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歲張學良盯著東三省地圖,只說了6個字,字字戳心

2020-03-30     生活百態你我他

張學良1920年畢業於東三省陸軍講武堂,先於奉系軍中擔任要職,「皇姑屯事件」之後,他繼任為東北保安軍總司令,拒絕日本人的拉攏,堅持「東北易幟」,為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做出了貢獻。後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後遭蔣介石父子長期軟禁。1990年恢復人身自由,1995年起離台僑居美國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於檀香山,享年101歲。

1931年7月6日,張學良電告東北政務委員會說:「此時如與日本開戰,我方必敗。敗則日方將對我要求割地償款,東北將萬劫不復,亟宜力避衝突,以公理為周旋」。9月6日張學良又致電臧式毅、榮臻:「對於日人,無論其如何尋釁,我方務須萬方容忍,不可與之反抗,致釀事端,即希迅速密令各屬,確實注意為要。」是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發動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駐守北大營的一萬多名東北軍將士因遵循張的嚴令沒有抵抗。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1931年9月19日,張學良在北京協和醫院對天津大公報記者談話時說:「吾早下令我部士兵,對日兵挑釁,不得抵抗。故北大營我軍,早令收繳軍械,存於庫房」。

9月22、23日,蔣介石和國民政府也分別發表講話和告國民書,要求「暫取逆來順受態度,以待國際公理之判斷」、「希望我全國軍隊,對日軍避免衝突」,事實上默認了張學良的不抵抗政策。張要求其率領的東北軍力避衝突,並退守錦州。

但近些年的研究表明,實際上「不抵抗政策」是張學良和蔣介石在面對日本威脅問題上的共識。張學良之「不抵抗」,是覺得東北軍沒有能力單獨抵抗日本的軍事攻擊,日本最希望能夠挑起戰端,所以不斷升級挑釁行為,而張一旦與日本開戰,他也不可能得到任何來自中央政府的支援,結果只會是丟掉東北的領土和損耗自己的軍事實力,所以他嚴格命令軍民百姓「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不給日本人挑起戰端的藉口;而蔣介石之「不抵抗」,則是為了貫徹他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路線。

九一八事發當時是張學良下令撤退,而蔣介石日記表明其遲至1931年9月19日晚才從上海方面得知「事變」消息。張自己也在晚年口述的回憶錄中說,「是我們東北軍自己選擇不抵抗的。我當時判斷日本人不會占領全中國,我沒認清他們的侵略意圖,所以儘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給他們擴大戰事的藉口。」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與楊虎城兵諫蔣介石,共同逼蔣聯共抗日,造成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西安事變時的當天,張學良、楊虎城向全國發出關於救國八項主張的通電,提出:「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共同負責救國。停止一切內戰。立即釋放上海被捕的愛國領袖。釋放全國一切政治犯。開放民眾愛國運動。保障人民集會結社一切政治自由。確實遵行孫總理遺囑。立即召開救國會議」的要求。西安事變發生後,東北軍、西北軍內部出現主張殺蔣和放蔣的爭執,但張學良、楊虎城二人都主張釋放蔣介石。

因為在西安事變中,因為得罪國民黨的高層,張學良在送蔣介石回南京後,就被蔣介石軟禁54年。張學良被釋放後,沒有選擇回大陸,而是在美國夏威夷定居。隨著年紀的逐漸增大,張學良對於家鄉日益思念,希望再回到東北,對家鄉父老說一聲對不起,然而由於各種原因,張學良始終未能動身。

張學良也是在異國他鄉去世,享年101歲,臨終前張學良讓小兒子把中國地圖拿到他的面前給他看,他迷離的目光凝視著地圖上的東三省許久。當時張學良握著兒子的手說了六個字,字字戳心,張學良說:「對……不起,回……不去!」這個幾個字說完後,他閉眼良久,不再說話,不久後,就撒手人寰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ZlYFL3EBnkjnB-0z_VFv.html