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殮師》:對生命的敬畏,給了我們直面死亡的勇氣

2019-10-26     傑森娛樂

一部電影,一個平行世界的故事

來自:石墨社(smshe189)

死啊…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個旅程。

2008年的日本,鄉下,有一種工作較為隱晦。

雖然很多人對做這份工作的人表現出貶低的態度,但是每個人都會用到這個職業的從事者,所以用戶群體比較廣泛。

如果你正好失業,在一事無成的年紀陷入對人生的迷茫,然後找一個僻靜的地方躲起來,或許你會正好看到那一年,這家公司的招聘廣告。

文案很美好:幫助旅客,解決旅行途中的問題。

你整理好衣裝,帶上簡歷,走進這家只有2個人的公司。

老闆看都沒看的你簡歷,就對你說,你被錄取了,並當場付給你2萬的當日工資。

你會怎麼樣?

拿著錢買上上好的牛肉回家讓妻子做火鍋開葷,慶祝拮据的日子終於到頭了,還是繼續在中年失業中迷茫自己?

這當然不是開玩笑,這是《入殮師》的劇情背景。

入殮師,就是為死者送行的人。

主要工作是收斂遺體,讓他們的一生用一種體面的方式與世界告別。

入殮師的工資很高,就像男主大悟第一次面試的時候,以為只會開到5萬的薪資,卻不曾想,社長直接給出50萬的數額,還是現金日結。

這對於剛從東京失業回來,感覺失去人生方向和動力的他,有了新的希望。

儘管,大悟還並不清楚自己真正將要面對什麼。

是死亡。

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認真思考過死亡,關於身邊的人以及自己。

大概在五六歲的樣子,在一個夜晚,我突然想到了一個可怕的問題:

幾十年後,我躺在床上,即將咽氣的那幾秒,我會想些什麼?看著身邊的親人,回想這一輩子,世上將再也沒有我這個人了。

也是從那一晚開始,我突然覺得自己對這個世界感到坦然了,因為死亡其實不可避免,生命終有消逝的一天。

但是大悟當時不懂,在他很小的年紀,父親離開了他們母子,由母親一個人將他拉扯大。

而2年前,母親過世的時候,自己還在國外。等他趕回家時,母親已經入土為安了。

大悟沒有真正見過死亡,也沒有近距離感受過死亡,更沒有與往生者有過任何接觸。

因此,大悟對往生者的理解,正如世俗的眼光一樣,那是一種不美好的失去。

就像第一次與社長參加工作,入殮對象是一位獨居多年的老奶奶,被發現時已經去世2周了。

腐爛的屍體,長滿蛆蟲的食物,和遍地的垃圾。

這是大悟對死的初始印象。

如同大多數人對於他這份工作的看法一樣,死亡是一個很不好的符號,入殮師是一份很不體面的工作。

可是,即使每個人都嫌棄這份職業,不還是每個人都要死亡嗎?

而且,每個家庭都需要一位入殮師來為往生者整理遺容,留給這世上最後的美好形象。

無論是老奶奶還是父母,或者是子女,無論是陌生人,還是好友親朋,死亡這個讓人避諱的名詞,卻恰恰是生命無法逃脫的命運。

什麼是命運?

鮭魚始終堅持逆流而上,即使最終還是要死亡。

公河豚的魚子終將要被肉食動物吃掉。

雞鴨魚肉也終將會被端上餐桌。

生命有始有終,死亡如果是必然的,那僅僅關注這死亡就顯得毫無意義。

相反,死亡或許就是這場生命旅行的一個過程,從這一刻,意味著的不是消逝,而是對生命的總結。

因此,生的意義就顯得格外重要。

大悟在入殮師的工作中,其實漸漸有了對生命的敬畏,才生出敢於直面死亡的勇氣。

如同大悟一樣,在東京跌跌撞撞很多年,總是期待著成為別人眼中的成功者。可是,頻繁失業的同時還欠債纍纍。

躲到鄉下母親老家,本來是自己躲避壓力的一種選擇。卻在入殮師的工作之中,認識到了生命在當下的意義。

曾經活在父母的期待下,學習大提琴,但他始終沒有找到生活的樂趣,卻總是陷入生活的泥沼之中。

見過死亡,才會對生命的意義有了更加執著的認知和不舍。

第一次入殮師工作之後,大悟跪在妻子面前,將妻子全身聞了個遍,這是生命的味道,是他曾經一直忽視掉的東西。

如同童年時期失去的父愛,和沒能見上最後一面的母親。

多少人和他一樣呢?

澡堂阿姨的兒子,始終不認可母親經營的澡堂子生意,想要把這裡拆掉蓋成公寓。

兒子對澡堂子的不認可,其實是母子之前情感的隔閡所造成的,直接體現在他從來不懂母親對澡堂子的熱愛,其實是母親對親情溫暖的期待。

母親死後,一同經營澡堂子的老爺子告訴兒子說,母親去年就是和他一起過的聖誕節,她突然說想要過聖誕。

但這一切,作為兒子其實一無所知。

活著的意義有很多,就像很多人可以自由選擇體面的工作,澡堂阿姨經營的這個澡堂子,是一代人的精神休憩場所,也是在守護著屬於自己和這個家的美好。

而更多的,是體現在生者面對往生者的入殮儀式時,情緒的奔潰。

生來是男兒的止夫,卻在內心裡一直渴望做一個女人。他甚至做了變性手術,按照女孩子的樣子打扮自己。

而父親卻非常不認可他的想法。止夫,其實在日本的發音,是留男。

往往生死對立,讓所有情感的衝突都迎刃而解,這是最極端的形式,只因太多人未曾真正體會生離死別,所以才在活著時的執著到底。

對於止夫的選擇,不止社會很難認可,就連自己的父親都不支持。自從止夫做了手術後,父親就再也沒有對他正眼看待。

而在最後,看到止夫的妝容,父親終於放下成見。

而還有父母因為管教不到位,孩子跟混混出去玩意外身亡。

遺憾是往生者留給生者心裡的一道疤。這道疤很有可能是他們自己親手刻上去的。

印象最深的兩場入殮儀式:

一個是中年男人的妻子尚美。

因為大悟和社長的遲到,從一開始,男人就顯得很暴躁和不耐煩。

在一段安靜壓抑的入殮儀式之後,妻子尚美竟然煥發了生前的樣子。

而這一刻,男人再也控制不住,在妻子面前痛哭起來。

愛的有多深,就看生死相隔,一個人的痛苦有多深。

中年男人最後看著妻子的遺容,仿佛她還在自己面前,這是多麼痛徹心扉的時刻。

而另一個,則是大悟的父親。

大悟作為入殮師,目送過許許多多的往生者,幫助他們用最體面的方式與世界告別。

每一次的目送,其實也是他對世界的一次告別,漸漸的在他眼中,生命成了最珍貴的東西,死亡卻被看得很淡,因為它僅僅只是一個過程。

然而,父親的入殮儀式,是他與自己的和解。

那顆自己送給父親的石頭,一直被保存在父親身邊,臨死還抓在手中。

原來父親一直保留著對孩子的眷戀和那份親情念想。

我們終將與這個世界和解,無論曾經如何,生命逝去的過程不可阻擋,那為何不好好敬畏著生命,享受著這自然規律的美好。

父親的逝去,也更加讓大悟領會到了生命的意義。

每一個人都將離去,我們目睹著陌生人的悄然轉身,送走了身邊的朋友,還有我們的至親。

但幸運的是,有一個人願意為我們送行,幫助我們將對這世界最美好的回憶,留給生者和下一代。

《入殮者》是我這幾年來始終不敢多看的電影。

除了對死亡這個必然命運的展現,還有就是各種各樣的生者情緒。

親眼目睹過至親好友的離去的人,是不會害怕死亡。但是,卻會害怕再也見不到這個人,以及,突然意識到,這個世界將永遠沒有了他的影子。

我依然記得,幾年前,爺爺去世的時候,子孫後代圍在他的床前哭成一片,然後大家開始忙碌著喪葬事宜。

臨出殯前一天,我看到父親一個人靠在爺爺的棺木旁,泣不成聲。

父親始終沒有跟我說自己哭泣的原因,但是,我猜那是對自己再也沒有父親可叫的悲傷吧。

因此,《入殮師》在片中幾個入殮儀式的場景,都顯得莊嚴克制,而在大悟和社長將往生者的遺容整理完畢,送入棺木之後,大家再也克制不住情緒。

這多麼符合生者的心情啊。

生命就是如此,死亡是最不可逆的遺憾,棺木內外就是兩個世界。

因此,才顯得生命的珍貴,如果我們都能在生前更多的關注身邊的人,理解和支持對方。那麼,即使要死亡,我們都將坦然面對吧。

最後,用一句火化場大叔的話說:死啊…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個旅程。

所以,請敬畏生命,不懼死亡。

-END-

一部電影,一個平行世界的故事

看完這部電影,你有什麼想說的?

來自:石墨社(smshe189)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wPrC24BMH2_cNUgX5y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