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尋蹤 | 鐵路情緣:這條連接粵港兩地的「生命線」逾百年還在續寫傳奇

2024-10-19     南方Plus客戶端

香港尋蹤|鐵路情緣:這條連接粵港兩地的「生命線」逾百年還在續寫傳奇

在南方的廣袤土地上,有一條連接粵港兩地的「生命線」——廣九鐵路。從緩緩駛過鄉村田野的蒸汽機車,到飛馳於現代化城市之間的高速列車,一個多世紀以來,它不僅是承載著兩地人民的情感紐帶,更見證了無數的歷史瞬間和時代的變遷。

1979年4月4日,因戰爭和政治原因中斷30多年的廣九直通車恢復通車。恢復運行不到兩周,廣州舉辦了第45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廣交會」),當時多數採購商選擇乘坐廣九直通車參會。此後很長一段時間,每年廣交會期間,廣九直通車都是採購商由香港進入廣州的首選交通方式。

廣九鐵路和諧號列車

45年後,第136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廣交會」)於本月15日正式拉開帷幕,廣九直通車也早已升級為高鐵列車,其快速與舒適性以及「一地兩檢」帶來的便捷通關體驗,極大地滿足了參展商和採購商對高效出行的需求,為廣交會的成功舉辦提供了強有力的交通支持。從15日早上7點開始,西九龍站口岸就陸續迎來大批海外客商搭乘高鐵前往廣州參展。截至當天中午12時,西九龍站口岸入境外籍旅客近1500人次。10月14日,即廣交會開幕前一天,該口岸入境外籍旅客超4300人次,約是日常入境外籍人員客流量的4倍。

廣九鐵路

自1911年建成通車的廣九鐵路,為什麼能在一百多年間持續煥發新生?隨著技術的進步,它經歷了怎樣的轉變,又如何影響粵港兩地的發展與交融? 隨著列車的轟鳴聲再次響起,一段段塵封的記憶將被喚醒。《香港尋蹤》第四集,帶領我們沿著這條「鋼鐵動脈」,探尋那份跨越世紀的「鐵路情緣」。

第一代中英雙語車票蓋下時代印戳

「廣九鐵路是中國第一條連接內地與香港的鐵路,這是我收藏的一張早期火車票,從廣州到香港九龍。」廣州鐵路博物館研究員袁廣平,小心翼翼拿起一張發黃紙片,向GDToday記者展示著這張寶貝:長約57毫米、寬約30毫米,從右到左的繁體字「廣州東站至九龍」「粵漢區廣鐵路」「頭等」「特別快車」等清晰可見。

廣九鐵路早期埃德蒙森式車票

袁廣平收藏的這張廣九鐵路車票,是學名叫埃德蒙森式(也譯作埃多蒙桑式)的車票,人們稱它為卡片式車票,由一位英國火車站站長湯馬斯·埃多蒙桑(Thomas Edmondson)於1840年發明,並以其姓氏命名該型車票。

「這張車票正面是中文,背面是英文,也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氣息。」

廣州鐵路博物館研究員袁廣平

在清朝末年,隨著香港開埠成為自由港,粵港兩地的人口往來和貨物交流日益頻繁。19世紀末,清政府與英國議定修建廣州至英租界九龍的鐵路。1907年設立廣九鐵路辦事所,其舊址位於今廣州市越秀區小東園。清政府與英方簽訂《廣九鐵路借款合同》並開始修築,條款限制諸多:規定借款150萬英鎊,九四扣款,年息五厘,期限為30年,以路產和營業收入作保,行車事務由華人總辦主持,工程師和會計由英籍員工擔任,並明確規定「中國將來不另建一路,以奪本路利益」。

廣九鐵路從廣州大沙頭站至深圳站的內地段(華段)正線長142.77公里,規定由中方向英方借款修築,詹天佑出任顧問。深圳站至九龍的香港段(英段)長35.8公里,由英方負責修築。為了儘快完成修築,內地段工程被一分為三,廣州一端的終點站選在了當時仍是郊區的大沙頭,並命名為「廣九車站」。如今的廣九車站早已不復存在。後來,廣州市政府在車站舊址的東華南路旁樹立了一座廣九鐵路紀念園,紀念那段歷史。

儘管名義上內地段、香港段應該由中英雙方各自修建管理,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內地段的勘測、設計、施工均由英方總攬,總工程司、總管帳、運輸主任等職均由中英銀公司(舊時英國控制中國鐵路投資的機構。1898年由滙豐銀行和怡和洋行合資設立。)派人擔任,每段設英籍主管工程司一人,清政府無法完全掌握修建廣九鐵路華段的主動權。

停放於港鐵公司石崗車廠的「動感號」高鐵

1910年,廣九鐵路香港段竣工通車。至1911年10月內地段全線通車後不久,兩段鐵路在羅湖橋接軌聯通,廣州至九龍全線貫通。

「當時的直通車班次不多,速度也不快。」袁廣平說,雖然開通初期就已經有3個小時就能抵達香港的「快車」,但班次很少,票價也並非普通百姓能承受。更多的時候,往來粵港兩地的人們更願意搭乘俗稱『火龍船』的『站站停』慢車,早上9點從廣州出發,7個小時後抵達香港。「廣九鐵路早期的過關體驗並不像今天這樣便利,當時需要查驗很多票證。旅客也必須提前到達車站,並確保按時通過關卡,否則可能會錯過當天唯一的班次。」

「吃著滷雞腿去廣州參會」

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廣九鐵路幾度中斷。直至改革開放後,真正惠及粵港兩地廣大居民的廣九直通車才真正開行。

1979年4月4日,廣州火車站內人潮湧動,一列嶄新的東風3型內燃機車停靠在站台上,周圍擠滿了充滿期待的人群。這一天標誌著一個歷史性的時刻,在粵港兩地眾多嘉賓的見證下,時任鐵道部副部長耿振林為首發91次廣九直通旅客特別快車剪彩。上午8時30分,中斷了長達三十年之久的廣九直通車再次從廣州出發,載著首批乘客前往香港,開啟了兩地鐵路交通的新篇章。

直通車恢復通車初期,每天只有一對列車往返於粵港之間,幾乎每一趟都爆滿。從1980年開始,直通車開行數量陸續增加,至1997年香港回歸前夕已增至每日6對,客流量也從最初的每年7萬餘人,增加至148萬餘人。

到了20世紀90年代,廣九直通車的服務範圍進一步擴大,部分班次延伸至佛山和肇慶,為更多地區的旅客提供了便利。在香港回歸祖國前夕,鐵路部門推出了連接北京與香港的「京港直通車」以及上海與香港之間的「滬港直通車」。這些新增的線路讓更多的香港居民能夠通過鐵路暢遊祖國各地,在鐵軌上體驗國家快速發展。

港鐵公司退休職工劉沛榮

「那時候的直通車旅客多為回鄉探親的香港人,攜兒帶女回鄉過節的同時,順便想方設法地捎上一些物資給在內地的親戚。」劉沛榮是香港本地一位老鐵路人,早於1983年加入九廣鐵路公司(2007年,九廣鐵路公司與地鐵有限公司合併為香港鐵路有限公司),任職旺角站(現旺角東站)站員,之後從事頭等車廂的檢票工作,同事們都親切稱他「榮哥」。

在40多年的鐵路生涯中,榮哥見證了粵港兩地人員往來日益密切。他告訴記者,內地改革開放後,大批港商乘坐直通車「北上」投資建廠。榮哥還記得,每逢廣交會前後,廣九直通車上大多數客戶都是北上廣交會「尋寶」的港商以及外國商人,車廂座無虛席,行李架上整齊地放著大大小小的皮箱。他說,有時遇到旅客太多,他們還會申請將一部分頭等車廂開放用於接待普通旅客。

漸漸地,新潮流和新風尚通過直通車傳播開來,使廣州人的生活變得更加多姿多彩,城市也變得更加文明、溫馨且充滿人情味。20世紀80年代,廣州站飲「頭啖湯」,致力於解決旅客在候車、餐飲、住宿和購物等方面的難題。當時,廣州站候車室附近有一家與香港聚利發合作經營的四層酒樓,經營快餐、粥粉面、中餐、西餐等,滿足不同人群所需。酒店許多原材料都使用供港產品,烤乳豬、燒鵝最為馳名。滷水雞腿則是直通車上的招牌食品,每當新鮮出爐的滷水雞腿準備就緒,列車乘務員便會高聲吆喝:「有新鮮出爐的熱雞髀賣!」這一聲呼喚立刻吸引了眾多乘客的目光,紛紛掏錢購買。往往還沒等乘務員走完整列車廂,裝滿滷水雞腿的餐盤就已經銷售一空。

對於廣九直通車,有外媒曾這樣寫道「從廣州站開出的廣九直通車,實為中國國門打開的先聲」,認為「中國開放的腳步開始繼續向前」 。

香港紅磡站

廣九鐵路香港段也並沒有停下升級換代的腳步。1982年,九廣鐵路公司成立並開始進行電氣化改造,原有的柴油車組陸續更換為俗稱「黃頭」的新款電力動車組,沿途車站也先後重建改造。1996年,廣九鐵路香港段也褪去了「火車」的身份,成了一條特殊的「地鐵」——也就是現在的東鐵線,搖身一變成了這些新市鎮的「通勤大動脈」。

更大的變化來自客流。2003年「非典」結束後,為提振香港旅遊業發展,內地與香港簽署CEPA,內地居民赴港自由行成了新的潮流風向標,無論是廣九直通車還是東鐵線,均成了內地旅客進入香港的首選渠道。

2004年開始,廣九直通車增至每天12對,平均每隔一個小時就能開行一趟。而隨著香港自由行計劃不斷推廣,廣九直通車上的外賓、華僑和港澳台旅客,逐漸被出境旅客及商務客替代,內地旅客占比超過了一半。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廣九鐵路都發揮過重要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廣九鐵路也是香港和內地的一個生命線。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這條鐵路把粵港兩地連通起來,更增強了香港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香港地方志中心副總編輯劉蜀永對GDToday記者說。

乘著高鐵駛入新征程

2018年9月23日,廣深港高鐵香港西九龍站正式投入運營。這條全長26公里的高鐵線路將香港無縫接入了中國龐大的2.5萬公里國家高鐵網絡中。

2023年1月15日7時58分,G6551次高鐵列車緩緩從廣州東站駛出,向著香港西九龍站加速飛馳。這不僅是廣州東站建站以來首趟開行往香港西九龍站方向的高鐵列車,也意味著因疫情暫停的廣九直通車以高鐵的全新面貌正式「重啟」。

廣九直通高鐵全程運行約177公里,全程最快運行時間1小時37分,較原有廣九直通車省時約23分鐘。此外,廣九高鐵直通車也採用「一地兩檢」的通關模式,旅客在廣州東站可直接上車,到達香港西九龍站後再進行通關檢驗,較以前「兩地兩檢」模式進一步優化了通關流程,預計可節省約20分鐘通關時間。

廣州東站

疾馳的高鐵列車不僅縮短了粵港兩地之間的時空距離,還進一步促進了兩地人員的往來和情感交流。今年9月,廣深港高鐵西九龍站口岸開通6周年。六年來,深圳邊檢總站西九龍邊檢站累計驗放出入境旅客超6280萬人次,有效促進了粵港澳大灣區的互聯互通,也為國家改革開放發展大局注入澎湃動能。

港鐵公司過境鐵路總管王家明

「如今,高鐵香港段已經連到內地高鐵網絡的78個站點,覆蓋多個國家級重點城市。目前每天有不少於100對列車開行,高峰時期每天的客運量可以達到10萬人次。」港鐵公司過境鐵路總管王家明向GDToday記者介紹,高鐵(香港段)聯通了全國的高鐵網絡,發揮了加強兩地旅遊、文化、學術和社會交流的重要作用。香港市民往來大灣區城市的通勤時間大幅度壓縮,推動香港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現在從西九龍站出發,不僅可以去廣州東站,還可以選擇廣州南站,全程最快只需要47分鐘。」

廣州東站入閘口

王家明說,為提升旅客出行體驗,港鐵公司於2023年8月起為往返香港西九龍站與深圳福田站的高鐵乘客推出「靈活行」。通過「靈活行」,由香港西九龍站出發的乘客可於原來車次開出前45分鐘至開車後1小時內,由福田站出發的乘客可於原來車次開出前30分鐘至開車後1小時內,免費改乘同日指定車次3次。「靈活行」為乘客提供更多改票機會,令行程更具彈性。「隨著大灣區的融合發展,跨境短途出行已成為許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靈活行』為起點,港鐵將繼續與內地鐵路單位探討更多便利乘客的服務,加強大灣區城市的互聯互通,促進人員流動,充分發揮『一小時生活圈』的優勢。特別是可以方便我們香港的年輕人多點回去祖國內地,去了解一下祖國的發展,促進了粵港兩地的交流,達到更深度的融合。」

王家明與同事在香港西九龍站

另一邊廂,曾經的廣九鐵路香港段,如今的東鐵線也依然煥發著新的生機。2022年5月15日,東鐵線過海段正式通車,當天超過2000名市民搶搭於當日上午5時25分由港島灣仔的會展站開出的「首日特別班」,該班次開出約5分鐘後抵達九龍的紅磡站,這也是香港第四條過海鐵路。東鐵線「過海」之後沒多久,一河之隔的深圳發布了羅湖口岸的改造方案。根據方案,羅湖口岸日後將成為「一地兩檢」新口岸,並預留港鐵東鐵線的接入條件。從深圳一程直達港島,似乎已經指日可待……

曾經的紅磡舊站台,如今正舉辦港鐵45周年特別展——「站見」,退休快5年的榮哥重新回到了這片他熟悉的土地,並帶我們參觀了他曾服務過的列車。「還記得80年代,當時兩節頭等車廂分別是位於列車的頭尾位置,列車到達火炭站後只停車30秒,為了不拖慢列車的運行速度,我們必須下車從第一節跑去最後一節車廂驗票,如果遇到下雨天也會搞得很狼狽,不像現在都是電子票那麼方便,而且從香港到廣州,最快只要47分鐘。」榮哥望著那節舊車廂說道,「我相信未來香港與內地的交流肯定會越來越緊密,會越來越好。」

出品人:黃燦

總策劃:趙楊

總導演:謝苗楓

監製:王勇幸 夏桂昌 陳晨

導演:陳晨 蘇頌婷

執行導演:鄭一見

製片人:藍寧飛

采寫:GDToday記者 陳晨

攝影:姚佳爍 楊鍚圻 許曉鑫 鄧鴻華 蘇城峰 區英智 林任達 薛佳宇

剪輯:蔡鍵淋

配音:GDToday記者 李喬新

【作者】

今日香港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d1249dfe912f9b381d7f8034480bff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