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承將軍是我國的開國元帥,近代著名軍事將領,抗戰指揮官。劉伯承元帥的一生幾乎都是在戰場上度過,為我國實現民族的獨立和解放立下了豐功偉績。
現在的人們提起劉伯承元帥,也依然連連讚嘆。而讓劉伯承成名的有兩大堪比教科書的戰役,那就是七亘村大捷和神頭嶺伏擊戰。這兩場戰役因為其過於出色被許多國家列入軍事課本中,給後輩學習。
劉伯承將軍從小喜歡讀各種軍事讀物,尤其對兵書反覆推敲,精通各類在不同環境下的不同作戰方式。劉伯承元帥深知不能「死讀書」,需要將兵書中的知識與現實環境相結合,並依據環境做出最有利的戰術。而這也為他後面打下這兩場舉世聞名的戰役打下鋪墊。
在日軍進攻山西時,娘子關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據點,這個地方還是個交通樞紐,所以日軍在這個地方附近派遣了大量的兵力想要占據它。而當時娘子關還有許多我方友軍,劉伯承元帥接到指令,需要在日軍去往娘子關的沿路設下圈套,將日軍扼殺在路途上。
因此,劉伯承元帥在收到情報後,先行去娘子關附近觀察地形,尋求最有利的伏擊位置。由於我軍埋伏人數不多,所以必須要找到一個最佳的位置,給日軍造成最大的傷亡。
而經過一番選擇,決定在七亘村設伏。七亘村首先是必須經過的一個地點,附近還有峽谷可以當作掩體,是個設伏絕佳的地方。而結果也可想而知,日軍潰敗,劉伯承帶領軍隊取得了大捷。而當劉伯承收到線人情報,聽說日軍想要繼續前往娘子關,並想繼續另外一條路—正太路前行,而碰巧的是,日軍這一次的路線還是經過七亘村。
這就給劉伯承元帥一個難題,這次應該在哪裡設伏。兵書上說:兵家有言用兵不復,意思大概是自古以來,帶兵打仗的人,不會在同一個地方設置埋伏兩次。而劉伯承經過仔細思考,又加上日軍狂妄自大的氣勢,劉伯承元帥心想,或許可以反其道而行。既然日軍宣稱,熟讀中國古兵法,那麼可以再次七亘村設伏。
而最後的結果就如劉伯承元帥料想的那樣,日軍兩天兩敗,我軍再次取得大捷。這次戰役也讓世界各國震驚,不但震驚劉伯承元帥的作戰策略,也震驚他的大膽。
神頭嶺伏擊戰,更是讓劉伯承名聲大噪。日軍侵華戰爭開始後,因為我國閉關鎖國導致武器太過落後,日軍憑著全面的武器為所欲為。所過之處燒殺搶奪慘不忍睹,特別是我國中部那一帶,沒有什麼特別的防禦據點,又富有資源,日軍更有強暴。劉伯承元帥仔細觀察局勢決定有必要削弱一下日軍的氣勢,擊退日軍目中無人的自負感。
經過劉伯承思量,他覺得,現在需要選擇一個日軍的前行的重要部隊去進行狠狠打擊。因為兵法說:攻其所必救,殲其救者。思考過後,劉伯承元帥仍然和往常一樣,親自去實地考察環境,選擇伏擊的位置。根據總體布局,兵力部署和環境因素,劉伯承元帥最終選擇了神頭嶺。
他認為這個地方的日軍要是被伏,那麼日軍的另外三支部隊:潞城,涉縣還有黎城必定不會無動於衷,必會前來營救。那就可以在這三支部隊前來的路上再次設伏,最終一網打盡,不得承認這是一個很好的的計策。
考察之後,劉伯承元帥就開始安排部隊任務。其得力部下的771團作為主攻手,這支部隊深知打伏擊的關鍵環節就是不能打草驚蛇,所以在他們去伏擊的路上以及伏擊點周圍都保持的和沒有人伏擊一樣。
此次的伏擊方法尤其精湛,使得日軍的多支前行偵查小隊都沒有發現伏擊,而我軍與日軍先行部隊最近的時候不超過十米。然而,敵人還是沒有察覺任何異樣。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當神頭嶺戰役開始之後,日軍就如同包餃子一樣全軍覆沒。
而這次戰役同樣也被國外諸多國家讚嘆,並編入教材,日軍得知,對此十分不滿,但卻無可奈何。劉伯承將軍的事跡令我們後輩驚嘆,我們也應該向他學習他的好學和英勇,英雄永遠值得我們追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