們在喝湯的時候,不能光喝湯,也要吃煮湯的食材。另外,還應當多吃新鮮蔬菜水果,才能保證均衡的營養。

總之,吃得好,吃得對,既能讓自己奶量充足、又能修復元氣且營養均衡不發胖,這才是新媽媽希望達到的月子「食」效。

第三階段(4~6周):恢復期

調理目的:

增強體質、滋補元氣(調整人體內環境、增強體質,使機體儘量恢復到健康狀態)。

調理重點:

以理氣補血為主,鞏固營養、改善體質。這個階段的月子餐以「補」為重點,飲食以清火潤肺、預防老化為主,並適時加入養顏的食材。

月子餐怎麼吃:

這時候該排的已經排完,可以開始適當的滋補了。肉、禽、蛋類、各種滋補湯,都是產後恢復體力的較佳食品,均可食用。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階段雖然是以「補」為主,但也需要逐步添加,要有一個從「小補」到「大補」的過程。盲目地進食補藥和補品,如人參等,搞不好不但不能幫助身體恢復,而且還有可能使新媽媽出現便秘、牙齦出血、口臭等等不良症狀。

同時,還要考慮新媽媽的身體狀況,根據個體差異、季節的差異性等,做到平衡膳食、合理營養。

第四階段(7~8周):調養期

雖然醫學上的「產褥期」是42天,但是產婦的身體要完全恢復,還需要一段時間的調養。所以,講究一些的人家,會讓產婦坐「雙月子」(也就是8周左右),以便產婦能夠更好地恢復身體。

調理目的:

進一步調整產後的健康狀況,凈化機體、增強免疫力,健體修身、美容養顏。

調理重點:

這個階段的月子餐以「修」為重點,飲食以減重塑身、強化體能為主,並可多攝取纖維質、維生素。

月子餐怎麼吃:

這個階段,新媽媽的身體已經大體恢復,飲食方面也基本上恢復日常飲食。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新媽媽在懷孕期間和生產過程中會丟失大量的鈣和鐵,在哺乳期間對鈣、鐵的需求量也會很大。因此月子期間,新媽媽需要特別注意鈣和鐵的補充,保證每天從食物中攝取足夠的鈣和鐵,每天鈣的攝取量不少於 1.1 克,鐵的攝取量不少於 20 毫克。

月子飲食注意事項

月子餐不僅需要考慮產婦在不同階段的營養需求,按照「排—調—補—修」分階段調養,在每天的飲食中也要多注意。

1、少食多餐,定時定點

在懷孕期間,脹大的子宮會對其他器官造成壓迫,產後新媽媽胃腸功能還沒有恢復正常,所以在月子裡要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則。既保證營養,又不增加胃腸負擔,讓身體慢慢恢復。

不過,少食多餐也不能完全沒有飯點,否則飢一頓飽一頓,不僅不利於新媽媽的身體恢復,還會影響乳汁的分泌。所以,為了自己的健康和寶寶的「口糧」,新媽媽最好能夠每日定點定量用餐。

2、飲食多樣化,營養要均衡

新媽媽要注意合理營養,為了從食物中獲得各種營養素,增加食慾,使身體儘快恢復,飲食不僅應該營養豐富,而且應該多樣化,最好是葷菜和素菜兼用,粗糧和細糧搭配,植物蛋白和動物蛋白混合著吃,還要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不要偏食,充分滿足機體對各種營養素的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wxtoHQBd8y1i3sJAyu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