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許你要老婆不要《牧馬人》為何再火?如今我們還能撿個媳婦嗎?

2019-12-29   廖宇探案

大家好,我是看電影愛較真兒的廖宇。

最近火遍網絡的《牧馬人》片段

「老許你要老婆不要?只要你開金口,我待會兒給你送來。」電影《牧馬人》中這個難以置信的情節就發生在我父母身上。年輕時的我一度不認同他們那輩人的愛情,有時甚至覺得他們應該沒那麼相愛吧,或者說他們的婚姻就像是時代洪流下的水到渠成,僅僅是一個到了娶媳婦的年紀,而另一個到了該嫁人的芳齡罷了。

1982年電影《牧馬人》劇照

我也不止一次的聽父母津津樂道的講述那讓我難以置信的一幕,簡單到就是領導問我爸要不要老婆,我爸說要,結果下午就安排男方去女方家裡見了一面,然後就訂下了這門親事。

因此讓我很難相信那是他們自己的真正選擇,畢竟已過四十還在選擇的我難免會認為,婚姻這道選擇題真的太難了,而他們怎麼可能一次就選對了呢?

許靈均與李秀芝婚禮當天

帶著這樣的認知我常常用不屑去抵禦他們對我的每一次「逼婚」。而在一次偶然看到《牧馬人》這部电影後我發現,電影中的許靈均(朱時茂 飾演)和李秀芝(叢珊 飾演)不就是我父母的真實寫照嗎?又或者說是這兩個角色讓父母曾對我講的那些故事在我腦海中鮮活起來。

這張劇照很像我父母年輕時的一張照片

最近不知為何這部電影的一些片段在網上突然就火了起來,引得我也又看了一遍,時過境遷,這一次有了不一樣的感受,也順便聊聊這部1982年的《牧馬人》為何在37年後又火了一把?我想有以下三個原因吧。

一 | 現在的愛情太貴了

電影中李秀芝對許靈均說:「我看出來了,我遇到了個好人。」而說這話的時候,許靈均是個三十多歲快四十的窮光蛋,老光棍。窮到什麼程度?只有一口鍋,一隻碗,一雙筷子,用家徒四壁來形容似乎都是美化。

許靈均的家

這還不算,最可怕的是許靈均還是名老右,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家庭成分比什麼都重要。

許靈均的家被貼大字報

成分好,越窮越光榮。我爸祖上N代都是貧農,到了我爺爺這代成了軍人,因而我爸算得上是根兒正苗紅,在那個年代不可謂不是名好男人,但卻很清貧。他和我媽的婚禮就像《牧馬人》里演的,結婚當日親朋好友街坊四鄰一起湊了幾十塊錢和十幾斤糧票,我爸有個手電筒和倆暖壺,我媽帶了床新被褥,住的是借來的一間小平房,就在婚禮當天晚上賓客走後倆人滿屋抓耗子。

大隊的所有人為許靈均湊了23塊5毛

所以每當電視里重播《牧馬人》這部電影的時候,他們總是有無限的感慨。電影里的李秀芝善良能幹,勤儉持家,養啥都能活,很快就把一個落魄潦倒的小破房變成一個有牆院(自己和泥曬土坯蓋的)有家禽,有溫暖的家。

秀芝做土坯

沒有車隊,沒有豪華婚禮,沒有鑽戒婚紗,更沒有相互發誓無論貧窮和富有都堅守對方。只有李秀芝的志氣:「我不管他是老師也好右派也好,在我眼裡他就是許靈鈞,是富翁我也不稀罕,是窮小子也跟他過一輩子。」

這是一個太過簡單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真摯和質樸的,但足以包含人世間一切的幸福美好。至少我開始相信父母那個年代的愛情觀,人是第一位的,物質在其次。這或許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缺失的,現在是物質第一,人成了其次,甚至有時可以當作一種婚姻的交換條件。

僅有兩隻紅蠟燭和兩個紅喜字的婚禮

也許探討婚姻與愛情這個話題太老土了,如今好像也不大講淳樸的愛情了,偶爾流露出點兒這意思,沒準還要遭到嘲笑。畢竟現在是:金錢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我自己便是如此,兩段失敗的婚姻讓我幾乎傾盡所有,不得不說愛情太貴了,豈止是貴,簡直是奢侈。

我想,已經把如此之貴的愛情習以為常的現代人,忽然發現曾經還有像《牧馬人》里那種不貴的愛情存在時,都會覺得難以置信吧,奇觀效應也許是突然火的原因之一,而另一個原因我想是大家可能也在琢磨愛情怎麼就漲價了呢?

二 | 誰給愛情漲的價

網上不是有這樣一個段子嗎,如今兩個北京本地人結婚,就相當於兩家上市公司合併。如果說最先給愛情提價的是房產的話,那麼我想讓愛情價格飆升的應該是那些被成功販賣給我們的焦慮。

我們的生活明明越來越好,比起《牧馬人》中的那一輩人簡直是天壤之別,可為什麼我們卻越來越焦慮了?

那個年代許靈均與李秀芝的生活條件

因為販賣焦慮的人把我們生活中的所有都變成了焦慮和壓力,孩子早教,上幼兒園,升學,考研……太焦慮了,怎麼辦?上各種培訓班緩解焦慮;大病,醫療醫保,意外……太焦慮了,怎們辦?買各種保險緩解焦慮;找不到合適老公,出軌,愛情不保鮮,衰老……太焦慮了,怎們辦?買化妝品,好看的衣服包包,美容,減肥,整容緩解焦慮;娶不起老婆,沒車,沒房,不成功……太焦慮了,怎們辦?上成功學,創業,買假名牌,在朋友圈中成功緩解焦慮。

如今焦慮哪裡還需要販賣,很多人覺得自己30歲,月收入沒過萬就自動給自己打了標籤:Loser

比起牧馬的老右許靈均我們似乎都比他成功

其實理想與現實總會有些差距,而今天沒別人過得好似乎成了一切焦慮的根源,我們都希望自己有個成功的人生是正常的,但總有些人會因為比我們更優秀或者幸運而比我們過的好,但這並不能成為我們焦慮的理由。若因此而產生的焦慮只是將自己的境遇與別人對比後而滋生出的未被滿足的慾望。

為什麼有人要販賣焦慮而我們又如此的相信這些焦慮呢?從心理學上來說,焦慮是人類擁有的一種基本情緒,他與快樂,悲傷一樣,具有不可消除的性質。當一個人感到焦慮時自然他就會心裡難受,而人類的本能會試圖尋找各種方法來緩解焦慮情緒,而此時由於情緒在線,往往智商就是下線的,因此特別容易上當,這也就為那些販賣焦慮人的提供了先決條件。

你越感到焦慮你就越喜歡通過花錢買來一些你其實並不需要的東西來緩解焦慮,久而久之,我們習慣於買一切,包括愛情,願意花錢買愛情的人多了,愛情自然也就價高了。

許靈均感受奢華的都市生活

而當年的電影《牧馬人》似乎對如今的這一現狀有所預知,它的故事為我們展現了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面對貧窮,毫無社會地位可言的許靈均來講李秀芝像極了天上天下個林妹妹。突出的是夫妻二人豁達的心態,質樸的生活,真摯的愛情,這一切似乎給我們暫時「焦頭爛額」的生活重燃起另一種可能,同時也從許靈均的視角展現了那個時代城市的浮華,點明了「億萬富翁在情感上一貧如洗」的觀念。我想,電影《牧馬人》的價值觀也許可以讓我們重新梳理思緒,拒絕有些不必要的焦慮,這可能是它火的的第二個原因。

三 | 生活要有信念

《牧馬人》中的李秀芝並沒什麼文化,這個生活在70年代,從四川逃難到甘肅,靠一句話:「你能給我找個吃飯的地方嗎?我能幹活」就嫁給一個窮光蛋老右的女人是遠沒有我們現在的女人有資本的。但她卻是個聰明的女人,懂得如歌經營自己的婚姻和幸福,懂得如何料理自己的感情和生活,最重要的是她對自己的生活有信念。

我能幹活

到底什麼才算是幸福的生活?對於這一點想必我們都會有一個普遍的共識,有車有房,事業穩定,愛情甜蜜,家庭和睦。在這個一切朝錢看的大時代,物質基礎似乎決定了很多東西,但唯獨缺少了對生活的信念。下面讓我們通過《牧馬人》中許靈均的內心獨白以及秀芝對他們的兒子清清的教育來感受一下他們那代人對於生活的信念。

住在北京高級酒店的許靈均思考著

父親和宋小姐能品出咖啡的苦和甜的混合味道,他們哪能體會到人生的苦和甜的混合。這完全是一種奇特的、偶然性的排列組合……

給秀芝寫信的許靈均

秀芝,我又在想你了,你現在在幹什麼呢?是和清清瘋,還是也在想我?這幾天我想了很多,W革中我為什麼沒有自殺?因為我相信人民的力量,我堅信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今天我為什麼要活著?我相信我們這個古老的祖國具有扭轉乾坤的生命力。

許靈均的父親帶他吃了一頓80多塊錢的飯

秀芝,這幾十年,我什麼苦都吃了,看來,象我這樣的人,既然有這樣一個有錢的爸爸,真應該離開這個國家。但我的回答是:不!我等了二十年了,這一天我等到了,我看到了祖國的希望,我播種了二十年的汗水和眼淚,我不能在人民前進的時候離去……人,畢竟不是單純地為了物質生活而活著的。……

父親說我很冷峻,他並沒有真正地理解我。我認為有時候感情是信念的基礎,這裡有我汗水浸過的土地,這裡有我患難與共的親友,這裡有我相濡以沫的妻子,這裡有我生命的根……

來北京的路上許靈均堅決再給家裡留10塊錢

當許靈均和秀芝的孩子清清聽大人說,爺爺有好多錢,吵著要買小汽車。秀芝是這樣教育兒子的:那是爺爺的錢,錢只有自己掙來的花得才有意思,才心裡安逸。像我買鹽,我知道這是我賣雞蛋換來的,我買辣子,我知道那是我割稻子賺來的。我給你買小人書,我知道這是我加班打場得來的。不是我們自己的錢,一個也不要,這叫志氣。

說實話,小時候我媽真的對我說過幾乎跟這一模一樣的話。

秀芝和清清送許靈均去北京

許靈均去北京見父親的前一晚,秀芝對他說:我知道你捨不得你的那些小學校里那些孩子們,你捨不得老鄉們,捨不得郭子、董大爺,還有你也捨不得它(看著中國地圖)……你天天趴在牆上看地圖,你可以把它摘下來裝在包裡帶走,可那是空的,祁連山你背不走,大草原你背不走!在我家鄉有句老話,「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

平反後任職人民教師的許靈均

信念是生活的基石,或許每個時代對於愛情的表達方式不同,對於生活的要求不同,然而勤儉持家,相濡以沫,對祖國與社會有貢獻這些最基本的道理應該值得被傳承。不知是誘惑太多還是現實太殘酷,現在這個時代中我們還有多少人能做到保持信念的活著。

而我們信念動搖的時候,往往就是在遭遇挫折的時候,是你心煩意亂事情的時候,是孩子們出現各種各樣問題的時候,是感覺不到自己所產生的積極影響的時候。而此時,我們就更需要一個樂觀積極的心態。

對許靈均充滿信念的秀芝

生活中,有些人只是盯著那些陰暗消極的事物,總是抱怨,總是批評,總是無奈,總是放棄。但也有些人,總能看到積極的一面,總能對未來充滿著信心,總覺得即使今天有再多的困難和挫折,也總會煙消雲散,太陽會照常升起。

對生活充滿信念的秀芝

就像《牧馬人》中秀芝在看完露天電影《列寧在一九一八》後,把一句台詞記在日記本上念給許靈均聽:麵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

李秀芝,一名由內到外都美麗的中國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