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日本人眼裡,只有白居易才是中國偉大的詩人

2019-11-29     高廣銀

白居易是一位極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詩人,不僅僅是在唐朝文壇地位很高,而且在世界文壇,也廣有盛譽。唐朝時期,他的詩文傳播到新羅、日本、越南、泰國等國家。在歐洲,白居易能夠和貝多芬齊名;在韓國,宰相願意用百金換取白居易一首詩,而且還能否分辨出這首詩的真偽;在日本,甚至推動了整個民族文化的進步。



白居易在日本有多受歡迎

日本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國家,早期沒有自己的本土文化,其文化主要是融合的產物,主要融合了西方文化以及中國的文化,從而形成了自己的文化。

漢詩引入日本最早在公元6世紀末的飛鳥時代,影響到以大友皇子,大津皇子等人為代表的天皇貴族的統治階層。在奈良時代,日本一共派遣出唐使18次之多,前後持續了200多年,特別是平安時期,整個日本社會崇尚儒家學說,漢詩的寫作已經非常流行。



從日本漢學的傳入來看,雖然在公元300年古墳時代就已經開始了,但是由於日本的階級差距比較懸殊,因此只有貴族才能了解中國文化。到了飛鳥時代和平安時期,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來大陸學習,逐步形成了漢學的文化氛圍。

公元8世紀到12世紀400年的時間裡,被稱為日本平安時期,在這一時期被稱為是漢文化向和文化過渡時期,平安時期也看作是漢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是日本文學跨時代的標誌。可以說平安時期是日本文學開始自我覺醒的一個時期。尤其是漢文學的興盛,白居易詩文的影響以及佛教思想的蔓延,還有假名的創作,和歌的產生等,使得日本在平安時期呈現了百花齊放的狀態。



被稱為日本版《全唐詩》的《千載佳句》中,共收錄了唐代153位詩人一千多首詩,其中白居易的就有535首,是整部著作的一半。日本著名學者藤原公任在他編撰的《和漢朗詠集》中,精選了當時日本最欣賞的588句詩,其中有234句來自中國,這其中139句出自白居易。

號稱是日本第一部長篇小說《源氏物語》作者紫式部,在他的作品當中引用白居易的詩達到100多處,而且還在後宮當中專門講授白居易詩文。仁明天皇因為得到一本白居易的《元白詩筆》而興奮不已。村上天皇還特地開設《白氏文集》講座,由大江唯時專講,村上天皇和皇后親自參與旁聽,而且村上天皇還為白居易開詩會。

有日本「文聖」之稱的菅原道真特別喜歡白居易,而且自稱自己是有白氏之體,醍醐天皇收到菅原道真詩集之後,還寫詩文讚賞。《菅家文草》引用《白氏文集》就有80餘次500多首。


白居易所代表漢學在日本風靡一時,學習唐詩成為一個基本素養,唐詩用精鍊的文字,所表達的無限意境,與日本傳統文學相得益彰。日本平安時期,流行以詩會友,他們積極模仿唐朝式詩文,尤其是白居易的詩。白居易的詩之所以能在日本流行,除了其通俗易懂以外,其意境也和日本傳統文化相映襯。

白居易詩文傳入日本的原因

白居易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這一時期的詩人層出不窮,其中最有影響力的就是李白、杜甫和白居易。他們的詩歌各具特色,可能在大陸,反映現實生活,在國內具有廣大群眾基礎的主要是李白和杜甫。但是在日本恰恰相反,他們雖然喜歡唐文化,但是單單喜歡白居易,並且形成了白居易現象。



白居易詩文的廣泛性

白居易被稱為「廣大教化主」,白居易在詩歌創作上,對詩文的領域有重大拓展,白居易的詩不參考前人,也不模仿同朝代詩人,詩文意到筆隨,景到意隨,世間萬象都能夠囊括到詩內。詩文的境界,被白居易很大擴展。

白居易的詩歌體裁多樣,通俗易懂,他的詩廣泛流傳在宮廷和民間,歌妓唱他的詩,寺廟、旅舍貼有他的詩,僧侶、達官貴人、婦女老幼都能夠讀他的詩,宮中的嬪妃甚至都朗誦他的《長恨歌》。有些粉絲狂熱到把白居易的詩文寫在自己身上,然後讓周圍人圍觀。

白居易的詩歌創作主題海納百川,無所不包,前半生的詩文多為政治主張的文學派,後來的詩文是樂天知命,對孟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加以實踐、發揮和改造,成為後代知識分子重要的思想財富,其人格範式滋養了中國後世文人的精神家園。他這種樂天派性格,上可追溯陶淵明,下啟蘇東坡,是中國文人一生所追求的典範。



白居易生活歷史相似性

日本的平安時期是日本文化上的一條分界線,平安時期的奈良相當於中國的大唐,經濟極為發展,社會穩定,並且積極對外開放,吸收外來文化。奈良時期被日本稱為第一個全盛時期,這樣一個太平盛世,給日本文化繁榮奠定了基礎。

奈良時期相當於唐朝鼎盛時期,奈良末期的平安時期正對應著中國唐朝的中晚期,也就是唐朝的元和中興時期,元和中興經歷了唐朝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繁榮局面,之後便進入了安史之亂。白居易生於盛唐,但是生活在安史之亂時期,是唐朝由盛轉衰、宦官專政、藩鎮割據、民黨之爭的時代。白居易作為一個小官吏,體驗了政局的動盪,民不聊生。雖然沒有淪落到貧困潦倒,但經歷了人世間的辛酸苦辣。這和日本的經歷非常相似,因此能夠讓日本人有很強的代入感。



白居易詩文親和力

白居易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文,在他的《白氏文集》當中詩文大概有3800百多首,其中詩歌2800多首。他把自己的詩文分為諷喻詩、閒適詩、感傷詩、雜律詩,前兩種是他官場處世之道,而且白居易的詩文偏向於諷刺詩。他認為:「其字序言:關美刺者,謂之諷喻;詠性情者,謂之閒適;觸事而發,謂之感傷;其它為雜律。」即使是那些諷喻詩也是讚美,歌頌美好事物的。

白居易的詩文極力追求與自然融為一體,體現出一種心物合一的精神狀態,對季節變遷表現出細膩,充滿憂傷的情調。這和日本平安時期文人喜歡「物哀」的特點是極其相似的,因此日本文人普遍接受白居易詩文當中閒適,感傷的情調。



白居易的樂天派

白居易字樂天,人如其名,儘管一生當中命運多舛,但是他不計較得失,隨遇而安,在盡職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勤學精思,筆耕不輟,創作了大量的詩歌作品。他的文集也是唐代保存最完整的詩文,我們看他的詩,很少有懷才不遇的怨氣,更多的是憂國憂民的情懷,以及對百姓的關心,對山川的讚美,對生活的熱愛。

唐代大詩人當中,白居易是比較長壽的,李白62歲,杜甫58歲,韓愈57歲,而白居易一口氣活到75歲,是當時少見的長壽。李白的詩離不開酒,韓愈的詩離不開哭,杜甫的詩離不開愁。唯有白居易悠哉悠哉,備享樂天的快意。



白居易最善於長詩,不僅僅是文章寫得好,政績也做得非常好,在杭州刺史的時候,築錢塘湖堤壩,利用江水灌溉千畝良田。從歷史上看,懷才不遇是不少文人心中永遠的痛,其實大都是把自己看得太高,像白居易這樣,把自己看得低一點,人生就會少一些失意,多幾分快樂。

白居易的一生起起伏伏,在被貶到江州之後,給他的人生道路帶來了極為顯著的變化。他通過科舉考試而出仕為官,經受官場浮浮沉沉而始終保持著自己高尚的情操,不為繁忙的政務而放鬆對詩歌藝術的熱愛追求,是當時這個階層的典型代表。白居易的人生突破了,但凡詩人多薄命的宿命,但是白居易後期進入享樂生活,這或許也是他高壽的原因吧。



日本的平安時期是一段經濟繁榮時期,文化的雜糅,給日本文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大發展。日本宮廷貴族崇尚中國文化,在當時公務活動以及宮廷娛樂當中使用漢文學,寫作漢詩成為當時文學的標誌。在白居易詩文與平安文學的交融下,興起了白居易詩文的模仿與創作。

與漢文化相比,日本的傳統和歌不斷衰落,漢字傳入日本之後,改善了日本的語言,對日本文化的改善起到重要作用。漢文化畢竟是一種外來文化,在理解和精神傳遞上有一道門檻,而這一時期日本沒有文字,借用這些漢字,創造了日語的平假名和片假名,讓日本的文化能夠傳遞下去。



雖然漢文學在日本文化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影響,但在平安時期,占據了平安時期文壇的當屬白居易詩歌。白居易的詩歌創作之所以能對日本產生如此大的影響,不單單是白詩本身的魅力,還與日本民族的審美意識有關。就因為如此,其詩比同時期其他漢詩人,更能為日本人所接受,對日本的文學創作以及佛教信仰等發展具有大的影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ZyEDum4BMH2_cNUgetP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