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動的時空找到精神錨點,一場《大考》里的變與不變

2022-10-12     深度文娛

原標題:在流動的時空找到精神錨點,一場《大考》里的變與不變

天沒亮時按停鬧鐘的那隻手,堆滿了課本和資料的書桌,早自習時滿校園都是大聲誦讀的學子,鼓聲隆隆的高考誓師大會……從愛奇藝播出《大考》的第一集開始,一連串的鏡頭就通過高度凝練的元素帶動起觀眾的回憶,以緊繃、熱血又略帶壓抑的情感傳遞,快速建立起基於共同記憶的共情感。

共情感之下,差異化成為《大考》的第二層底色。觀眾都會理解這批2020屆高考生即將面對的新變化與新問題,甚至他們的命運曾經頻頻在社交平台帶動全民話題和關注;而他們所面對的家庭、教育、社會等新環境,也有著前所未有的特殊性。

這場大考背後的變與不變,更進一步表現為《大考》以高考為切口,打開對新時代下青年力量與整體社會發展動態的觀察窗口。一群縣城高三學生的倒計時200天裡,通過真實全景式呈現師生、家長在此期間的所思所想與成長,打造極其寫實的人物群像,呈現這場社會的大考背後的萬眾一心、奮發自強,傳遞滿滿的正能量和價值觀。

這也是該劇成為愛奇藝「禮讚新時代 奮進新征程」電視劇展播環節優秀作品的原因,圍繞著這場史無前例的高考,以青年一代的奮進與社會各界的凝聚團結,展現當代中國的共同記憶、共同擔當與共同力量。

記錄一段流動的真實

書寫新時代「少年中國」的拼搏力量

2020年高考結束後,一張高考女生以凌空一字馬姿態跨出考場的新聞圖片,觸動了《大考》總製片人、愛奇藝副總裁馮微微和主創團隊。這一跳背後,是一代「生於非典、考於新冠」的年輕人們成長、學習,也仍然保留著正直、熱忱、奮進精神的共同寫照。

循著高考生、普通家庭、社會各界由點及面的線索,在總局電視劇司指導下,愛奇藝主創團隊與藝術總監申捷等一眾專家共同展開腦力激盪,《大考》的創作思路越見明晰:拍改變無數家庭命運的高考,也拍特殊時期被許多人重新思考的家庭關係、親情關係、師生關係以及素昧平生者的關係。

《大考》導演沈嚴在此前的採訪中曾感慨:「我們發現當今考生所承受的壓力遠遠超過我們那個年代,但是年輕一代能夠承擔起為自己、為學校、為家庭、為社會、為中國而奮鬥的責任,比我們那代人更成熟、更勇敢,希望可以讓年輕的觀眾也更有共鳴。」

劇中的班長田雯雯建了一個高三學生的吐槽群,命名為「藍光」,就是紀念2003年出生的那一批黃疸嬰兒在護理倉里第一眼看到的藍光,而那背後有著如王倩母親一樣為此付出了許多心血的醫護人員和社會群體。在簡單的群名背後,不僅有著這些年輕人們感恩的情懷,更有奮鬥的理由。

田雯雯希望報考護理專業,她曾在王倩母女兩代的護理下重獲健康,確定這會是自己的畢生事業;高銘宇在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下,才保證了疫情期間的正常學習和擁有改變命運的機會,更期待著在未來「幫助那些像我一樣的人」;潘小宣目睹了受困於知識壁壘的工廠困境後,才重新認知了學習的價值;吳家俊則有著一個動漫原畫師的夢。他們在青年一代的拼搏力量與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演繹了一段充滿熱血奮進的成長勵志故事。

圍繞著年輕人,劇本記錄了一種流動的真實,即在2020年的節點上,從父母、教師隊伍到各行各業,表現出把握「變化」的能力。

為了呈現當代年輕人的真實狀態和2020年考生的情況,在進入劇本實操之前,編劇和愛奇藝主創團隊就採訪調查了一年時間,並走訪了歙縣當地教育局和幾所學校,與當時的教育工作者、學生、家長們進行溝通,了解背後的真實故事。

沈嚴表示:「在講述全新家庭結構的面貌上,我們考慮到考生的父母有的還是年紀輕輕的80後,生活環境也不同。」被稱為全劇「搞笑擔當」的周家父子,就是表現這種觀察的典範,那個天天穿睡衣打遊戲的父親實際上也頗具代表性,以這樣突破以往類似人物的形象在新時期找到共鳴,「周博文勸爹」甚至成為名場面。而田雯雯的父母長期在武漢創業,也是在城市化進程中比較常見的家庭環境。通過各具特點的00後家庭圖鑑,《大考》以真實的生活流視角呈現出極具辨識度的人物群像和家庭樣本。

這進一步凸顯了《大考》在講述教育命題上的差異化,全劇並沒有將目光放在這群參加高考的年輕人身上,而是圍繞著他們進一步展開對教師、家長群體的所思所感,並將這種觀察由他們身上進一步散開,取得了探討社會整體趨勢的更高視野,並表現出對當下家庭關係新的認知和表達,也從更多角度講述了青年成長。

如此探討也進一步打開了和觀眾的更多共情點。2020年從抗疫到抗洪的特殊環境,在時空維度上為觀眾提供了更具沉浸感的代入點;而無論是史愛華、王本中、李曉旭等教育工作者面對環境壓力堅守崗位、在確保學生安全的基礎上爭取正常考試並確保公平,還是如醫護人員王倩、警察老吳、個體經營者趙珊和外出創業的田家父母,他們所面對的困難和思考的解決辦法,也給觀眾帶來了更加廣闊的觀察和代入空間,構成了具有流動真實感的時代敘事。

《大考》中並沒有極端戲劇化的人物或情節,建立於真實事件的高度凝練基礎上,全劇表現出一種生活流的審美和講述方式,以代表性和普遍性為更高的準則選擇角色樣本,講好這場社會共同的大考。在這種「變化」的敘事中,觀眾收穫的不只是來自內容的新鮮感,更是感同身受的親歷體驗和力量分享。

在變化中尋找精神錨點

共同記憶里的時代群像

「變化」之外的「不變」,在劇中其實也有不少呈現。比如涉及到教育,難免會有不同教育理念的差異,而圍繞著史愛華和王本中兩位校長的故事也說明,無論是何種教育理念,建立在為學生負責、對學生有愛心的基礎上都能獲得理解和認同。更典型的是王倩,這位跟隨母親腳步走上護士崗位的普通女孩,在疫情大考中闖過了內心的關卡,在新時期成為一種「不變」與傳承。

在《大考》里,「不變」有三種底色:向上的決心、生活的勇氣和時代的使命。

首先是青年一代的拼搏力量,匯聚為向上的決心。劇中以親情、友情、師生情三個角度展現了中國式青春故事,刻畫學生群像,無論是面向高考還是面對生活,他們的精神與態度成為中國面向未來、面向時代的一個縮影。

在呈現這種態度的時候,觀眾不難看到他們的苦苦堅持,面對的阻力不但來自外部,更來自他們自己。高銘宇的家庭確實給他的求學路帶來了阻力,但他骨子裡的自卑讓他不願意欠半點人情、甚至在高三外出打工還錢,雖有著個人性格的問題,但當他帶著祖父和鄉親們的期待喊出改變命運的渴望,才真正讓觀眾感受到力量和共情。

其次,生活的勇氣則來自劇中更廣大的普通人。千千萬萬樸實勤勞的人民,時刻保持著嚮往和創造美好生活的能力、意願和擔當,他們表現出的抗壓能力和生活智慧,都傳遞著文化傳承里昂揚向上的奮鬥精神,以及在逆境中頑強不息的意志品質。

田家父母其實就很有代表性,生意在疫情中受到衝擊甚至不得不賣房賣車,但仍然保持著為了一家人的生活重新開始的信心;還有周美仁的成長,長期沉迷遊戲、讓趙珊一人操持一家生活的他,在妻子懷二胎之後終於認識到自己的責任,也在外部環境的變化中,擔負起義務為學校送菜的工作。

而時代的使命,代表著在這場全社會的大考中,無論是參加高考的學生還是醫護人員、教師、警察以及各行各業,都交出了完美的答卷。《大考》真實還原了2020年高考曾經存在的多方面困難,山區學子沒信號上不了網課、學生返校後的防疫工作、兩次高考推遲的實際操作難度和學生情緒,而要解決這些問題,靠的是不同社會群體堅守崗位、各盡其責地履行使命。

無論是學生出現疫情後的快速反應、洪峰上搭建起的生命通道,還是各部門協同為高考保駕護航,考生們能夠成功順利地完成考試、維持社會秩序正常運轉的背後,是跨越時空的責任感與公心在新時代熠熠閃光。

「新時代」與「新征程」的「新」,在一座小城的高考中,找到來處、詮釋價值並凝聚力量。這種「新」的變與不變,在記錄時代的同時也鼓舞時代,在面對新時代的新變化的同時,提煉融入中國人血脈的團結奮進與炙熱深沉的家國情懷,展示中國精神、中國力量與中國擔當,而這也體現出愛奇藝主創團隊在現實題材領域的深耕碩果。

劇集結尾,王本中送走了學生,期待著下一屆大考。而面向未來的大考,2020年的那段歲月給了我們經驗參考和保持堅強的理由,值得回顧與銘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6c4d1d6ddc536a466b2f7dedfb52a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