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IMF已將中國經濟增速預期提高0.8個百分點至5.2%,並表示中國優化調整防疫政策為經濟活動的迅速反彈鋪平了道路( 詳情 )。此次報告則強調, 儘管仍然面臨一些方面的挑戰,但只要採取正確的政策,中國完全可以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的經濟增長。《報告》 在財政貨幣政策進一步發力、採取更多措施化解房地產行業風險、應對更廣泛的金融脆弱性、重新加快市場化結構性改革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議。
對經濟形勢、主要挑戰與前景的判斷
《報告》評估了現階段中國的主要經濟形勢,主要包括:
經濟增長面臨壓力且不平衡,私人消費表現持續欠佳;
隨著資本流出和匯率壓力增加,有利的外部因素正在消失;
需求面仍然較為疲軟,影響了勞動力市場並減輕了通脹壓力;
宏觀經濟政策適當地再次轉向擴張,但效果有待評估;
不均衡的復甦和極端天氣事件增加了實現短期氣候目標的難度。
經濟增長面臨壓力且不平衡,私人消費表現持續欠佳;
隨著資本流出和匯率壓力增加,有利的外部因素正在消失;
需求面仍然較為疲軟,影響了勞動力市場並減輕了通脹壓力;
宏觀經濟政策適當地再次轉向擴張,但效果有待評估;
不均衡的復甦和極端天氣事件增加了實現短期氣候目標的難度。
《報告》還對金融市場的潛在風險展開論述,主要集中在房地產方面。《報告》認為,儘管相關的應對政策力度已經加大,但房地產行業大規模重組依然勢在必行。而房地產行業收縮疊加經濟增速放緩,加劇了非金融行業因高債務而產生的脆弱性,並加劇了金融行業的壓力——
一方面,企業部門的債務水平仍然較高,政府和家庭部門的債務水平繼續上升;另一方面,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壓力正在上升,其中小型銀行和一些非銀行貸款機構尤其值得關注。
《報告》就中國經濟前景展開多方面分析:
一是對於經濟增速的預測是建立在較強假設之上的,並存在較高不確定性。《報告》提出,疫情防控措施的優化將最終提振私人需求,但如若全民免疫力仍然較低,防疫措施快速放鬆將意味著國內私人需求和未來出口 路 徑都將面臨較高不確定性。
《報告》預計我國宏觀經濟政策支持將逐步退出。財政方面,預計每年財政收緊的規模將在中期達到潛在GDP的0.75%;貨幣方面,隨著信貸政策支持減少、銀行間利率上升,貨幣政策預計將在2023年有所收緊,但仍將保持適度寬鬆,到2024年才會轉為中性。
二是我國通脹將在2023年和2024年繼續穩定在3%以下。《報告》預計短期內價格壓力將保持在較弱水平。隨著經濟溫和增長,產出缺口的縮小需要一個過程,而在2023年大部分時間裡,或仍將存在較大缺口。
三是經常帳戶順差預計將下降,從2022年占GDP 2.1%的預測值,下降到2023年的1.4%和2024年的1.2%。下降原因包括:主要貿易夥伴的增長疲軟,發達經濟體需求轉向國內接觸密集型行業而耐用品的支出相對下降,以及中國國內逐步恢復海外旅行。
四是需要警惕房地產市場風險可能引發的宏觀金融負反饋循環及其他外溢效應。同時,外部環境還面臨著俄烏衝突升級的可能性、能源價格持續上漲的壓力以及全球金融環境進一步收緊的趨勢。
採取全面措施
在中短期內實現高質量增長
「儘管面臨多方面的挑戰,但只要採取正確的政策,中國就完全可以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的經濟增長。」《報告》提出,一整套全面政策有助於改善高質量增長的前景,即實現平衡、包容和綠色的增長。
(一)財政貨幣政策進一步發力
《報告》指出,鑒於目前CPI通脹率較低且產出缺口為負,建議今年實施較基線情景更加寬鬆的財政、貨幣政策立場,以便在通脹壓力減弱、經濟低於潛在增速的情況下保障經濟復甦。
貨幣政策方面,需進一步放鬆貨幣政策,並且更多依賴於價格型工具。
《報告》認為,「與數量型信貸工具(貸款增速窗口指導等)相比,價格型工具(調整利率等)能夠更有效地刺激規模較小、更易受周期性衝擊的企業的活動。雖然信貸政策可以為特定地區、部門或企業類型提供信貸支持,它們也可能扭曲生產要素的市場化配置。」
此外,應允許人民幣匯率做出靈活調整,以幫助吸收衝擊並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財政政策方面,應保障經濟復甦,促進經濟再平衡。《報告》建議,在2023年推出短期的勞動稅稅收減免(如臨時削減工薪階層的社保繳費),再加上專門針對脆弱家庭的臨時性直接轉移支付,可以在疫情防控措施逐步取消的同時提振消費,而數字人民幣可能在這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此外,應儘可能向受疫情影響最嚴重地區的家庭提供轉移支付。
未來,要實現高質量的經濟增長,就需要系統性地加強社保體系。《報告》認為,通過風險共擔和提高福利的轉移接續,加強社保體系整合,將確保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獲得社保。資金保障增強後,家庭就願意動用預防性儲蓄提高消費,從而幫助為服務和消費行業的投資創造可持續的需求,這也有助於經濟轉型。
「這些改革措施,再加上累進性更高的稅收制度,可以使財政政策成為穩定經濟的更有效工具。」《報告》稱。
(二)採取更多措施化解房地產行業風險
報告》提出, 在短期內要建立更加穩健的機制,以促進重組並恢復購房者信心。 在中期內,結構性改革可以促使房地產市場逐步走向更具可持續性的規模,屆時,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將由人口因素和家庭收入增長來驅動。
《報告》表示,除了加強社會保障體系,為家庭提供諸如「第三支柱」養老金等替代性儲蓄渠道,將有助於減少投資驅動型住房需求。落實旨在提高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數量和質量的政策,將使家庭的住房選擇多樣化,並且有助於緩解對建築業部門的轉型影響。此外,除了要遏制表外融資活動和解決地方債務問題,地方政府財政改革還應當減輕其在結構上對房地產市場的過度依賴。
長期來看,《報告》稱經常性房產稅會帶來累進式的財政收入,並有助於抑制住房投資需求。
(三)應對更廣泛的金融脆弱性
《報告》還提出,要對應對更廣泛的金融脆弱性做好準備。
其一,加強銀行部門審慎政策有助於識別脆弱性和重建緩衝,尤其是對於中小銀行。
其二,迫切需要升級重組框架,以使不可持續經營的企業和銀行順利退出,同時維護好金融穩定。
其三,繼續加強反洗錢/反恐怖主義融資(AML/CFT)框架的有效性,包括加強防止濫用數字人民幣的措施。
(四)加快市場化結構改革
《報告》提出,重新加快市場化結構性改革,將是提高國內生產率的關鍵。《報告》建議,結構性改革的推進需要進行充分溝通,最大限度地減少政策不確定性。
(五)實現氣候目標
《報告》提出,進一步促進氣候融資的發展,可以為向碳中和經濟轉型提供額外動力,並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此外,推進電力部門改革對於有效落實國家的氣候目標十分重要。
(六)為多邊解決方案做出貢獻
報告》表示,地緣經濟分裂的風險不僅凸顯了國內結構性改革的緊迫性,也彰顯了通過多邊努力避免全球分裂的重要性。中國可以與其他國家一道,在應對全球挑戰的多邊努力中發揮主導作用,包括尋求合作解決方案以解決地緣經濟分裂問題,減輕處於債務困境的經濟體的債務負擔,提高全球貿易開放度和透明度,以及應對氣候變化。
總體來看,《報告》認為 ,如果採取全面措施提高生產率並促進再平衡,從而實現可持續性的、低投資驅動性的增長,則可以顯著增強中國的經濟增長潛力。
根據IMF測算,一系列全面的結構性改革可以在中期將GDP水平提高2.5%左右,在長期則可以提高18%。
《報告》建議應將財政資金支持重點轉向家庭部門,這將使國內消費大幅增加,到2037年,私人消費占GDP的比重將提高約18個百分點。同時,這一經濟增長水平(估計中期平均水平約為4.75%,長期平均水平約為4.5%)的風險也較小,到2037年,增擴口 徑下的廣義政府債務負擔從占GDP的173%降至146%。
來源: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編輯:丹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