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訊精密:從依賴蘋果到開闢新能源汽車市場,二次曲線升起來

2022-05-16     價值線傳媒

原標題:立訊精密:從依賴蘋果到開闢新能源汽車市場,二次曲線升起來

2010年9月15日,立訊精密在深交所上市,昔日富士康「打工妹」王來春熬出了頭。

上市僅僅是一個起點,立訊精密用11年時間,讓市值從不到百億一度飆漲到四千億。

高歌猛進的立訊精密,是如何做大做強的?未來又有哪些值得期待?

2022 年 5 月9日、10 日,立訊精密副董事長王來勝自掏腰包2億元,通過二級市場增持公司股份703萬股,為何他如此看好自家公司?

近期,立訊精密股價大幅回落,現在是投資的好時機嗎?

來源|價值線

(ID : value-line)

作者|荊軻、阿月

編輯|風飛揚

1、打工妹創下的「千億帝國」

只有初中學歷的王來春,很好的演繹了什麼叫「金麟豈是池中物」。

1988年,富士康在深圳建立了第一家電子廠,年僅21歲王來春輾轉來到深圳,成為富士康第一批女工。王來春一直記得入職富士康後,老闆郭台銘第一次演講時說的一句話:沒有誰是天生窮命。

王來春在富士康乾了11年,從普通操作工一步步干到線長、組長,最後成為課長,這已是初中畢業的王來春在這家台資企業可以達到的天花板。

1999年,32歲的王春來決定離職,郭台銘對她的這一想法竟非常支持:

「你能吃苦,做事認真細緻,又能堅持,我很支持你創業,而且我會借錢給你創業,給你訂單,讓你有生意可做。」

立訊精密起初主要生產電子連接線和連接器,大客戶是富士康。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後,立訊精密開始一路高歌猛進。

2012年之後,立訊精密成功入蘋果供應鏈,從iPhone和Macbook連接器電纜的製造,再到成為AirPods的整機製造商,立訊精密一步步與蘋果生態牢牢綁定。

2010年9月15日,立訊精密上市第一天,市值為69.58億,2020年10月13日,立訊精密市值觸及歷史最高位,達4469.68億,目前公司市值仍超過2000億。

在這10年中,立訊精密做對了什麼?

2、併購驅動,深度切入蘋果產業鏈

起初立訊精密只是一家連接件的生產商,最大的客戶是王來春的前東家富士康。通過一步一步併購,立訊精密逐漸切入了蘋果產業鏈,贏得了庫克的讚譽,成為富士康的對手,實現了從凡鳥到鳳凰的蛻變。

從立訊精密的成長軌跡中,可以出這是一家內生髮展和外延並重的公司。

十年來,立訊精密併購的企業包括江西博碩、崑山聯滔、珠海雙贏、得多SUK、蘇州美特、上海及惠州美律、光寶攝像頭事業部、江蘇緯創、崑山緯新、日凱電腦等……

有分析認為,立訊是典型的「併購驅動型公司」,跟A股大部分溢價收購高盈利能力資產的公司相反,立訊作為卓越管理文化下的「低熵體」,它的收購對象往往是經營能力一般或者陷入經營困境的「高熵體」。

一方面立訊精密能以極低的成本進行收購,進入新的業務領域;另一方面其又擁有強大的併購整合能力,將新業務不斷打造為業務明星。

每次增資擴股進行外部收購後,立訊的ROE(凈資產收益率)會突然下降,但之後又會慢慢上升,說明整合成功,憑藉自己強大的管理整合能力對被收購資產進行經營效率的提升,最終同化成立訊自己的業務。

王來春把富士康的管理經驗帶進了立訊,堅持標準化和自動化的生產,嚴格管控品質。如果產品出現問題,會追根究底。

有媒體報道稱,作為草根出身的民營企業家,王來春在創業時期嘗盡了艱辛,即便成為了富豪,大事小事依然事必躬親一把抓。底下的高管都很怕王來春,很多東西管得很細緻。

立訊精密的成名之作是拿下AirPods訂單。

Airpods是蘋果除iPhone外第一個年銷量過億的產品,AirPods的「爆火」也推動著立訊精密營收逐年上漲。2017年至2020年,公司營收從228.26億元飆升925.01億元,凈利潤由16.91億元升至72.25億元,凈利潤增速分別為46.18%、61.50%、73.13%及53.28%。

AirPod的生產工藝並不簡單:一對耳機以及充電設備共有28 個主要組件以及數百個元器件,耳機內集成了6顆傳感器,精密程度高,模組集成難度較大。起初,Airpods 的生產組裝廠為英業達,但其製造良率和擴產意願始終不佳,隨後蘋果的訂單逐步向立訊精密轉移。在經歷產能爬坡後,2017年底,AirPods訂單的交貨時間已經縮短到不到3天。

蒂姆·庫克參觀了立訊精密後,在微博上發文稱,「立訊超一流的工廠將了不起的精良工藝和細思融入AirPods的製造。」而王春來則表示,「能與鳳凰同飛的必是俊鳥。」

2017年至2021年,第一大客戶為立訊精密帶來的收入占總營收比重分由36.58%提升至74%,包括蘋果在內的外銷營收占比已超過93%。

2021年10月,蘋果一口氣更換了34家國內供貨商,立訊精密卻逆勢拿下iPhone13 Pro 40%的代工訂單。

3、過度依賴蘋果,危機初現

與蘋果深度捆綁,推動了企業的迅猛發展,但新的危機也在到來。

正如王來春當年在富士康做到了打工妹的天花板——課長,升職已無前路,從而選擇創業一樣,如今相同的窘狀也在立訊精密身上出現。

消費電子疲軟,全球化版圖的改變,讓立訊精密必須尋找蘋果之外的利潤增長點。

據立訊精密2021年年報,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539.46億元,同比增長66.43%;歸母凈利潤為70.71億元,同比下降2.14%。

這是立訊精密上市12年以來首次出現凈利潤下滑。自2010年上市以來,公司業績逐年遞增,且增速大都保持兩位數。

立訊精密上市以來歸母凈利潤情況

蘋果的錢並不好掙,在業績下滑的同時,立訊精密多項數據亮起「紅燈」:

據年報顯示,2021年立訊精密毛利率為12.28%,同比下滑5.81個百分點,創歷史新低;2021年第四季度,在營收大增的同時,公司應收帳款激增,且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卻降為-3.23億元;此外,2021年末,公司的資產負債率也大幅上升至歷史新高62.03%。

立訊精密上市以來資產負債率情況

在經歷了TWS藍牙耳機大熱之後,2021年立訊精密的主打產品——智能聲學可穿戴設備,出貨情況也出現較大幅回調。

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Research數據顯示,蘋果AirPods市場份額占比正逐年降低。2018年到2020年,蘋果AirPods在全球TWS耳機的整體占比分別為75%、50%和30%,2021年將跌到25.6%。

此外,2021年發生了一件讓人心憂慮的事,蘋果公司把同樣為其代工攝像頭的歐菲光公司踢出局,這一舉動引發資本市場和產業鏈震動。

在利空傳聞以及內外部環境的影響下,2021年以來,立訊精密股價跌宕起伏。進入2022年後,公司股價更是「跌跌不休」,一度跌至歷史最低點25.61元,較2020年10月的歷史最高點63.77元,累計已跌去近60%。

4、新戰場:做汽車市場的Tier1

面對持續下挫的股價,立訊精密在消費電子之外,已做好準備開闢新的戰場。

為擺脫「蘋果依賴症」,今年以來,立訊精密頻頻出手拓展橫向布局,努力打造業績的「第二增長線」。今年2月,立訊精密還公告擬定增募資不超過135億元,擬將全部用於推動兩大領域中六大業務項目。

其中,四個項目跟消費電子有關,包括:智能可穿戴、智能終端零部件、半導體先進封裝、智能移動終端顯示模組項目,這些項目的投資占到投資總額的62%。

此外,兩個項目跟汽車相關,包括新能源汽車高壓連接系統、智能汽車連接系統項目。兩個項目合計擬投入的資金總額為20億人民幣,旨在強化自身較有競爭力的汽車線束、連接線等產品領域。

立訊精密在汽車領域的動作,最引人關注。

今年2月,立訊精密與奇瑞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購買青島五道口持有的奇瑞控股19.88%、奇瑞股份7.87%和奇瑞新能源6.24%的股權,並與奇瑞新能源共同組建合資公司,從事新能源汽車的整車研發及製造。

其實,早在約十年前立訊精密便開始布局汽車業務,逐步打入號稱「汽車神經系統」的連接器、線束等電子零件領域,並前瞻布局了新能源及高速高壓領域。2021年,公司汽車互聯產品及精密組件營收同比增加45.66%。

王來春指出,許多電動車新品牌,缺乏開發、製造等能力,立訊精密自己不造整車,而是協同奇瑞新能源做整車ODM,預計未來12-18個月,ODM會陸續投產。

目前看,立訊精密的目標是從電動車「零組件商」轉為更高難度的「系統供應商」。「立訊要做強做大汽車產業Tier1(第一階供應商,直接交貨給汽車品牌組裝)的板塊,以3個5年看,Tier1給予立訊的機會,不小於消費電子。」近期接受投資者調研時,王來春表示。

奇瑞的優勢在於汽車製造能力以及經銷渠道,立訊的優勢在於具備強有力的汽車電子零部件產品,包括整車線束、攝像頭模組等,都可以應用於新能源汽車的整車架構、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等方面。

浦銀國際研報指出,立訊與奇瑞的合作有望共贏。長期來看,合資公司有助於立訊打開新能源汽車ODM市場,為立訊的下一個五年打下堅實的基礎。浦銀國際預計立訊精密汽車相關業務今明兩年將保持較高速發展,今年收入有望達到40-50億人民幣。

5、副董事長買了兩億,能跟著買嗎?

在經歷了前期下跌後,立訊精密的股價和估值目前均已處於歷史同期低位,截至5月7日,其動態市盈率僅為28.66倍。

2022年5月10日,立訊精密實際控制人之一、副董事長王來勝因對公司前景看好,於2022年5月9日-2022年5月10日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增持公司股份703萬股,增持金額為2億元。

這給立訊精密的投資者,打了一針強心針。

公司一季報數據,也有所回暖。

2022年一季度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收416億元,同比增長97.9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8.03億元,同比增長33.63%。立訊精密表示:第一季度的業績爆發,主要受益於手錶和汽車等業務的較好表現,此外,iPhone13Pro銷售表現良好,也帶來業績超預期。

2022被市場普遍認為是蘋果下一輪創新大周期的開始,國君電子王聰團隊在一份研報中表示,「MR+汽車再造兩個蘋果。」

王聰團隊認為:蘋果晶片算力從M1系列開始爆發,疊代到3nm時代後優勢會迅速增加,A16/17,M2、M3 Pro/Max後會迅速拉開與其他晶片公司的差距,考慮到MR和智能汽車是算力黑洞設備,蘋果在這兩個產品上領先優勢會越來越大。

作為蘋果的供應鏈巨頭,在VR/AR領域零部件+整機均有所布局的立訊精密,有望從零部件、整機多維發力,享新一輪消費電子創新周期紅利。

今年3月,市場出現立訊精密為蘋果代工汽車的傳聞,立訊精密表示,由於涉及到大客戶的情況,並因為簽署了保密協議,所以這些信息無法透露。

短期看,立訊精密和蘋果的故事仍在繼續。

而蘋果之外,立訊精密的新市場,更值得我們期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578cc66611f3c138a863e8ddfd519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