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號變動有點大!微信加速淘汰「偽KOL」?

2020-04-26     科技知聲

微信又開始針對一項新功能進行灰度測試:公眾號「個性化推薦」。



近一個月來微信做了不少更新,無一例外都與公眾號有關係:公眾號可創建專輯、公眾號留言功能支持用戶和作者「疊樓」,文章中可插入搜索框等,但這些改版幅度不大,並不影響一直以來的閱讀習慣。



「個性化推薦」表面上雖然也只是打亂訂閱號展示時間軸,但背後意義則大不一樣。


優化閱讀,誰喜誰憂


何謂「個性化推薦」?顧名思義,用戶查看訂閱號列表,文章不再按照推送時間先後顯示,而是順序被打亂,一個小時前的文章和昨天的文章可能前後腳出現。


體驗了一番被「推薦」後,對比之前的介面,科技君對這項更新有著又愛又恨複雜感情。



愛的是,以往常看的訂閱號的確更容易刷到了,不用專門點進去查看一番更新,作為一個新媒體小編,科技君關注了上百個公眾號,自然大大提升了我看文章的效率;同時微信也會「聰明」地將科技君喜愛的類別送上前排(也有可能是科技君的錯覺),以致於點開一篇文章後,馬上又想點開新的文章,在其中花掉比平時更多的時間。


科技君不喜歡的是,這樣會讓我不知不覺錯過許多文章推送。有些公眾號科技君雖不常看,但因為它們推送時間的巧合,比如剛好碰上我上下班通勤、睡覺之前這些剛好刷著手機的時間段進行推送,科技君點開的幾率自然就高了許多——被「個性化」之後,這些掐著時間點的推送,科技君恐怕就與之無緣了。



如果用戶不喜歡,也有辦法把這個智能排序改為我們熟悉的時間排序,和之前信息流的改版切換一樣,點擊右上角的選項按鈕即可把信息流介面改為最初的摺疊訂閱號介面。只是這個切換是一次性的,你第二次點進來看到的還是信息流。


對於改版,微信方面回應稱,團隊將這一改變稱為「閱讀效率優化」,是為了讓用戶可以更高效閱讀到感興趣的內容。


淘汰「偽KOL」,也傷及無辜


這次的排序優化功能,用微信的話說是根據「訂閱號的優質程度、用戶對訂閱號的喜愛程度以及群發文章的內容質量等綜合因素動態」決定的。


微信並未透露這幾個指標的具體判定指標,但可以合理猜測用戶對訂閱號的喜愛程度應該包括點擊量、評論數、點擊在看、分享的幾個指標進行確認。而訂閱號優質程度很可能是根據原創數量,更新頻次、粉絲閱讀彈出率等幾個因素共同決定的。群發文章內容質量可能在篇幅和公眾號歷史文章上都會有所傾斜,也許還會納入熱點話題、動態等因素。


微信是為了留住用戶時間,但「優化」背後往往也意味著「淘汰」。



試想一下哪些類型的公眾號會被微信選擇「沉入海底」?粉絲少、文章質量低的無營養公眾號自然是第一波遭受攻擊的對象,不過他們通常被稱作「偽KOL」,出局顯然是真正用心做內容的媒體人喜聞樂見的。


怕就怕微信會傷及無辜。


要知道,許多高質量的帳號並不以高頻次更新、海量原創文章數量取勝,而是重在對文章質量的打磨,往往一兩周,甚至一個月才會推出一篇精品,讀者本將其視為「寶藏」,不會額外點擊「在看」或進行收藏,帳號皮下多行事低調,不會刻意與讀者互動,個性化推薦介面推出後,恐怕將更是難以尋覓其蹤影。



有些受眾面不廣、小眾領域的自媒體,生存環境已經算非常艱難,被優化後,更是容易掉進惡性循環中。


也就是說,「個性化推薦」像個大篩子,無差別攻擊著本就難冒頭的帳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_2BIt3EBfwtFQPkd8y9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