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脫貧密碼是做好產業」|湖南石門縣脫貧攻堅見聞

2020-03-13     團結報黨派e家

對湖南省石門縣秀坪園藝場洲滸溪村的村民劉文正來說,雖然連續兩年都沒有碰上好的開頭,但生活仍然越來越有盼頭。沒有好的開頭,是指2019年年初石門嚴重凍害導致果樹受災和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劉文正的盼頭則來自自己新的身份——農業產業工人。

起初,劉文正有著一片自己的柑橘果園,由於規模不大、工作又煩瑣,基本上既靠人干也靠天收。幾年前,他將土地流轉給了楊氏果業集團,成了一名不用承擔風險的農業產業工人,這才「得了清閒和安定」。

「把土地流轉給他們(楊氏果業),是按照約定每畝獲得多少收益,現在就有一千多塊錢一畝,2019年年初凍害死了很多樹,我們也還是按照約定獲得收益,以後每五年還會調高收益。」劉文正向記者算起了這筆無風險的收益。在他看來,一筆穩定豐厚的無風險收益,是靠天吃飯的農民避免因災返貧的屏障。

「他們(楊氏果業)專業,有更好的機械和管理水平,能把柑橘賣到更好的價錢。我們年紀大了,也不想再去外面了,給他們工作也比較輕鬆。」已經64歲的劉文正在楊氏果業做管理果樹的工作,這讓他可以在家「打工」又掙一份工資。

在石門,像劉文正這樣藉助成熟的農業企業走上致富路的例子還有許多。依靠柑橘、茶葉、畜禽三大農業支柱產業的良好運作,石門這個湘西北的丘陵山區縣已與從前大不一樣。

石門哲武公司是一家以畜禽為主要生產經營方向的企業,其所屬夾山鎮馬塔蛋雞養殖基地已投產17萬羽蛋雞,日產鮮雞蛋9.5噸。當記者來到這個養殖基地時,看到的是嚴格消毒、管理規範的廠區,其時已近傍晚,在這裡工作的附近村民正有說有笑地下班回家,與城市上班族不同的是,他們回家的路程要短得多。

夾山鎮馬塔養殖基地正是一個優秀的扶貧模式典範,這個養殖基地實行「公司+建檔立卡貧困戶扶貧小額信貸+村級產業發展資金」的合作社模式,56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村民每年都可以獲得每戶4000元的固定分紅以及一部分浮動分紅,他們還可以自由選擇在養殖基地做一份離家近的工作。

就這樣,企業在政府的支持和指導下,將脫貧攻堅與產業發展牢牢綁定在一起。得益於此,在2014年時,石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6724戶82300人,貧困發生率達14.4%,但到2017年時便實現了脫貧摘帽。現在,石門的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突破1.2萬元。

石門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斌表示,石門可以用產業發展高效助推脫貧,重要經驗就是提高農民從產業中增收和自主致富的能力,尤其是提高貧困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與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讓廣大農民融入有競爭力的新型經營主體中來。全縣所有的貧困村都建立了專業合作社,80%以上的貧困人口都與新型經營主體建立了利益聯結機制。

說起合作社的好處,秀坪園藝場秀山村的村民吳偉毛很有發言權。今年73歲的他年紀大又患有慢性病,成了建檔貧困戶。可是他卻覺得生活從沒這麼好過:「七十多歲了,做夢也沒想到,還能看到這麼好的事情」。

吳偉毛說的好事就是加入合作社,他家中有5畝種柑橘的土地,因為加入秀坪柑橘專業合作社,他的柑橘園既可以由合作社統一管理提高產量,也可以通過合作社統一經銷賣出更好的價格。而且,由於合作社還會對柑橘精細包裝出口海外獲取收益,合作社又會將這部分收益給身為合作社成員的吳偉毛分紅,這讓他的收入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在面對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時,我們縣涉農部門50多名領導幹部結對聯繫137家重點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提供『保姆式』服務。這樣一來,無論是政策支持、金融支持還是技術支持,都可以通過很短的溝通渠道就有效地傳達到基層群眾身上。」石門縣扶貧辦副主任廖先毅見證了石門各處的產業扶貧成績,他對成熟的農業產業的抗風險能力有信心。他還說:「石門的脫貧攻堅成效能這麼顯著,農業產業的發展幫助非常大,如果說我們的脫貧攻堅有密碼的話,那這個密碼就是做好產業。」(本報記者 譚耀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_g571HAB3uTiws8KBnC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