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羅世間山野味兒的竹筒飯 是雲和畲民的拿手好菜

2020-04-03     麗水日報

春天萬物復甦,迎著春風,從雲和竹海里飄出陣陣清香,這是屬於自然最純正的味道。想要在竹林里尋找到一味,能把肉的鮮美和竹的清香完全融合的自然美食。仔細一想,那應該是非竹筒飯莫屬了。

竹子的清香、糯米的香甜、時鮮的濃厚,這一切美味在你聽到「竹筒飯」這三個字時,仿佛竹筒飯的清香就立馬竄到了你的鼻尖,並且讓你不由自主的口水直流了。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北宋詩人蘇軾借著竹子表達了自己超凡脫俗的生活志趣,寧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的相伴。要說能夠與蘇軾比較愛竹的氣節,那也只能是生活在雲和畲鄉的畲族山民了。

陳忠人/攝

雲和竹林資源豐富,竹子產量也很多,生活在山林里的畲族山民,常常與竹子相伴。初春待到春雨來襲,春筍便成為了山民們的第一次嘗鮮。冬天寒風來襲,便把曬制好的筍乾拿來燉肉,這味道剛剛好。

竹筒飯就像是山野美味的共同「狂歡」,所有的美好統統裝進這小小的竹筒內。中國55個少數民族裡,不乏有善於製作竹筒飯的能手。

其中黎家竹筒飯的餡料有鹽巴、豆飯、肉飯等多種類型,馬來式竹筒飯的特色是會在糯米中倒入少量的椰奶和食鹽,侗族的竹筒飯則是會加上鮮魚。不同地區,也造就了不同的竹筒風味。

在梯田深處,有會做地道竹筒飯的畲民

想要嘗到最為地道的畲香竹筒飯,「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雲和縣崇頭鎮下垟村是傳統的畲族村,村前是大片的竹海,村後便是中國最美梯田,在這特殊的地理環境下,造就了別有一番風味的竹筒飯。

雲和下垟村

美食必定要有盛它的器皿,這才是對於美味最原始的尊重。面對一個個裱有花紋的華麗瓷盤,總覺得略顯浮誇。中空的竹子是文化人節氣的象徵,它裝裱了自然最純粹的香氣,這是雲和畲族山民最天然的炊具。

在此生活的下垟村畲民,世代以種植稻米為生。在上個世紀,人們生活還沒有那麼富裕,竹筒飯是最時興的「外賣」。

出門前往梯田耕種的畲族山民,如果趕不回來吃飯,就會帶上一節竹筒飯當作口糧。或是,在山上勞作時不便帶鍋帶碗,便會利用山間的竹子,就地取材做成竹筒飯。

首先要將砍下的竹子截成一節一節的,或者將竹子砍成兩半,一半作鍋,一半作蓋,用清水洗凈竹屑。

香糯竹是最適合用來燒制竹筒飯的竹子。用香糯竹燒制的竹筒飯不但味美可口,清香撲鼻,而且還有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

香糯竹特有的香竹黃酮具有抗衰老、美容養顏等自然保健功效,同時其特有的雙層乳白色內膜能將米飯的香味緊緊包住,就像一根包著腸衣的大香腸,柔軟清香,等待著燒熟劈開竹子之後的剎那釋放。

畲香竹筒飯,鎖住山野間的清香

陸建華/攝

毫不誇張地說小小的竹筒,能塞下世間所有的野味兒。下垟村山野田間豐富的物產,能給鄉野間的畲族山民們,提供豐富的想像力。臘肉、山豬、田雞、排骨、泥鰍,螺肉...不同的內料造就了竹筒飯多樣的風味。

在竹筒飯的江湖裡,原來也有咸甜之爭。

在竹筒飯里填滿肉類後,愛吃甜食的畲族山民,也可以選擇在糯米里拌上紅豆、玉米、枸杞、大棗、白糖等配料,這樣燒制出來的大米飯表面光潔晶瑩、竹香不絕、甜而不膩,另有一番風味。

將淘洗乾淨的梯田大米或單獨,或與其他食料一起裝進竹筒之中,按比例摻入山泉水,再用竹葉或是鐵絲塞滿口。

包羅世間山野味兒的竹筒飯 是雲和畲民的拿手好菜

包好的竹筒,就可以放到石塊堆砌而成的火堆上炙烤了。火候對於竹筒飯尤為重要,正宗的竹筒飯是要耗時至少一個小時,這一步需要經驗老到的山哈阿哥看守,用炭火去慢烤。要是完全用大火烤便會流失竹筒飯本身的特色風味,只有高溫慢烤才能將竹子的清香緩緩吸進大米中。

竹筒飯烤熟有兩個步驟,眼見綠色的竹皮,在高溫的炙烤下變成炭色,竹子兩端冒出白氣。耳聽竹筒發出嗤嗤的響聲,就像高壓鍋煮飯一樣,那就說明真的成了。

藏在雲和畲民,骨子裡的竹筒情結

竹筒既是鍋,也是碗,在山林間摘兩根樹杈,剝去粗糙的外膜,就可以當作筷子,用來品嘗竹筒飯的清香。

竹筒飯作為一道地地道道的民間美食,充分體現了雲和畲族飲食文化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原則與智慧,也在漫長歷史的發展中逐漸成為少數民族人民的文化遺產和精神圖騰。

竹筒飯不僅在饑寒交迫的歲月里,填飽了畲族山民的腸胃,更是慰藉了一代又一代美食愛好者們的心靈。竹筒飯讓他們懂得了甘於平凡、堅韌質樸、厚積薄發,更是陪伴了他們走過了那個苦樂交加,不平凡的漫漫人生。

厭倦了城市紛擾的你,不如找個閒暇的時間

去梯田人家品嘗一下竹筒飯的美味吧

相信它,一定能把整個大自然的清香

都呈現在你的味蕾前~

文章來源:雲和文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_grOP3EBfwtFQPkdm02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