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全國仍然處於疫情嚴控當中,但復工復產中的文創產業已經傳來「捷報」。據了解,一些文創企業業務量不降反增,還有一些文創企業第一季度預估業績同向上升。
文創企業「捷報」頻傳
掌閱科技是我國領先的移動閱讀分發平台,為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數億用戶提供服務。自2月24日復工以來,為積極克服疫情對舉辦線下活動的影響,掌閱選擇了線上挖掘優秀作者,並鼓勵老作者介紹新作者,最大程度保障優秀作者的簽約。
「為提高作者的創作熱情,我們還組織作者參與抗擊疫情的線上活動,舉辦網絡文學創作交流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作者的創作熱情,加快作品更新的頻率,給受眾帶去更好的閱讀體驗。」企業相關負責人介紹。特殊時期採取的線上挖掘作者、同步使用辦公軟體等特殊形式使掌閱科技再圈了一波「粉」。
在國家文創實驗區內,還有不少企業積極克服疫情不利影響,實現了企業業績的逆勢增長。版權服務企業北京首版科技有限公司位於中國出版創意產業基地先導區,疫情期間,首版科技依靠自身的業務創新和技術創新立足於數字經濟時代下的版權價值服務,環比實現了20%的業績增長。
4月8日,上市公司德藝文創發布2020年第一季度業績預告。預告顯示,2020年1-3月,德藝文創預計的業績為同向上升,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預計比上年同期增長5%--15%,預計盈利在1,260.16萬元至1,380.17萬元之間。
德藝文創指出,由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先後在全球不同國家爆發,公司的經營活動受到一定影響,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相比上年同期略有下滑,但公司在積極抗擊疫情的同時,及時復工復產,保障公司產品全球供應;與此同時,公司繼續提升產品設計創新能力、加強營銷渠道建設,人民幣匯率保持相對穩定,公司整體利潤略有上升。
疫情中謀發展
疫情防控中,文創企業「捷報」頻傳得益於我國浩瀚的文化資源,還有文創產業內在的蓬勃的生命力。
一、探索開拓新渠道
3月底,北京市文創園區的平均復工率達到六成,朝陽區、海淀區則達到八九成;位於上海普陀的M50文創園返崗員工人數近半;湖南長沙58小鎮文創園的企業採取網絡辦公模式……文創行業通過多種手段恢復生產,探索開拓新渠道。
「這是這一季的最新設計,可以試試看。」M50文化創意園裡,哦紗玳綜合文創店的創意總監戴娣正向顧客介紹自己的原創產品。戴娣坦言:「3月2日店鋪復工,到現在還沒賣出商品。」
讓她驚喜的是,話音剛落,顧客就挑中了一件服裝。「開工以來有了第一筆線下收入,是個好兆頭。」戴娣介紹,去年店鋪的平均月營業額在10萬元左右,然而春節至今,線下銷售基本「冰封」。她和幾個設計師夥伴聯合打造了一個「雲生活市集」,將各自的客戶拉進微信群,互相推薦創意產品,效果不錯,已經有了近2萬元的收入。
「疫情把宅在家的我們都『逼』成了『帶貨』主播。」首創郎園的運營團隊自2月17日入駐淘寶直播,每天都直播兩小時。郎園品牌總監宋秀平說:「郎園很多商戶沒有經營線上業務的經驗,我們就先用自己的文化衍生品打頭陣,『崑曲』口紅和『西廂記』帆布袋銷量都不錯。」
郎園文創產品
其實,首創郎園已於2月10日開園復工,目前採用封閉式管理,暫未對外開放。企業可以正常上班,但面向市民和消費者的文化空間、文創精品店等業態則面臨較大的經營壓力。首創郎園的輪值主播積極「嘗鮮」線上渠道,把園區企業的30款產品帶給網友。
除了線上「帶貨」,不少企業還試水了「雲經濟」。北京工體的CHIZHANGLATTE蹦迪俱樂部暫停了門店的運營,但通過抖音、快手等線上渠道推出「雲蹦迪」。在一場3個小時的直播中,108萬人實現了宅家「雲蹦迪」。CHIZHANG品牌創始人張馳說,接下來還計劃開辦「雲畫展」「雲走秀」。
嘗試「雲辦公」的還有一批文創廣告、傳媒企業。一大早,牽引傳媒創始人、CEO盧曄就忙著跟視頻網站「雲對接」,為公司製作並已上線的網絡大電影《漢時光》策划下一步的宣傳方案。
牽引傳媒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區58小鎮文創園,這家成立3年多的企業,以出品製作網絡電影和網絡劇為主。《漢時光》原計劃在2月下旬賀歲檔上映,如今根據情況,調整了宣發渠道。盧曄介紹,過去採取線上 線下的模式,不僅在大量的APP上投放開屏廣告,還在線下鋪設海報廣告等。如今公司從減少支出的角度出發,精準尋找目標受眾,宣發渠道縮減了近四成,票房卻比預期高出了近30%。「疫情倒逼著我們修煉內功,促進劇本策劃更精準,讓後期電影項目的運營宣發更有效益。」盧曄說。
二、不斷拓展新邊界
伴隨文化產業的不斷創新發展,文創產品不再拘泥於杯子、筆記本、帆布袋等傳統樣式。出版業、博物館、非遺技藝都在跨界融合中結合自身特點,積極擁抱新領域,研發讓市場認可且具經濟價值的創新產品。融合帶來了「1+1>2」的全新效果,各具特色的文創拓展著產業的發展空間。
非遺、文物、圖書、遊戲、動漫……如今,這些元素之間的混搭越來越常見。隨著近年來文化產業的飛速成長,「文化+」「+文化」已成趨勢,日益多元的跨界融合推動著文創「破圈」。
「如果書的封面可以做成衣服花紋,你喜歡哪一本呢?」前不久,服裝品牌「步履不停」與上海譯文出版社推出聯名款,將「譯文經典」系列圖書封面設計成連衣裙的花樣。第一個系列源自《月亮和六便士》,於3月24日開售。
這次合作受到網友好評:「穿上身的裝幀藝術」「披上一本書,感受文字與肌膚、與心靈的零距離接觸」……此前,「步履不停」曾和理想國、單向空間等多家機構合作,反響和銷量都不錯。
服裝品牌「步履不停」與上海譯文出版社推出聯名款
最近,浙江杭州市民李楠對新購買的傳統木刻版畫工具禮盒愛不釋手,刻刀、羊毛刷、木刻版等一應俱全,「從木刻到印刷,親自動手製作版畫還是頭一回。」
這套木刻版畫工具由浙江自然造物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的創意團隊設計。公司聯合創始人仲文說,最初他們將木刻版畫元素融入一款食品的包裝,沒想到顧客反響熱烈,「既然大家感興趣,木刻版畫若只用作包裝豈不是太可惜?」就這樣,這款木刻版畫工具禮盒應運而生,讓更多人可以親自體驗木刻版畫的製作全過程,也讓這門非遺手藝可感可觸、好玩有趣。
三、博物館數字化成創意的源泉
去年11月,在三星堆博物館舉辦的「文物萌主大會」上,一件文物青銅縱目面具「活化」為「文物之靈」出現在遊戲中,吸引了不少參觀者的目光。
除此之外,三星堆還推出「古蜀萌娃」表情包,小說《蜀帝傳奇》《蜀山雲無月》,AR遊戲《我的世界》等也在準備中。
「神秘獨特的三星堆文化具有天然的IP屬性,跨界融合是三星堆文化價值傳播與轉化的最佳途徑之一。」三星堆博物館黨組書記、常務副館長朱家可說,三星堆就如一個巨大的寶藏,運用現代表達方式開拓IP多元發展邊界,可以讓更多人了解古蜀文化。
點開APP,拉坯、上釉、上彩,在手機上就能操作一系列制瓷工序。在盛趣遊戲推出的「釉彩」APP中,用戶不僅可以了解制瓷過程,還能直接下單定製作品。
而在盛趣遊戲的「文物加」APP里,玩家則可以欣賞到各大博物館的經典藏品。盛趣遊戲副總裁陳玉林介紹,目前,「文物加」APP已與300多家博物館達成合作,完成3.5萬件國寶級文物的大數據整理。
政府大力扶持文創產業發展
在疫情防控中,文創產業仍然能夠保持蓬勃發展還得益於國家和地方政策的大力支持。
疫情下,國家及各地政府面向中小微企業推出減稅降費、金融支持、財政支持等多方位的支持政策,覆蓋了大部分文創企業。此外,北京、上海、廣州等地還推出文化企業專屬的「政策紅包」。
疫情期間,還有一些地方推出了專門支持文創產業發展的一些措施,比如:
近日,河北省文旅廳等七部門印發了《2020年全省文創產業發展重點工作方案》(簡稱《方案》)。
《方案》提出2020年,全省將培育20家以上文化文物單位文創開發示範基地、20家以上非遺文創產品開發示範基地等工作目標。
據了解,該方案的出台旨在進一步加快全省文創產業提質增效,推動2020年全省文創工作邁上新台階。按照該方案,2020年,河北省將培育20家以上文化文物單位文創開發示範基地、20家以上非遺文創產品開發示範基地、10家以上生活消費類文創產品開發基地,並重點發展30家文創設計中心、50家文創產品生產龍頭企業,評定20家以上旅遊特色商品購物店和10家旅遊休閒購物街區,培育引進一批高水平的文創設計人才和機構。
3月20日,上海首期規模暫定10億元的「文創保」專項貸款產品正式發布。在上海市委宣傳部指導支持下,上海銀行、上海精文投資有限公司下屬上海東方惠金融資擔保有限公司(簡稱「惠金擔保」)與上海市中小微企業政策性融資擔保基金管理中心(簡稱「擔保中心」)聯動推出「文創保」專項貸款產品,具有面向中小微企業、審批快速高效、貸款額度有保證、融資成本低等特點。
據悉,原則上上年度營業收入300萬元以上、資產負債率不超過70%的本市註冊文創企業均能申請;設立白名單制度,由行業協會或市級文創園區推薦,確保優先服務優秀企業;貸款以實際控制人個人無限責任擔保為主,原則上免房地產抵押。
在企業資料齊全條件下,貸款審批時間不超過15天。單戶貸款金額一般不超過1000萬元,最高不超過2000萬元。惠金擔保的擔保年費率最高不超過貸款額度的2%;符合條件的可享受支小貸款優惠利率。
4月13日,成都市新引進重大文創項目集中簽約暨「文創通同舟行動」首批放款儀式在成都高新區舉行,成都新引進重大文創項目21個,簽約額達166.51億元,發放首批貸款2.31億元,惠及30家企業,實現對影視、會展廣告、創意設計、軟體服務等八大文創重點領域全覆蓋。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管清友在活動中通過網絡遠程評價,「文創通」既降低了文創企業申請的前期費用,又儘可能把風險分擔出去,在解決文創產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上是一次有益的嘗試。
提升文創企業盈利「內功」
與此同時,也有部分文創企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資金鍊暫時陷入困境,存在市場供給受限,消費量難以支持人力和運營成本等問題。經濟日報一篇評論指出,如何在這一特殊時期突出重圍,頗考驗文創企業盈利的「內功」。
在大眾消費品中,文創類產品有其獨特性。譬如,創意層面過於依賴單獨個體或團隊,容易造成產量不高、整體狀態不穩定、缺乏標準化制約等劣勢;在經營層面,風險挑戰也不小。
不少創始人本身具備很強創意能力,思考判斷問題時更像藝術家而非企業家,故而創辦公司時短板漸顯,不太懂得如何招聘到合格員工、如何設計現代化標準組織流程、如何銷售創意類產品,等等。
一言蔽之,只懂研發,不諳管理,難以找到既符合自身特點又滿足特定消費者習慣的盈利模式,盲人摸象,自然敗多勝少,易折戟沉沙。若要成功實現文創企業盈利,須從立足點、附加值、外延性三方面綜合權衡,理性施策。
立足點為平台。選擇或建立對路的平台,是文創產品得以蓬勃壯大的先決條件。做好平台門檻很高,須強大競爭優勢外加資本助力。很顯然,有了足夠競爭優勢,資本自然就來了。而要提昇平台競爭力,在原創內容基礎上,企業須與平台建立互惠互利合作模式,並形成極具辨別力的產品價值觀,為特定消費者提供可辨識「窗口」。畢竟,人們選擇某平台並在此消費,緣於對其傳遞的價值理念深度認同,形成共振同頻效應。唯有樹立起類似良性互動關係,才可實現雙贏。
附加值為衍生品。一款文創產品能否「一石激起千層浪」,在發展本行業同時,也給其他行業帶來足夠關注度和影響力,是其擁有持久生命力關鍵所在。衍生的核心是產品多元化開發。
對於文創企業而言,僅研發單一產品會形成瓶頸,限制用戶群拓展,而從單一內容向多元生態拓展,則有助於打通產業鏈各環節,分享產業鏈成果收益,也可以大大增強企業競爭能力、抗風險能力和資源運用效率。
不少影視企業出品的影視劇獲得高票房高收視率高點擊率之後,趁熱打鐵,及時開發出線下實體商品和服務,就是文創附加值的有力延伸。
外延性為跨界融合。文創企業和傳統產業有效實現跨界融合,是促動未來文創消費升級關鍵所在。
一來,跨界可提高傳統產業附加值和競爭力,通過對文化衍生品和運作方式選擇性引入,使該產業具有濃郁的文化性特徵,並藉此實現自身產品和品牌變革;
二來,跨界也可為全新商業模式提供明確清晰的切入點,提升潛在盈利空間。新型書店、網紅電商等,均屬此類。
在未來謀篇布局中,只要文創企業以生產高質量產品為根本著力點,層層發力,多角度多層次多舉措發力,打好平台、衍生品和跨界融合的「組合拳」,精心澆好創意這個「根」,就一定能有效規避疫情不利影響,不斷促進企業價值最大化,激發效益最優化,實現文創產品供銷一體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