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在線10月30日訊(記者 王向榮 許佳琪)在煙台的北部,有一串如明珠般璀璨的海島,就是長山列島。它們不僅是黃渤海交匯處的自然奇觀,更是煙台市在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典範。2023年,廟島諸灣入選國家級第二批「美麗海灣」優秀案例,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這樣的長島令人流連忘返。然而,獲評「美麗海灣」之前的長島,是另一副模樣。長島是如何蛻變的?長島生態環境局的副局長李偉傑向記者揭開了其中的奧秘。
「過去的長島,一度只注重發展利益,忽視了生態保護,各種養殖污水隨意排放,導致海洋環境被嚴重破壞,海洋生物多樣性銳減。」說起從前的景象,李偉傑依然十分痛心。
痛定思痛,長島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到重要位置,高位推進生態保育修復和精準污染治理,著力推進生態蝶變。圍繞海岸帶修復、基礎設施改善及自然景觀維護等內容開展整治修復。近年來,從入海排污口治理、海洋生態保護修復、親海空間品質提升等方面,統籌推進生態系統修復治理工作,陸海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長島近年來累計投資14億元,拆除育保苗場86萬平米,建設污水處理設施41處,敷設污水管網70公里,實現污水處理全覆蓋,近岸海域水質優良率達到100%。整治修復海岸線89公里,全區旅遊和自然岸線占比由38%提升至87.7%,通過建設環島慢行系統,將全區各處景區有機串聯,有效提升親海體驗。」李偉傑向記者介紹道。
「如今的長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海水更清了、海灘更凈了,生態旅遊、生態養殖等產業蓬勃發展,群眾生活也越來越好。」李偉傑指著海灣里休憩的黑尾鷗開心地說道,「看,我們不僅有海鷗、斑海豹、東方白鸛、黃嘴白鷺等老朋友,白江豚、鯨魚、北海獅等也來到長島,海里的大葉藻、海蘿等多年未見,現在也都重生了。」
長島美麗海灣生態環境建設的成果,離不開當地政府和居民的共同努力。如今的長島,積極推進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建設,持續發力保護生態環境,因地制宜推進綠色發展。為了留住綠水青山,長島對生態環境實行常態化監管,構建「灣長制」巡灣體系,實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網格化管理,將全區海灣劃分為5大灣段,科學劃分網格,建立58人的網格員巡灣隊伍,發揮網際網路+監管優勢,充分利用「煙台灣長」APP平台,建立「巡、管、治、護」齊抓並舉的「區、鄉、村」三級海灣保護體系,實現了問題從發現到處置、整改、驗收的流程化運行,擺脫了以往冗雜繁複的通報整改流程,有效發揮網格化監管優勢。
此外,長島還在積極爭取創建「鮮花海島」,在全域開展「鮮花海岸」「鮮花街集」「鮮花村莊」建設,著力提升海島綠化美化水平。同時建設環島旅遊慢行服務系統,投資5億元,在南北長山島沿海岸線建設35公里環島漫道,設服務區16處,駐足觀景平台16處,串聯4A級景區5處,聚力打造全國最美海島靚麗名片。
黃渤兩海交匯處,碧水藍天海灣美。長島海域內151個島嶼星羅棋布,山水相依,187.6公里的超長海岸線和3541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承載著人們對大海的嚮往。獨特的地理特徵,秀美的自然風光和多樣的生態環境,已經讓長島成為無數遊客嚮往的打卡地。
短評:
從曾經的污水肆虐,到如今的水清、灘凈、岸綠、灣美,長島的生態環境修復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不僅遊客紛至沓來,本地居民更是如住畫中。通過創新發展生態旅遊、生態養殖,長島切切實實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發展道路,為煙台市乃至全國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寶貴經驗。
人民城市為人民。煙台正在深入實施「綠+」「青+」「藍+」「紫+」「金+」五色戰略,加快打造「中國北方最美生態城市」,這座奮進綠色低碳、清潔美麗的生態之城,正不斷崛起更多的「長島美麗海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