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漢字「二次簡化」失敗,很多人姓氏徹底改變,看看有你的沒

2022-03-23     正衛說生活

原標題:70年代漢字「二次簡化」失敗,很多人姓氏徹底改變,看看有你的沒

文字是一種工具,他承擔著人類記錄自己的預言與事務的功效。而中國的漢字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但是漢字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自象形文字甲骨文出現開始,漢字就開始他頻繁的演變之旅,這是由於文字的工具性而決定的。

時間流轉到近代時期,自19世紀開始,西方文明就強勢了進入到我們國家。當時就西方的拼音文字就這樣出現在我國社會之中。當時社會將漢字與西方拼音想對比,就察覺到漢字筆畫繁多,書寫並不像西方文字一般的快速方便。

所以當時就有一股奇特的風氣認為,漢字正是導致中國衰敗落後的原因,中國必須全面廢除漢字。這股浪潮在當時的文人學者之中浩浩蕩蕩的興起,但是最後還是被壓制下去。但是漢字筆畫多,相對應拼音文字來說確實難讀難寫也是事實。

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國的一片河山都處於百廢待興的狀態。百姓大多都是剛剛從戰火之中緩過來,且大多數的國民俱都是沒有讀過幾天書的文盲。而為了快速的振興中華,恢復國力就必定需要一批讀書識字的人才。

中國那時候的繁體字筆畫繁多,難讀難認,對祖國的大面積掃盲活動是一個龐大的阻礙。為了儘快實現大面積掃盲,我國在1952年成立了中國文字改革協會。開始制定編制簡化字,以在原有通行的漢字為基礎,簡化漢字,方便國人認知。

簡化漢字無疑並不能夠讓所有人都滿意,但是在中國當時的國情之下,簡化漢字無疑是成功的。對於當時的國人來說,簡化漢字確實要比筆畫繁多的簡體字要成功的多。這一次漢字改革的成績也是劃時代的。

這一次簡化,是第一次簡化。在其之後,國家還在70年代的時候再次提起來漢字簡化政策,就是「漢字二次簡化制度」。二簡字的提起是因為當時還有許多人都認為漢字的簡化還不夠徹底,但是後來由於那一場時局動盪的原因,本可再簡的字體也就陷入了停頓。

一直到時局穩定下來,1972年的時候,這個工作才開始恢復。但是這一次的簡化字體改革,卻沒有獲得成功。原因就是他們的簡化實在是太簡化了,他們將1300多個日常使用極高的字體俱都改革成為了筆畫不超過10畫的字體。

在二簡字推行了多年之後的1986年,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直接指出了二簡字推行多年之後,人民還是不可以準確使用二簡字。而這時候許多的工具書以及計算機中的漢字字型檔俱都已經準備好,再推行簡化字就會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的浪費,因此建議廢止二簡字。

同年6月24日,二簡字被廢止。但是畢竟推行多年,二簡字在中國並未是什麼痕跡都沒留下。比如說我們現在有些流行將「停車」寫成為「仃車」,將「餐廳」寫為「歺聽」就是受了二簡字的影響。再比如說許多姓氏也是如此。

就比如說歷史上本是十分稀有的姓氏「肖」姓經過二簡字改革後,內陸地區大部分的「蕭」姓都改為了「肖」,以至於其成為了一個大眾的姓氏,就連讀音也都由原來的xiào成為了現在的xiāo。以至於許多人都是傻傻分不清楚。

當然還有諸多姓氏都與其一樣,什麼「酆」姓化為「豐」姓。又如「藍」姓化為「蘭」姓等等。直到現在還造成了一些麻煩。而綜上所述,二簡字的運動總的來說是失敗的。因為推行二簡字的時候我國並不像是一簡字的時候一般全國大部分文盲。

這時候的人們大多數都已經認字,實在是沒有必要再去將漢字簡化一次。這增加了但是百姓們的學習成本,生活成本。還造成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所以二簡字的失敗幾乎是已經可以預見的事實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1f70e094d9ffbca18a9656a586012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