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奪瓦崗寨大權時,有勇有謀,為何大權得手,卻昏招連連

2022-08-09     仲安筠

原標題:李密奪瓦崗寨大權時,有勇有謀,為何大權得手,卻昏招連連

可惜手下的人兵無戰心,斥候不知道是睡著了還是跑了,連王世充幾萬人過河都沒發現。於是李密再度逃到虎牢,王伯當也率領金鏞的留守軍隊來接應。邴元真果然也投降王世充。這個時候,徐世勣仍然在黎陽,有二十多萬人。李密想去投奔,有人說,殺翟讓的時候,徐世勣差點被殺死,現在「創猶未復」,怎麼能保證其忠心呢?

就像袁本初官渡敗後,投奔部將,說:「孤以首領相付矣」。李密這個時候已經沒人可以相信,於是再度和王伯當跑到河陽,只剩下兩萬人馬,之後歸唐。魏徵沒有寫歸唐之後的事跡,我也不想再寫,不過是蠅營狗苟,位不至公,列於九卿,送往迎來,所不能忍。最後逃出關中,已經出了陝縣,陝縣不在陝西,而是在河南,已經算是蛟龍入海,即將逃出生天了。

回溯李密敗亡的整個過程,不禁有了疑惑,為什麼眾人早不反晚不反,偏偏這個時候反。單而且到了此時王世充屢經摧折,精銳盡喪,遠不如當初實力強勁,所以這個時候陳智略等人必然已經和單雄信串通好,不決戰,就沒有倒戈的機會,所以在軍事會議上力主決戰。而單雄信本部不過幾千人馬,之前對陣王世充,沒有讓單雄信出太多力,貿然造反,可能他自己也沒有太多把握,雖然能給李密造成損失,但沒法讓李密徹底崩潰。

現在有驍果幾萬人的加入,而李密精銳喪失,這些因素加起來,堅定了單雄信反叛的決心,而偃師失陷,不可能也是巧合,鄭頲作為長史,並不掌軍,能做到獻城投降的,除了單雄信,不做第二人想。《舊唐書》說,李密不應該投唐,應該投奔徐世勣,魏徵沒有被俘,可以作為參謀,說不定還有機會,但是在我看來,則大謬不然。

徐世勣居心叵測,拋開黎陽失律之事不談。在李密殺翟讓後,徐世勣多次出言不遜,當眾諷刺李密,李密也算有容人之量,讓徐世勣出鎮黎陽。李密只是覺得二人意見不合,並不覺得徐世勣會日後謀反,所以將黎陽重任交給了他。李密兵敗如山倒的時候,也沒見到徐世勣派人聯絡,或者率軍接應,反而是王伯當拋妻棄子,跟隨左右。

兩相比較,高下立判,李密一生識人無數,但就是缺乏了一點殺伐果斷之心,很多事情自己看得無比明朗,卻往往「惑於眾議」。就比如殺賈閏甫,知道不得不殺,但卻怕讓王伯當寒心。徐世勣本來被安排亂刀砍死,卻被王伯當救下,可見愚人雖忠,卻還是太不濟事。真正懂李密,也不蠢,也忠心的人,如果能保全性命,扶持李密,最終李密的結局定不會如此悲慘。

卻先經過李密,被李淵讚嘆為「純臣」,這無非就是政治作秀。這麼做,除了讓自己得了好名聲,但是卻把李密放在火上烤,真的是居心叵測。李世民一生,也並不信任徐世勣,覺得他心眼太多。死之前將徐世勣貶斥,並且對太子說,如果徐世勣不聽安排,就誅殺之。徐世勣也是心如明鏡,明明勞苦功高,被貶之時,家都不回,立馬上路,英明如李世民,都被他騙過。

從事後看,李密答應了決戰,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敗亡之路。回洛陽,洛口,黎陽三倉分別被邴元真,單雄信,徐世勣出賣,已經失去了根本。而且精銳喪失,也很難通過戰鬥翻盤,這一連串事件一起發生,說此三人沒有串通,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李密按照先前方略,困死王世充,之後進入東都,重新整軍,那麼唐魏東西對峙的形勢,就基本確立了。僅此一步,就墜入深淵,萬劫不復,真是可悲可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28bc2d508b1cfa58ea2a2d2a429e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