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小白避坑指南:為什麼儲蓄險和分紅險都沒有消費險好?

2019-09-30     書語人間

書語人間:每天10分鐘,陪你讀懂1本好書,點擊文章右邊的「關注」,一起成長

今天,靈遙將繼續為你帶來《手把手搞定全家保障:奧斯卡保險通關指南》一書的共讀。

上一篇文章里,我們了解到了為什麼應該買保險,應該優先購買那種類型的保險,和如何計算保額和每月應該花在保費上的金額。

然而,在打開了一家保險公司的產品介紹後,我才發現,保險里的學問遠遠比我想像中的要多。

圖 | 5種意外險橫向對比

舉個例子吧,先看看下面三個重大疾病險:

  1. e生健康返本型重大疾病險;
  2. 護身安康終身重疾險;
  3. 幸福祥鴻重疾保障計劃(分紅險)

這名字既然不一樣了,那保費和賠償金額也就完全不同了。再加上消費、分紅、返還等字樣,你究竟是該買哪個呢?

來和靈遙一起回歸保險的本質,看看好鋼都該怎麼用在刀刃上吧!


01.

保險名字里的玄機:

一切都是為了客戶需求呀~

最初,保險也很簡單,和「期權」很像:客戶付錢,在合同期內,如若達到了理賠標準,那麼保險公司將會按照約定,把錢賠給客戶。

直到有一天,客戶一算帳:不對呀,我要是沒事的話,錢不是白花了嗎?我要是有事,那不是花錢買事嗎?晦氣,不買。

於是,為了迎合客戶「返錢」的需要,保險公司開始提供「返還型」保險,也就是客戶定期把錢交給保險公司,保險公司在合同終止的時候,把扣除了保障成本的錢返還給客戶。

不過,考慮到了成本,成本自然也比消費型保險要貴上那麼一丟丟,價格幾乎可以等同於消費型保險價格,和返還成本的總和。

這時,有的客戶一想,覺得買的保險能在有生之年拿回本金,至少交的保費沒有浪費掉。不過,有的客戶不幹了,你只退還保費,那這段時間的利息收益怎麼算呢?

為了幫助客戶「賺錢」,保險公司想了想:行,這樣吧,我們把扣除保障成本以外的錢,都拿去投資,如果有收益,我就把收益分給客戶吧~

於是,分紅險橫空出世,保險公司和客戶皆大歡喜。

不過,羊毛出在羊身上,保險公司里最值錢的「精算師」可不是拿來當「擺設」用的。

你無論是消費險、返還險還是分紅險,人家保險公司早就把自己的運營成本和要賠償給客戶的錢給算好了,賠給你的保額還是那麼多。至於,你想要的其它功能,請額外掏一筆錢吧。

現在,你明白了嗎?

保險公司的業務模式其實就是,把大家的小額資金彙集到一起,來賠付大額資金之餘,順手賺走中間的差價。

當客戶的要求從消費、返還,再增加到了分紅的時候,保險的功能也從「單純消費」變成了「消費+投資」,盈利空間反倒是大幅提高了呢~

圖 | 保險公司2018年利潤排名:你看看哪些大保險公司,嚇死個人~

02.

保險定價公式:你的保費是怎麼算出來的?


在說完了保險產品的進化史後,我們來看看保費的構成。

現在,我們站在經營者角度來思考,你若是想要開一家能夠盈利的保險公司,你會怎麼做?

首先,羊毛出在羊身上,經營成本總得先cover掉吧?

好了,接著是風險成本。

這個比較複雜,既要考慮到購買保障需要支付的成本,也要考慮到意外和重大疾病發生的機率,還要考慮到產品的購買人數,一般來說由公司里的精算師來計算。

考慮完了經營費用和風險成本,我們來看看客戶的額外要求「收益」,這一部分的錢,同樣也是需要客戶自己出的。

畢竟,保險公司也不會傻到自己拿出一筆錢來幫客戶賺錢,再把利息全部返還給客戶。

好了,我們來看看保險產品的定價表。

圖 | 《手把手搞定全家保障:奧斯卡保險通關指南》

你有沒有發現,整個商業社會都奉行著一條「羊毛出在羊身上」的真理?

—— 除開保費里真正能夠為你帶來保障的部分,返本和分紅,其實都是在拿著你的錢去投資,然後再把收益返還給你。

一旦你自己可以做出遠遠高於保險公司可以給你的收益,那麼你不妨回歸到買保險的初心 ——「保障」,讓產品越簡單越好。


03.

保險產品面面觀:

消費型 vs 儲蓄型 vs 分紅型

現在,我們來看看消費型、儲蓄型和分紅型保險都該怎麼選。

一開始會考慮到儲蓄型保險,無非是覺得自己如果最終沒有出意外(這當然最好),還能夠把這筆錢拿回來。

不過,在讀了前面的內容後,相信你已經明白,你拿回來的其實是你自己多交的錢,保險公司只是起到了一個「代你存錢」的作用。

那麼,你是否應該購買儲蓄型保險呢?這個主要是看這筆錢怎樣來運作,帶給你的收益率更好。

我舉個例子,本來10元錢可以解決的問題,保險公司收了你100元,10元用來解決問題,90元幫你存著。到期時如果沒有發生理賠,這個90元增值到100元,回到你手裡。

好了,這段時間裡,你若是自己可以用這個90元賺到120元,那麼,放保險,你相當於虧損20元(=120-100,應該拿到卻沒有拿到的,算虧損)。

但是,如果你投資運氣也不好,90元虧成了70元,那麼,放保險里,你倒賺回30元(=100-70)。

當然,真實生活並不會這麼簡單,你還得考慮兩個保險的保費,這無疑又會放大你的利潤差。

對比完了儲蓄保險和消費保險後,我們再來看看分紅保險怎麼樣。

有句俗語叫做「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充分說明了在買賣成交前,商家是怎樣把自己的產品捧上天的。保險同樣如此,也是商業行為,在推銷分紅險的時候,當然會著重告訴你福利咯~

However,說好的分紅能否拿到手裡,可就得靠運氣了。因為,「分紅」不是一個強制性的行為,可以給你多少,得看本年度的經營情況和下一年度的經營安排。

也就是說,就算是今年保險公司業績喜人,它也能會為了下個經營年度擴寬商業版圖的野心,把應該分給你的錢拿去開分公司。

所以,為了不確定的分紅,先去支付額外的購買成本,是一件很不理智的行為喲。

最後,我們來看一下消費型保險。

一開始,我們會覺得買消費保險是一個很虧的事情,尤其是沒什麼事情發生,這錢就白白地交給了保險公司。

但是,在明白了保險的實質後, 你將會發現「消費型保險」才是保險中槓桿最高的產品,因為,在同樣的保費預算下,唯有消費型保險才能夠給你提供最高的保障。

其實,這與你購買保險的初心,防範風險,給家人帶來保障也是一致的。


04.

定期 vs 終身:預算不夠怎麼選?

說完了消費、儲蓄和分紅險後,我們來看一下保險的時間。

按照時間來劃分,保險可以分為長期險和短期險(一年險)。其中,長期保險可以根據保障時間再分為定期險(10年、20年或保障至60歲)和定期終身險。

那麼,到底保障多少時間才合適呢?就從壽險開始研究吧。

回到購買壽險的初心,是為了轉移在自己因為意外離開人世時,留給給父母、配偶和孩子的資金風險。

然而,等我們到了60歲的時候,孩子已經多半已經成人,能夠自食其力了,好像也沒有再保障孩子的必要了?

於是,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作為「責任險」的壽險,肯定是保額更重要。

還有一個說法,是購買與房貸年限相同時間的壽險,讓家裡人不用在自己意外身故後,替自己承擔一筆高昂的負債。

說完了壽險後,我們來看一下重疾險怎麼辦。

理論上來講,人年紀越大,身體越容易出問題,但是,如果一直保障到自己離世的那一刻,保費的價格又會很貴。

於是,便有了一個新的替代方案,即「買定投余」,從字面上來看就是購買相對便宜的產品,同時把節省下來的錢,自己用來理財。

舉個例子,一個人今年30歲,重疾保障額度需求為30萬元,兩種方案如下:

圖 | 《手把手搞定全家保障:奧斯卡保險通關指南》

如果你選擇方案A保障到終身,那麼,你每月的保費會比你保障到60歲高4000元,30年下來就是12萬元。

但是,你如果把這個每年省下的4000元用來理財,假設年度收益率為5%,時間是30年,那麼到了60歲,你會有24萬元的理財收益。

圖 | 《手把手搞定全家保障:奧斯卡保險通關指南》

此外,60歲前,你每年還有一大筆節省下來的醫療費,可以用來投資理財。

於是,你每年實際重症保額 = 定期重症險30萬 + 理財差額,一對比發現,不僅可以cover到自己到離開人世前的全部費用,還有額外錢。

圖 | 《手把手搞定全家保障:奧斯卡保險通關指南》

若是加上一個牛市,你還將會有一大筆額外的旅行經費,和子女教育經費。

以上,便是今天的內容。

不得不說,貪婪是人的天性,誰都會在理財的時候,希望自己手裡的一筆錢,可以給自己帶來額外的收益。

但是,如果你有在頭腦中建立起「成本意識」,那麼你會發現,資金都是有成本的,這筆錢你如果把它們用在做別的,收益將更加可觀。

因此,無論你買什麼,牢記你的初心是很重要的。

比如,喜歡儲蓄產品的小夥伴,可以告訴自己,買消費型,省下的錢自己理財,到期返還給自己,還有額外收益;

比如,喜歡分紅產品的小夥伴,可以告訴自己,買消費型,省下的錢在自己理財,到期分紅給自己,還有很多;

比如,喜歡終身產品的小夥伴,可以告訴自己,先買到60歲,剩下的錢自己理財也能輕鬆cover到。



有了壽險和重疾險後,你再把錢用在性價比高的1年期消費意外險,便搭建起了一套超高性價比的保險體系啦。

祝好!

註: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文 | 武靈遙,一位踐行著「日讀書一本,日更文一篇」的職業讀書人,本文首發於個人公眾號:書語人間(syrjjy)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_xRFhm0BMH2_cNUgOLN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