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大遷徙 一步跨千年

2020-04-24     黔中平壩

記者 洪英傑

  白牆青瓦的房子,整齊劃一地排列在道路兩旁;乾淨整潔的路面,四通八達地串聯著特色民居……這是易地扶貧搬遷戶李道英家所在的畢節市百里杜鵑管理區大水鄉高潮安置點的景象。

  「這裡生活條件比老家好,孩子上學近,出門買菜也方便。」李道英說,從高潮村搬出來後,日子好過多了,再也不想回去了。

  挪窮窩、斬窮根。

  目前,全省共有188萬人通過易地扶貧搬遷住進了新房子。

  從幾近原始的「刀耕火種」、「靠山吃山」,他們僅僅用了短短四年時間,就徹底告別世世代代居住的大山,實現了「一步跨千年」的轉變,或自己當起了小老闆,或通過就業培訓找到了工作,完成了從「村裡人」到「城裡人」的巨大轉變,開啟了現代化城市的新生活。

  他們,真正實現了「搬進新家園,遷來新生活」的美夢。

大方縣恆大幸福二村,除了房屋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還為搬遷貧困戶購置家具、家電等

  搬新家丨「村裡人」變身為「城裡人」

  「搬家之前,從沒敢想過有一天自己能開超市、當老闆。」在織金縣珠藏鎮龍山村安置點,王佳秀一邊拾掇貨架上的物品一邊說。

  易地扶貧搬遷,是幫助貧困群眾徹底挖掉窮根、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實現穩定脫貧的最有效的途徑。

  只有挪出窮窩,才能斬斷窮根。

  2015年11月,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關於「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的重要指示,吹響新一輪易地扶貧搬遷的衝鋒號。

  當年12月,貴州率先在全國打響易地扶貧搬遷「第一炮」,啟動貴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全省「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實施總規模188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50萬人,整體搬遷自然村寨10090個。

  這場貴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移民搬遷,決心解決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方貧困人口的脫貧和發展問題。

  「以前住在魚塘村時,每次背包穀上街賣都要走一個多小時的路程,非常不方便;現在出了門幾分鐘就能走到集市上,學校就在附近,樓下就有衛生室……」艾勝華用方言講述著自家搬遷前後的對比。

  艾勝華、陳群夫婦在織金縣珠藏鎮魚塘村住了半輩子,2016年7月,他們帶著兩個孩子搬遷至珠藏鎮龍山村安置點,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

  不僅如此,艾勝華還在珠藏鎮龍山村安置點附近打起了零工,每月能賺2000元左右,媳婦陳群也在安置點的茶葉加工廠上班,一個月能收入1200元,一家四口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

  在艾勝華家新房客廳的牆上,掛著兩張反差明顯的照片,記錄著艾勝華、陳群一家人生活天翻地覆的變化……

  截止目前,貴州易地扶貧搬遷已經實現了「五個100%」:

  即100%完成搬遷安置項目建設、100%完成住房鑰匙發放和搬遷、100%完成1萬以上安置區街道辦事處的設立、100%完成200個3000人以上安置區警務室的設立、100%完成842個安置區綜合服務中心(站)的設立和實現綜合服務全覆蓋。

環境優美的都勻市沙包堡辦事處謝官沖社區金恆星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創新業丨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搬得出,還要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

  搬入都勻市墨沖鎮布依文化城移民安置點後,鍾良李和妻子在自家樓下開起了小吃店。

  「一樓的門面前三年沒有房租,由政府免費提供,為我們開小吃店降低了創業成本。」鍾良李說,小吃店現在每天至少有300多元的收入,生活比以前更有盼頭了。

  為解決搬遷群眾的就業問題,墨沖鎮布依文化城為安置點的居民提供「1+N」多元化就業模式。

  「1」是為每戶配置1個門面,支持有文化、有技能、有經營能力的搬遷農戶自主創業。沒有能力自主創業的,採取由都勻市扶投公司統一出租方式,將三年內租金全部補貼搬遷戶,實現持續增收。

  「N」即為多種就業模式,通過自主創業、產業園區、高效農業園區、公益崗位、技能培訓以及勞務輸出等方式解決就業問題。

  和鍾良李一樣,王琴也是一名易地搬遷戶。

  王琴家住德江縣安化街道楠木園社區移民安置點,從楓香溪鎮軟坳村搬出來後,她在安置點附近的餐館找到一份工作,每天一大早,她便會準時來到餐館,熟練地收拾起來。

  王琴特別滿意現在的生活:在楠木園社區有一套100多平米的住房,丈夫幫人運送貨物,自己在餐館打工,小日子過得蒸蒸日上。

  據悉,楠木園社區還引進了三家物業公司和兩家服裝加工廠。

  「這幾家公司和服裝加工廠的用工基本上都是搬遷過來的居民。」楠木園社區黨總支書記安學軍說,社區還成立了江坤勞務公司,為沒有穩定收入來源的居民介紹工作,「對於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工作技能的搬遷群眾,社區還會定期免費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供群眾學習,幫助他們找到工作。」

  搬遷只是方式,脫貧才是目的。

  圍繞「搬出來以後怎麼辦」,貴州正加大對搬遷農戶產業發展和創業就業方面的幫扶力度,解決好他們的長遠生計問題,讓搬遷群眾既能安居,還能樂業。

在都勻市金恆星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隨處可見類似的標語

  新生活丨增強搬遷群眾幸福感

  建設鄉愁館、圖書館;發展刺繡、蠟染、蘆笙等傳統手工藝產業;組建演出團隊、健身團隊、電影放映隊……

  文化建設,是培育搬遷群眾市民意識、激發搬遷群眾內生動力的關鍵舉措。

  為讓搬遷群眾精神上「過得舒心」,貴州全力推進「五個體系」建設,尤其在推進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建好文化陣地,進一步完善文化服務體系,抓好社區文化隊伍建設,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娛樂活動,增強搬遷群眾歸屬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如今,每一戶搬遷群眾都在家裡張貼了新舊住房對比照片,發自肺腑地感恩習近平總書記、感恩黨中央。

  「搬進城裡,還能感受到老家的氛圍,很溫馨。」李朝菊說。

  走進李朝菊家所在的都勻市墨沖鎮布依文化城移民安置點,映入眼帘的是一個極具民族特色的小城鎮,安置點房屋外觀、路燈、廣場、包括道路的道牙等都按布依風格統一打造,盡顯古樸布依文化。

  「十三五」期間,畢節市易地扶貧搬遷任務284806人,共規劃建設139個安置點,目前已全面建設完成並搬遷入住,後續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成效明顯:

  畢節市在各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設「鄉愁館」、「圖書館」,開展感恩教育主題「講習」活動964餘場(次)、普法教育810場(次)、市民意識教育1023場、文體活動230餘場,組建演出團隊、健身團隊、電影放映隊等320餘個,不斷完善社區公共文化服務功能。

  凱里市將民族文化融入到上馬石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保留民族文化特色,傳承民族特色手藝,發展民族刺繡、蠟染、銀飾、蘆笙、鳥籠等傳統手工藝產業,使「新市民」在傳承民族文化的同時,又能得到不錯的收入,過上更好的生活……

  從大山深處搬到安置區,從土坯瓦房搬進新樓房,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朝九晚五……貴州大批搬遷戶悄然開啟了「新活法」。

  易地扶貧搬遷,「挪窮窩」、「拔窮根」的治本之舉。

  四年前,他們遠居深山,「白天泥塘飲水,夜晚松枝照明」;四年後,他們告別「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荒涼大山,遷向城鎮、遷向園區、遷向充滿生機活力的新家園,開啟了嶄新人生。

  • 時間:2020/04/24
  • 來源:多彩貴州網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_wn-rXEBiuFnsJQVabe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