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膠|魚膠、花膠 - 頂級

2019-09-18     魚膠愛好者


房膠這一魚膠品種,初步確認為是:斜紋大棘魚,Macrospinosa cuja (Buchanan-Hamilton, 1822) ,石首魚科大棘魚屬的一種魚類。原與本港金錢鰵同屬黃唇魚亞科Bahabinae,主要產自印度洋北部孟加拉灣海域。孟加拉灣西臨印度半島,東臨中南半島,北臨緬甸和孟加拉國,灣頂有恆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巨型三角洲,斜紋大棘魚正是形成了這樣的恆河河口漁業。斜紋大棘魚的鮮魚鰾擁有光滑的外形,酷似黃唇魚鰾,沒有類似於赤嘴鰵魚膠或者白花魚鰾的樹枝狀的附屬物,從這一點也可以反映出房膠沒有出水孔這一特型。

2016年5月15日,緬甸陽光,一條金黃色的魚被賣出3200萬緬幣高價,相當於18萬人民幣。相關的新聞報道都說是黃唇魚,然而從魚的胸鰭並無黑斑這一點,說明這不是黃唇魚,綜合其外形特徵來看此魚應為斜紋大棘魚,及房膠魚。

房膠,又稱「乳房膠」,因膠身頭部兩個「圓角」形如女人的乳房而得名。因房膠產自緬甸等海域,所以房膠又被稱為「緬甸金錢」,屬於頂級魚膠之一,在價格和功效上僅次於金錢鰵魚膠。

房膠一般都比較大,最重可達3斤多,其魚種與小須金錢的魚種黃唇魚、大須金錢的魚種麥氏托頭石首魚,三者均屬於石首魚科中最大型的魚種。房膠的產量非常少,雖未有確切的數據,但根據目前有關訊息,一年之中只有很少的房膠被捕獲,因此房膠顯得特別的矜貴。現一些魚膠行家、收藏家手中的房膠多為老膠。

房膠房膠房膠的辨別特徵是:

1、房膠多數呈圓形,最顯著的特點是膠體頭部有兩個像「鯉魚目」一樣的圓角。

2、房膠具有獨特的「金錢肉質」,紋路像「山水紋」,膠體背面的紋路與大須金錢較為相似。

3、房膠公肚呈現「厚薄肉質」,房膠公壯也被稱為「紅肚」,潮陽一些地方還有「控頭」(潮汕音)的叫法。房膠母肚厚薄均勻,整個魚膠都是均勻的厚度,沒有薄與厚之分。

4、房膠沒有法令線,也沒有出水孔。

魚種------石首魚科斜紋大棘魚長期以來,關於房膠魚種的消息很少,我們只知道幾個訊息:

一、是房膠一般都很大,說明其魚種是大型魚種;

二、是房膠主要來自緬甸海域;

三、是對「房膠魚」實物進行詳細觀看,外形特徵等比較符合石首魚科的魚類特點。截至目前,國內外也沒有任何資料顯示房膠的確切魚種,只有在印度的卡利卡特研究中心的一份石首魚科魚類研究報告中對其中一種魚類------斜紋大棘魚(Macrospinosa cuja)有過介紹。

綜合現有的資料,斜紋大棘魚是一種大型的魚類,主要分布在恆河流域,其魚鰾前端有一對小管,這恰恰是魚膠中的房膠的重要特徵,但就此認定這是房膠對應的魚種,似乎還缺少了一點實證。根據推理,房膠魚是屬於高經濟價值的食用魚類,即時產量再低,在其產地肯定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由於在求證地方資料時印度語、緬甸語等語言不通,無法作進一步的深入調查和取證,因此也無法獲得更多的信息。

兩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一條來自印度海域的房膠魚被當地一位漁民辨認出來,他說,印度本地人將該魚稱之為「Telia vola」,而且價格很貴。幾天後該魚出現在魚膠商人手中,經過印證,其魚膠正是房膠。不久,又有兩三條房膠魚陸續在孟加拉灣海域被捕獲,經過多方印證後,房膠對應的魚種基本上可被確定為斜紋大棘魚。

房膠 - 功效

房膠作為高經濟價值的頂級魚膠,不僅因為它很罕見、少有,而且其藥用功效也很高。

根據現實中的藥用例子,房膠對一些病症如肺氣腫、胃炎、支氣管炎、胃肺出血、風濕性心臟病等同樣有不錯的療效,而且根據一些患者的反饋情況,使用老膠效果更好。

溫馨提示

其實,房膠、金錢鰵魚膠、赤嘴鰵魚膠、安南膠等,其魚種均屬於石首魚科魚類,外形均較為相似,若非有經驗的內行人,否則一般人難以辨認。

在眾多石首魚類中,以黃唇魚最為珍貴和稀少,早於十多年前被IUCN列為極危物種,關注度極高。因此考慮到曝光度和影響等因素,一些本屬於其他魚類的新聞,卻總是被媒體及商家魚販以「黃唇魚」來進行炒作。

斜紋大棘魚的種群生態評估等雖未見官方數據,但一般認為目前魚種數量稀少。雖然未被列為瀕危物種,但我們希望這些珍貴的資源能受到保護,這樣地球上的生物才能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

我國食用魚膠的歷史

我國食用魚膠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1600多年前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就有漢武帝食用石首魚鰾的記載。《本草綱目·鱗部四》,李時珍集解:」沈括《筆談》,孫愐《唐韻》,南北朝時期《南史》...

魚膠在唐代正式開始成為貢品,《新唐書·地理志》有載。在 明朝縣令王延藩的《蛇蟠洋》一詩 和 李東陽在《佩之饋石首魚有詩次韻奉謝》可見明代石首魚數量很多,魚鰾產量由此驟增,為民間廣泛食用,普通人家也能一飽口福。到了清朝,魚膠被列為補品。

魚膠在以前的年代屬於高檔滋補品,價格昂貴,一般是非富即貴的人家才能享用的珍饈美味。現在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食療養生,隨著需求量增加,魚膠品種也在為適應市場需求,從而增加更多平民化的價格。

作為有著2000多年的中國魚膠飲食文化歷史的我們,應該積極的去了解魚膠,並將其好好地發展及傳承下去。

某些品種的魚鰾如鱈魚膠,以前一般都是隨著魚骨頭、內臟等被當地人當作廢料扔掉,後來因為有了中國人的需求並加以開發和利用,才令鱈魚膠「變廢為寶」。歐洲、美洲、大洋洲等地的外國人,認為「魚鰾的位置接近輸尿管和膀胱」,在他們看來,中國人吃魚鰾是不可思議的行為,同時認為中國人所說的魚鰾滋補作用也是荒謬無比的。因為文化背景不同,確實無法強迫外國人去接受中國人的理論。但是正是由於國人對魚膠的需求量,才使得這些魚鰾「廢物利用」、「變廢為寶」,這無疑對當地環境保護和勞動力就業問題的解決也有一定的貢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O0OV20BJleJMoPMCEJ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