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畿之地名小吃:河間的大火燒夾驢肉

2019-12-05     普濟

題記:俗話說得好,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河北省河間的驢肉火燒,就是這句話的經典詮釋。河北省河間市,古河間國,緊傍北京南大門的保定,京畿之地,什麼樣的美食沒有,偏偏一個驢肉火燒,老百姓的日常食物怎會成就名吃?還與保定驢肉火燒構成犄角之勢,相得益彰而揚名美食江湖?本文也難抑好奇,要一探究里。


河間驢肉火燒的故事

——為吃驢肉殺坐騎。

因為河間保定與宮廷的特殊關係,此地的民俗文化尤其發達,民間流傳很多驢肉火燒的趣聞傳說。前有創建東漢的劉秀(公元前5年-公元57年)起兵反王莽,打到河間,得到村民的驢肉加持。後有李世民鏖戰竇建德,也得到當地書生的「殺驢煮秫」款待。再往後就多了,比較有趣的是宋朝的大文學家宋祁。他與包拯同朝為官,與兄長宋庠高考同遭御筆欽點,為避嫌退到第十名,宋庠得錄狀元。也因此獲得「雙狀元」美譽,史稱「二宋」。在他老家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至今還有紀念他哥倆的「雙狀元塔」。宋祁的歷史留名,卻不是官場,儘管當到部長級的工部尚書。他突出的歷史功績是與歐陽修編纂《新唐書》,成書28469卷。


宋祁的名氣大,逸聞趣事就多。他和驢肉的關係很痴情,在一次旅途中,走到洛陽,被朋友招待連吃幾頓驢肉,美不自禁。再吃沒了驢肉,來不及去集市上買,就命人把自己的坐騎殺了吃肉,也是沒誰了。其實他的浪漫故事還不是殺驢吃肉,而是另件奇事。他寫的思念夢中情人一首詩詞,在京城廣為傳頌,沒想到竟然好事成真,被仁宗皇帝給他找到夢中美人,還賜婚成功。故事浪漫的不得了。詩詞與各位分賞:

畫轂雕鞍狹路逢,一聲腸斷繡簾中。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金作屋,玉為籠,車如流水馬如龍。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這首《鷓鴣飛》寫的是實情,述說自己剛當上翰林學士期間,一天遇上皇帝的儀仗車隊,有轎車珠簾後美女嬌滴滴叫他名字,可是車馬未停,美人露面一瞬間。詩意感染力就在於叫名字很正常,可那女孩卻受同車女官的拾掇,開口叫宋祁「小宋」。一個素不相識的妙齡美女嬌滴滴叫你奶名,誰個受得了啊?可不夜思夢想。


——乾隆和紀曉嵐、和珅三人吃驢肉火燒的故事。

乾隆皇帝,他有兩大生活特點:喜歡微服私訪,喜歡美食。紀曉嵐是河間人,多次跟皇上說起驢肉火燒好吃。饞急了就由紀曉嵐帶路,微服私訪去河間,專門去吃驢肉火燒,果然是傳說的那麼好吃。吃罷還餘興未盡,當即賦詩一首:

河間處處毛驢旺,巧婦擀麵似紙張。做出火燒夾驢肉,一陣風來一陣香。

和珅回來後,也跟著附庸風雅一番。在家裡和夫人們賞月吃驢肉火燒,看著夫人蔥蔥玉指拿捏著酥脆火燒,不由興致上來,也賦詩一首:

玉人指甲長,火燒分外香。兩相皆上品,對月透華光。

這人八面玲瓏,文思海輝,順帶著把老婆誇獎一番,夜裡自然有了好事。


——贏得出生地綽號的兩個牛人。

前面說過清朝紀曉嵐,不表他的其他功績,單是《四庫全書》就彪炳史冊。他的才氣就大到贏得「紀河間」外號,為河間史上第一才子。還有一人也是河間人,同樣贏得這樣的綽號。他叫馮國璋,人稱「馮河間」,當過民國代總統。他還是馮鞏的嫡親爺爺,不過讓河間火燒夾驢肉更出名的倒不是他,是他的孫子。馮鞏在一次河間春晚上節目,上來一句台詞,叫響了大火燒夾驢肉:

家鄉的水美人更美,河間的驢肉火燒饞得我直流口水!



河間驢肉火燒的來歷

——毛驢產地吃驢肉,驢肉火燒卻源於長安肉夾饃。

這故事說來有點長。當年唐太宗李世民還是秦王的時候,為剿平割據,四處征戰,其中在河間打敗竇建德,吃到河間驢肉。當了皇帝後還對驢肉念念不忘,就有了後來的肉夾饃。然後由武則天帶到洛陽,豐富了當地肉食種類,牛、羊、驢成為主流美食。唐朝時候的洛陽,集天下美食之大成,驢肉、驢肉湯和驢肉夾饃自然不在話下。至今肉夾饃還數西安和洛陽,能與之媲美的就是河間和保定的驢肉火燒。要論先來後到,民間的說法不無道理,河間驢肉火燒的根源在洛陽,源於長安,只是考無實據。


——鹽幫的運輸工具成了漕幫戰利品。

河北自古兩個主要驢品種,一種生在沿海一帶,叫做渤海驢。一種生在內陸平原,叫做太行驢。都是運輸工具。明朝時期,這地方的兩大幫派矛盾白熱化,一個是漕幫,一個是鹽幫。漕幫仗著人多勢眾,非要鹽幫的貨通過他們的水運,不要自己毛驢運貨了。鹽幫哪能接受?我自己的貨自己運,不讓別家掙我這個錢。再說本來都是走私鹽,見不得光亮。一個力爭,一個不讓,矛盾越來越大,小爭執就成了大戰鬥。鹽幫屢戰屢敗,大批的毛驢和貨物,不斷地成了漕幫戰利品。漕幫走水路,要毛驢沒用,就殺了吃肉。古時候這些行腳僧吃飯是帶乾糧的方式,不可能當頓做飯吃。就這樣,帶著的麵餅和驢肉有的是合作機會,餅包著驢肉,或驢肉夾到餅里,美得不行,於是有了驢肉火燒。這個也是傳說。


——驢肉火燒是太監炒熱的美食。

明清皇宮,用著大量的太監,這些太監基本都是保定一帶的人,譬如慈禧太后的紅人李蓮英,就是保定人。俗話說,

京油子,衛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

保定府的狗腿子,指的就是太監。太監入行的條件,不僅僅是要把傢伙割掉,還有很多嚴苛的訓練,必得掌握多門伺候人的技術,才得過關入宮。其中主要的就是美食,會做,會品,會推介,讓主子吃個明白和開心。就這樣長時間宮裡與家鄉的內在來往,保定跟河間的美食品味不斷提高,種類不斷豐富,就有了名氣,以至於有了流行俗語:

要吃飯,河間轉。

至於為什麼河間的驢肉火燒名氣最大,也與太監有直接關係。要知道太監一生最大的不如意,就是命根子沒了,可還是男兒身。所以他們最隱秘的努力,不是如何伺候好主子,而是想方設法找回失去的雄性。喝藥的,食補的,甚至有土法手術的,五花八門。驢的傢伙大,就成了他們性幻想的物件,於是大吃驢肉火燒,希望能從中找回點什麼。再說了,驢肉火燒是真的好吃,他們個個身懷絕技,美食專家,就順帶著把火燒和驢肉的味道發展到極致,更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驢肉火燒的現狀

——河間和保定驢肉火燒的區別。

很多年前,河間就流行一句俗話:

常趕集還怕看不見賣大火燒的?

說的就是當地百姓日常生活里,驢肉火燒已經占據著相當位置,成了日常飲食生活的一部分。以至於村村集集都有得賣,有得吃。其實在河北這個地區,驢肉火燒有兩大主流產品,為保定驢肉火燒和河間驢肉火燒,當地人很容易分辨出來。其中保定驢肉火燒的特點,火燒是圓的,驢肉是醬肉。做法是熟驢肉在熱湯里泡著,顧客來買了,撈出來切切,裝到熱火燒里。河間的火燒是長方形的,開封叫鞋板燒餅,驢肉是滷的。滷好放涼的驢肉,切切配點生辣椒,裝到熱火燒里。還有,保定用的是太行驢肉,河間用的是渤海驢肉。人們買來一般的當頓飯吃了。再說歷史上也不怎麼貴,本世紀初還是2塊左右,有肉有餅,就早餐的價錢。


——河間驢肉火燒爆發的原因。

河間驢肉火燒出名在上世紀末。市場經濟大環境下,毛驢又徹底退出生產工具領域,跟牛一樣,只剩下了當肉吃。還有驢皮產業的推動,驢肉成了他們的副產品,在河北找到出路。種種原因,觸發了河間驢肉火燒的市場爆發。藉助歷史名氣之東風,開始擴張到外地。

從當前情況看,還在豬肉畸形價格變動之前的年初,一隻驢肉火燒賣到6塊錢。按照原材料成本分析,厚道店家,一隻火燒用到15-20克熟驢肉,合到100-120元每斤。生驢肉20每斤,怎麼計算,裡面的利潤可觀。這樣的利潤率,也是生意興旺擴張的主要動力。

京畿之地名小吃:河間的大火燒夾驢肉


——河間驢肉火燒的做法。

河間驢肉火燒特色,集中表現為「香、酥、脆、鮮」:

色如金,酥如雪,形如書,薄如紙。

核心技術在三個方面:

火燒。比起一般燒餅的的製作,這裡的特色在盤面,和面、餳面、擀麵、抹油疊加成型,然後烙熟再烤到外皮酥脆即成。

驢肉。大塊帶皮驢肉,老鹵熟制即成。但是早就沒了帶皮驢肉,驢皮太貴了,沒誰再帶,就純驢肉鹵熟。老鹵各家都有不外傳的秘方。

燜子。紅薯粉加調味料和驢油,和好後裝進布袋,放驢肉老鹵里煮熟。賣的時候切了,和著驢肉裝進火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_4Hq_m4BMH2_cNUgvMP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