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憶:我終究不忍把顧城想得太壞

2024-01-06     古今記實1

原標題:王安憶:我終究不忍把顧城想得太壞

"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們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顧城《門前》

《門前》這首小詩寫得純凈自然,讓人仿佛置身於童話故事中一樣。

說起它的作者顧城,很多人都能脫口而出他所作的的那句中國新詩經典名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不知他是在怎樣的心境下寫下如此黑暗的詩句,但剛滿三十七歲便選擇自盡辭世的他,或許一直沒有找到他渴望尋找的光明吧。

同樣才華橫溢且英年早逝的天才詩人海子,終究也沒有過上他渴望的那種"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幸福生活,最終在人生最美好的年紀,默默自盡于山海關。

不同於海子的赤條條來去無牽掛,顧城自殺前用斧頭將他的妻子謝燁砍成重傷,隨後在自己家門口的大樹上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王安憶

當代作家王安憶在撰文紀念顧城時說,謝燁就是造物主贈送給顧城的一份禮物,而顧城卻是一個永遠也不肯長大的孩子,在孩子的世界裡 ,我的就是我的,我寧願將之毀掉也不願讓其落入別人手裡。所以當他決定自殺時,便決定將謝燁也帶離人間。我終究不忍把顧城想得太壞,我寧可以為這是蠻橫的耍性子。"王安憶的這種觀點,代表了顧城殺妻事件之後之後文學界很多人的態度,這一態度使謝燁的母親十分悲憤。

謝燁的母親認為,顧城明明是殺人兇手,這件事明明就是一件殘忍至極的兇殺案,文學界的這些人卻把這件事情描述成殉情,還有很多人專門寫文章悼念他,願他安息,這一切都令其無法釋懷。

顧城與謝燁童話詩人"顧城

顧城出生在1956年的北京城,他父親早年參加過新四軍,待他出生時已經是一位國內小有名氣的詩人。自小接受父親文化薰陶的顧城,被迫小學輟學後便自己在家寫詩。

當年,中華大地上醞釀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運動,隨著父親被下放到山東農場,顧城也去了山東農場,這一去就待了五年。

農場的生活和他想像的很不一樣,而且那場運動中的許多暴行給他幼年的心靈帶來了很大的衝擊,使他當時痛苦不已。在這樣的環境下,寫詩是他尋求心裡歸宿的一種方式,所以他一直沒有放棄寫詩。

1977年,顧城以一首《無名的小花》贏得了國內詩歌屆的關注,為他在當代詩壇贏得了一席之地。顧城此後筆耕不輟,繼續創作出很多有影響力的詩歌。

他在這一時期創作的詩歌,專注於自然界那些明媚而純凈的美好事物,文字簡單易懂,讀來令人神往。這些詩歌奠定了他在詩壇的地位,並使他成為朦朧詩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顧城也被人們當代"唯靈浪漫主義"的童話詩人。

顧城

夫妻雙雙歸隱激流島童話詩人"顧城雖然對美好純凈的童話世界十分嚮往,但他始終是活在現實世界裡的一個肉體凡胎,需要每日三餐一宿。大概是知道這個任性的孩子不願意長大,於是造物主便將謝燁帶到了他身邊。

那是一個夏天,在一列從上海開往北京的火車上,顧城和謝燁兩人相鄰而坐,同時對對方產生了怦然心動的感覺。

但是,天生膽小害羞的顧城並不敢和謝燁表白,只是在臨下車前悄悄地塞給了謝燁一個小紙條。下車之後,謝燁打開紙條一看,原來顧城把他家的地址給了自己。同為詩人的謝燁十分欣賞顧城,於是便根據地址找到了顧城家。

就這樣,兩個同樣醉心於詩歌的年輕人相愛了。

顧城與謝燁

戀愛初期,謝燁在顧城的眼裡美好的就像是天使一樣,而顧城的才華橫溢也使謝燁對其十分傾心。顧城就像一個小孩子一樣,對待生活充滿了浪漫的期待,所以生活中所有柴米油鹽的瑣碎細節,都是由謝燁為他打理的。

1987年,隨著顧城在詩壇的名氣愈盛,他便走出國門去歐洲各國進行文化交流和講學活動。在國外遊歷了一年,顧城便萌生了離鄉去國的念頭。

王安憶在紀念顧城的文章中提到,當時顧城在北京無業,謝燁也從上海街道廠辭職了,兩個沒有工作的年輕人,在當時的國內面臨著很多困難,而一旦走出國門換了國籍,這些問題就全都不是問題了。

於是,顧城接受了在紐西蘭講授中國古典文學的工作,同時被聘為奧克蘭大學亞語系研究員,時隔不久便在此定居並加入了紐西蘭國籍。

但作為一個任性的孩子,顧城並不願意在城裡過這種枯燥無味的生活,於是他便在激流島上買了一個大房子,和謝燁一起養了一群雞,種上一些菜,過上了與世隔絕的童話生活。

顧城在紐西蘭

在童話的世界裡 愛上兩個女人

謝燁就像是保護一個易碎的玻璃娃娃一樣,全方位保護著顧城的童話世界。甚至當他們在現實中的感情世界裡出現第三者時,謝燁的選擇依然是成全他的精神世界。

早在1986年的北京昌平,顧城在一次詩會上的朗讀就引起了李英的愛慕。當時詩會結束後,李英就對友人談起了自己對於顧城的感覺:"我覺得他是我的命"。

時年顧城三十歲,而李英只有二十三歲。

不久之後,李英便當著謝燁的面和顧城表白了。

那年顧城和謝燁已經結婚三年了,成名日久的顧城是很多文藝女青年心中的精神偶像,許是見多了這種鶯鶯燕燕的紛擾,謝燁對於李英的表白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反應。但是,顧城對李英卻上心了。

後來,雖然明知顧城與李英的關係沒那麼簡單,謝燁卻極力維護著顧城。她對於顧城的維護,遠遠超出了一個妻子對於丈夫的愛,更像是一個母親無限度縱容自己的孩子一樣。

顧城、謝燁、李英

所以,當他們在激流島上定居下來後,李英就表示想要來激流島跟他們一起生活。得知這一消息的謝燁不僅沒有拒絕,反而幫忙跑前跑後,走關係辦簽證 ,攢雞蛋買機票,把李英接到激流島來一起生活。

三人在島上的生活起初還十分和諧,養雞種菜,其樂融融,甚至連李英的衣服都是由謝燁來清洗的。而恰恰是這種無限度的包容,為謝燁後來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李英雖然是一個浪漫主義者,但更是一個現實主義者,當她和顧城夫婦在島上過了一段日子之後,便厭倦了這種生活。於是,趁著顧城和謝燁一起去德國講學的時候,她悄悄地和一個老男人私奔了。

李英的離開讓顧城痛苦不已,在謝燁的建議下,他便以回憶為藍本,創作了創作了《英兒》一書用以走出痛苦。

顧城

童話夢碎 夫妻雙雙慘然離世

在顧城的童話世界裡,情人有情人的奔放,妻子有妻子的妥帖,英兒和謝燁對於他來說缺一不可。然而,李英的離開讓他的童話世界坍塌了一角。隨後,謝燁也提出了要跟他離婚的要求。他一直以為固若金湯的愛情堡壘,眼看就要分崩離析了,這時他的精神崩潰了。

顧城曾在他的詩中寫道:我的願望無窮無盡,一直一直生長著……我是一個悲哀的孩子,始終沒有長大……這個始終沒有長大的孩子,讓妻子謝燁一直承擔著母親的責任。

而在日復一日的勞累奔波中,謝燁也漸漸地心生疲憊。尤其是當他們的兒子小木耳出生後,顧城對於妻子的占有欲讓他把小木耳從小就寄養在當地的一個土著人家裡,生生要被迫忍受骨肉分離謝燁不久便萌生了離開顧城的想法。

《雪人》顧城

1993年10月8日那天,顧城與謝燁兩人在家中商量離婚細節時,突然起了衝突,就在謝燁收拾行李準備離開時,精神崩潰的顧城拿著斧頭砍傷了她,隨後用潦草的字跡寫了四封遺書,便在家門口的大樹下上吊自盡了。當我離去的時候,我們相信你能微笑……"謝燁在寫下這首小詩的時候,大概永遠也不會想到,當她離去時,顧城已經再也不能微笑了。

以我們目前的價值觀來判斷,顧城其人從私德上而言,不過是個渣男而已。然而,文學界對於這位天才詩人的態度總是"不忍責備"。

《避免》顧城

相較之下,前段時間新聞報道了有一位三十歲的年輕人酒駕被拘留後,他的父母面對媒體痛哭:"他還是個孩子啊,你們怎麼可以這麼對他?輿論對於這件事情的評論清一色都是嘲諷,大家都在批評這對父母養出了一個"巨嬰"。

而到了顧城這裡,由於他在詩歌屆的地位,他寫過一首《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所以輿論便枉顧他早已三十七歲的年紀,依然以對孩子的寬容和慈悲來原諒他家暴和殺人的行為。

不過,文學界終究不是審判機關,隨著斯人已逝,孰是孰非也早已湮滅於歷史的塵埃之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36f6366542c7764c7996465efbeaa8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