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處暑,明日出伏!一年中最危險的一個月到來了!

2022-08-23     上醫仁家

原標題:今日處暑,明日出伏!一年中最危險的一個月到來了!

今日(8月23日)11時15分,壬寅年的處暑節氣就到了。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我們即將進入氣象意義上的秋天。後日(8月25日)就是出伏第一天,至此長達40天的炙熱粘膩三伏天就結束了。

處暑出伏前,必定是災年?

民間有句俗語稱:處暑出伏前,必定是災年。在古人看來,炎熱的三伏還沒完全結束就迎來降溫較明顯的處暑節氣,冷暖氣流作用下會出現多雨天氣,病蟲害也相應多發,可能導致農作物減產,年景不好就形成了「災年」。

廿四節氣與民諺都是我國勞動人民實踐智慧的結晶,但受地域、認知等的局限,許多民諺的的警示作用要大於預測意義。一般情況下,處暑與出伏間隔也就兩三天,這麼短時間很難就決定農作物是豐收還是減產,所以「必定是災年」的說法也過於絕對。想來,該民諺主要是想用誇張的說法來警示世人關注節氣變化,安排農事生產。

但有一點需要引起重視,從現在到秋分(9月23日)前,是一年中最兇險的一個月,因為這段時間氣溫波動最大、也最頻繁。要知道人體本身是不懼嚴寒酷暑的,但最怕這麼一冷一熱的來。其中,受影響最明顯的當屬我們的心腦血管,這段時間的中風、心梗、甚至猝死的發生率也比較高,所以「多事之秋」的養生防病很重要。

處暑防病,怎麼做?

每到節氣相交,天地陰陽之氣升降變化,身體敏感或有不足(年老體弱或久病)人群就會莫名出現一些症狀,如這段時間大家反饋比較多的:便秘、咽喉腫痛、口乾舌燥、乾咳無痰、凌晨3~5點易醒等。

這是因為處暑前後暑熱尚未完全消退,毛孔卻漸次閉合,導致體內鬱熱發散不利,就會出現肺熱、大腸火旺等情況。推薦大家敲打手陽明大腸經的「手五里-曲池-手三里」段,在大腸經當令之時5~7點效果最好。

處暑滋陰,吃什麼?

三伏天引入體內的陽氣是以浮陽形式存在的,如果不被陰收斂住,第二天或通過大小便排泄掉,或變為多餘的濁氣給身體增加負擔,出現:口乾舌燥總想喝水、心煩意亂無法集中注意力、臉上長痘及鼻翼兩側泛紅等……

《黃帝內經》有云:「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此時養陰,一方面能幫我們把三伏補充的陽氣納入體內,斂藏歸腎,不泄露浪費;另一方面,可以清理夏天暴曬、火燥下人體內殘留的鬱熱、火毒,防治出現「灼血致稠「進而誘發「梗症」等情況。可以多吃一些滋陰潤燥的食物,如:

蓮子:稟天秋收之金氣,入手太陰肺經,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此時吃,養肺又健脾;

鴨肉,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補血行水,養胃生津,故有「處暑送鴨,無病各家」的說法;

秋梨,熟吃滋五臟之陰,生吃清六腑之熱,而脾胃虛寒者吃最好煮熟,皮膚干癢者吃最好帶皮;

杏仁、百合、銀耳等也是很好的選擇。

注意事項

1、「秋瓜壞肚」,寒涼性瓜果此時就不宜多吃了。

處暑情志,怎麼樣?

秋高氣爽,正是游郊賞景的好時節。正所謂「七月八月看巧雲「,夏季濃雲成塊,秋季則雲淡風輕,疏散自如,十分有趣。而且秋令肅殺下氣候乾燥、萬物凋傷,人受影響也會出現低落、悲傷等情緒波動,此時約三五好友一起登高望遠,親近自然,不僅可以幫助情緒收斂、維持心性平穩,還能消耗體內餘熱,排出多餘水分,達到清熱除濕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齊立強.《奇經八脈護健康——大腸經,肺和大腸的保護神》.【M】養生保健指南.

【2】李景利.《處暑白露:防寒滋陰是重點》.【M】健康與營養.

【3】佚名.《秋季進補,從滋陰潤燥著手》.【M】美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1049454705d968ed654d0c31b9d9f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