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國就有「禮儀之邦」的美稱。從小老師便教育我們要謙遜有禮,誠信待人,推已及人。長輩們也都喜歡乖巧懂事的孩子。
恰好寬厚、仁義的劉備符合中國傳統教條下的人設,因此以正面形象出現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反面代表人物曹操,放蕩、不休品行、詭計多端、出爾反爾,自然就不討觀眾喜愛。
當然小說歸小說,真實的曹操還得看正史。若是曹操的個性不存在優點,帳下自然也不會聚集眾多聰明睿智的謀士,和驍勇善戰的將軍。
近年來,諸多學者對曹操的功績作出了肯定的評價,曹操也逐漸得到了大家的認同。
當今,喜愛曹操的人比比皆是。這人活的很真實,他不壓抑自己的慾望,不管是城池、還是女人只要心動就想盡各種辦法去爭取。因此,出現「劉備偽君子,曹操真小人」的說法。
魯迅說: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日本極負盛名的中國史專家堀敏一寫道:如果沒有曹操,就無法開啟魏晉南北朝時代。在其短暫的一生中,能夠迎難而上並成功就業,這已經是極限了,曹操取得的成就,三國時代沒有人能與之匹敵。
不可否認,曹操確實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唯才是舉」,實施屯田制、統一北方、開創建安文學,作為漢到魏晉南北期重要的過渡性人物,在歷史上留下了彪炳史冊的功業。
曹操,何許人也
歷來,曹操的身世也是人們熱衷議論的一個點。
1.曹操之父
陳琳在《為袁紹檄豫州文》寫道: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騰,與左悺、徐璜並作妖孽,饕餮放橫,傷化虐民;父嵩,乞匄攜養,因贓假位,輿金輦璧,輸貨權門,竊盜鼎司,傾覆重器。操贅閹遺丑,本無懿德,犭票狡鋒協,好亂樂禍。
曹操之父曹嵩認大宦官曹騰為父,因賄賂得以入朝任職。
今日的歷史學家把身為宦官以及和宦官有關係的豪族,稱之為「濁流豪族」,用來批判東漢末年的宦官政治的人們。發起批評的政治的人們稱為「清流豪族」。
年輕的曹操顯然是不願意和父親一樣加入到濁流中,一直熱切盼望著離開濁流,融入名士的圈子。
無可奈何,曹操又生於濁流之家,他的許多行為受到了約束。曹操去世,葬禮、服喪也不依照古制,要求葬禮一切從簡,由此可見他不是一個驕奢淫逸的人。
歷來簡單樸素的曹操大概不喜歡父親多次向宮中行賄的行為,他和父親的關係也並不融洽。在他舉兵討伐董卓時,父親曹嵩並未跟隨,選擇用百輛車載著財產和小妾去山東避免。
2.月旦評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太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
梁國的橋玄卻認為曹操是非同一般,他對曹操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南陽的許劭每月都會對當時的人物進行一次一次品評,人稱為「月旦評」。只要能得到他的點評,身價暴漲,一舉成名。在清流豪族中,他們通過任務評價向中央輸送官吏候補者。
橋玄推薦曹操去找許劭評價,曹操問許劭:「我何如人?」許劭不回答。曹操堅持要問,許劭回答說:「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經許紹的評語,曹操之名人盡皆知。熹平三年,曹操被舉為孝廉在皇帝身邊擔任郎官。
3.曹操身高之謎
對於久經沙場的將軍,總認為他們人高馬大,而曹操卻是一個小矮個。
《魏氏春秋》記載,「(操)姿貌短小」。劉備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諸葛亮號稱「身長八尺」,二人在外貌上要比曹操占有優勢。
《世說新語》記載: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聞之,追殺此使。 曹操將要接見來自匈奴的使者,但自認為自己身材相貌矮小丑陋,不足以懾服遠方的國度,於是派崔季珪代替自己,自己則拿著刀站在坐椅邊。等到接見完畢,曹操派密探去問那個使者:「你覺得魏王如何?」匈奴使者答道:「魏王儒雅的風采不同尋常,然而坐在榻旁持刀的那個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啊。」曹操聽後,就派人追殺了這個使者。
由此可見,姿貌短小的曹操還是能鎮得住場面的,所謂身高不夠,威嚴來湊。
詩人曹操
提起曹操多以政治家而聞名,卻很少提起他詩人的身份。
毛澤東說: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
曹操在征戰中讀書,賦詩,所作的詩歌伴著樂器吟唱。作者堀敏一認為這就是「建安文學」的起點。建安文學是以曹操為核心創辦的,掀起了我國詩歌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個高潮。
曹操召集兒子和部下到銅雀台舉行詩歌應酬宴會,隨著詩壇的形成,詩人也不僅僅局限在宴會上,日常也作詩吟唱,被稱為「贈答詩。」贈答詩也稱為建安文學的特徵之一。
曹操的詩歌,今存20多篇,常見的有《短歌行》《觀滄海》《蒿里行》《步出夏門行》等等。
建安十二年,曹操北上起兵征伐烏桓,取得勝利回師經過碣石寫下了《觀滄海》。曹操藉助大自然的雄偉景觀,抒發了統一中原的雄心壯志。
《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曹操到了老年,依舊是滿腔熱血。但對於當時沒能實現統一全國的志向,心裡多少有點憤懣,焦慮,他作了一首《龜雖壽》,表達了他即使已年邁,扔具有鍥而不捨、奮鬥不止的精神。
《龜雖壽》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個時期的文學在歷史上有何意義呢?
繁榮的漢代以辭賦為主,而在東漢末年的一些知識分子用新形式的詩歌表現活動、生活及環境,這樣的詩風延續到唐朝。
那些年,曹操打的敗仗——打不死的曹孟德
《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幕:赤壁之戰前夕,張松奉劉璋之命結交曹操,不料受到曹操的漠視。
曹操帶張松參觀自己的兵馬說道:「老夫雄視天下,大軍大處,攻無不取,戰無不勝,順我者生,逆我者亡,你可知道?」
張松答道:丞相驅兵之處,戰必勝,攻必取,松亦素知,想那濮陽攻呂布之時,宛城戰張繡之日,赤壁遇周郎,華容逢關羽,割須棄袍於潼關,奪船避箭於渭水,真可謂天下無敵呀!
看到這段,真想把張松的嘴堵住,說一句讓人心裡激靈一下,這人是有多想作死呢,句句戳人痛處。
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是三國中最重要的兩場戰役,官渡之戰的勝利讓曹操統一中原,稱霸華北,赤壁之戰的失敗又確立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張鬆口中曹操失敗的戰役到底有多慘呢?
曹操在濮陽攻呂布時,不料被呂布迎頭撞到,呂布用戟壓在曹操頭盔上問:曹操何在?曹操用手一指:前面騎黃馬者便是。呂布聽後,立即前去追趕騎黃馬者。曹操撥轉馬頭,往東門而逃,城門樓起了大火,燒傷了曹操的手臂,被大江典韋救出。
宛城之戰,曹操痛失長子曹昂,曹昂把馬匹讓給父親曹操,自己戰死了。由於此事,丁夫人選擇離開了曹操。
潼關與馬超大戰,曹操兵敗而逃,敵人尾隨其後,快馬加鞭只追趕曹操。馬超大喊:「著紅袍者是曹操」。曹操立馬丟棄紅袍。馬超又喊:「長須者是曹操。」曹操用刀割掉自己鬍子。「割須棄袍」便是由此而來。
此時看曹操倒多了幾分「可愛,」大丈夫能伸能屈,只要能活命,能夠逃出去,一件紅袍,一點鬍鬚算得什麼。
赤壁之戰,曹軍大敗,損失慘烈,士兵銳氣大挫,個個灰頭土臉,曹操卻仰天一笑:「勝敗乃兵家常事,待我回頭整頓軍馬,再與他一戰」。
不禁響起小瀋陽唱的《大笑江湖》:打得過我就打,打不過我就跑......
若說曹操心狠手辣,歷史上又有哪個帝王不無情呢?劉備戰敗時曾兩次拋妻棄子;劉邦為了躲避項羽的追殺,想要減輕馬車的重量,多次把孩子扔下馬車;朱元璋登基後,殘殺了曾同他浴血奮戰的兄弟;身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整日打打殺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這樣的背景也造成他們的無情。
曹操雖多疑,卻樂觀;他雖奸詐,卻也豁達;雖說他鬼謀,卻也有智慧。他積極克服紛亂,努力開創新時代,統一了中國北方。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以及對事業永不放棄精神值得後人推崇。然而,他最終未能完成心中的志向,也算是一生當中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